小編導語:
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導遊Michael發過幾張「四爺」吳奇隆的照片,背景是色彩豔麗的一條小街,四爺開著質感十足的澳大利亞本土老爺車擺pose耍帥,真是酷斃了!於是在雪梨才有了這次獨特的私享之旅,跟著Michael探訪了鮮為人知的雪梨塗鴉巷StPeters。
墨爾本有一條鼎鼎大名的塗鴉街,但真的很少有人知道雪梨也有這樣一條塗鴉街。說這是私享之旅一點不誇張,幾乎沒有任何旅遊書籍裡介紹過這條小巷,就算在無所不包的網絡上也很難找到關於雪梨塗鴉巷的蹤跡,真可謂名不見經傳。St Peters所在的Newtown區域距離CBD不到10公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逐漸匯聚了大量街頭藝術和塗鴉作品,一代一代的年輕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對社會、政治和人生的認知與感悟,他們在廢棄的廠房、破敗的街巷和陰暗的鐵路通道中創作出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手繪的五彩壁畫、噴塗的抽象圖案、犀利的政治標語和獨特的街頭海報給這片本來有些衰敗的社區帶來的新的活力。隨著政府對塗鴉文化態度的轉變和社區部分業主的寬容接納,從1990年代開始有了大型壁畫的創作,有些精品一直保留至今。不過大部分作品還是以小型即興創作為主,年少輕狂的少年手提噴槍和顏料罐,遊走於小巷之間,以貌似隨意的方式表達情緒,用自己的熱情、迷茫和騷動,在牆壁上激情揮灑著炫色的青春。
與雪梨那些人流如織的知名景點相比,塗鴉巷實在是樸實冷清到極點,如果沒人引導即使到了巷口我可能也不會走進這條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小街。向裡走個十來米,街道兩邊整面牆都被斑斕的色彩覆蓋,稀奇古怪的創意圖案讓人眼前一亮,偶爾閃過幾位穿戴新潮的男女,也會吸引不少眼球。就這樣邊走邊拍,本來想順路來看十分鐘的行程拖了接近一個小時。
內行看門道,我這樣的外行就只能看看熱鬧,與那些抽象的圖案相比,牆上這些具象的人物、動物形象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至少還可以理解作者想要表現什麼主題。
小巷內一戶人家的車庫大門被美女的大臉佔據,不知作者是不是這裡的房主,佩服這裡的住戶們對這種前衛藝術的寬容。
這個,我猜中指上的男人是當地的某個政客,當然只是猜測,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知識可能很難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含義。
轉角遇到愛,爸爸、兒子和一條狗的家庭之愛。
兩條小巷交叉處,構成了這片最集中的塗鴉區。在網上看到附近其實還有些其他街道也有不少街頭藝術,只能等下次再去看看了。
遠處僻靜的小街上斜靠著一個大辮子姑娘,黑衣黑鞋黑帽子,有意無意地擺著POSE,嘻哈風格的打扮跟牆上凌亂的塗鴉搭配得非常協調,在這條男人為主的街道上顯得鶴立雞群。
女孩靠在牆上默默地吞雲吐霧,中性的服裝掩飾不住女性的婀娜,寬大的帽子遮擋不了姣好的面容。不過很難看到她臉上露出一絲笑容,深邃的眼神充滿了神秘。
不知應該用潮女、酷女還是什麼文藝女來形容,反正我覺得想像中的街頭潮人就是這個樣。
女孩菸癮挺大,抽完一根馬上又去對面車上點了一根,好像也沒注意到遠處正在拍照的我,本來想厚著臉皮過去搭訕幾句要求擺拍個特寫,這時車裡傳出一個男生低沉的聲音:「哥們別拍她了,要拍你拍我!」
原來人家姑娘是陪男噴油來的,壯著膽跟男孩聊了兩句,其實人家挺和藹可親的,並沒有電影裡街頭霸王那種「heyhey youman「腔調。他們平時有工作,每逢周末才開車來這裡,背後牆上就是他花了幾個月創作出的作品。別看這車外面挺乾淨,車裡卻堆滿了顏料、漆罐什麼的,也就兩個前座還能坐人,整個一個流動塗鴉工作室。
既然帥鍋讓咱拍那就沒什麼不好意思了,他好像也絲毫沒有受到相機的幹擾,該幹嘛還幹嘛!
踩著滑板玩塗鴉,耍帥無極限。帥鍋的動作誇張,與其說是在畫畫,卻更像在表演舞蹈,向圍觀者展示發自內心的肢體語言。
時不時還會更換噴漆罐,左右開弓,沒有任何草稿,在碩大的牆壁上輾轉騰挪,旁若無人瀟灑自由的描繪著自己的世界。我實在無法從他塗抹出的幾片色塊中找出任何可能的主題,但看他胸有成竹的樣子,估計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副類似右邊的新作產生。
姑娘只是一直坐在牆角一根接一根的抽菸,默默欣賞男噴油的藝術創作。
這是屬於他們青春的地盤,不羈的外表掩飾不住對自由的嚮往,脆弱的神經需要靠被關注的快感來刺激,用隨意的色塊在生命的畫布上隨意揮灑,將自己的印記鐫刻於其中,哪怕終將被覆蓋,這就是青春啊,誰沒年輕過。
街上的垃圾箱也被噴上了耀眼的色彩,裡面裝滿了廢棄的顏料罐。如果要創作一幅巨型塗鴉,光顏料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比如這幅,堪稱這條街上的鴻篇巨製,足有三個成年人的高度,色彩斑斕,形象生動的幾個大猩猩,讓人過目不忘,沒個幾車顏料是畫不出來的。
畫面繪製的非常細膩,猩猩的表情誇張,似乎隨時能穿牆而出。
憂鬱的少年在猩猩腳下大口嘬著香菸,琢磨著青春那些事兒。
這幾個青澀的年輕人面對鏡頭還要擺個炫酷的姿勢,其實他們不過是「大哥」身邊的「小弟」和「馬仔」,最多算是個預備隊員,只能在場邊打打下手舉著相機拍點作品留存,根本還沒有上場比劃的資格。
真正的「大哥"正揮汗如雨,沉浸在火熱的藝術創作中。
雖然塗鴉是自由的藝術,但我感覺至少在這條街的幾塊牆上是有等級之分的,不是誰想刷幾筆就可以刷的。
不知他們如何劃分地盤,我猜是靠人氣和繪畫水平吧。」大哥「肯定也不是一日煉成的,不經過多年的比拼混不到圈子中這種地位。
塗鴉人之間的競爭主要就是靠作品說話,可以看到牆上層層疊疊都是前人的作品,那些被認為不夠優秀的塗鴉會被無情的覆蓋。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塗鴉在這裡似乎已經不再被視為異類或對城市環境的破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就像這位「大哥」胳膊上的紋身一樣,無關是非,僅僅是個人的一種心境表達。
至少這種將塗鴉集中在某些特定地點的做法還是比較值得推薦的,既不會影響城市的主體景觀,也創造出獨特的街頭藝術區域,有利於社會和諧。
也許下次再回塗鴉巷,照片中的這些塗鴉就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記憶中留存的,是別人彩色的青春片段。
責任編輯:曼達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