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 TMTPost.com
他讓「俠」文化不再是小眾賞玩,而是成為了世界理解東方哲學的一部分。回顧一下金庸的一生,也是俠客的一生。
鈦媒體作者丨娛樂獨角獸
「金庸走了,這個時代最後一位武俠大師走了」。
根據港媒報導,金庸今天於香港逝世,享年94歲,這位曾經寫出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諸多膾炙人口作品,見證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大師,離開了摯愛他的書迷和影迷。
在那個被金庸古梁所統治的時代,江湖不再是書中的臆想,而是有血有肉的烏託邦王國。在他筆下,有家國大愛,有兒女情長,以及哲學主義般的宿命輪迴,曲折離奇的故事和精巧的結構,讓後輩們紛紛效仿。
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讓「俠」文化不再是小眾賞玩,而是成為了世界理解東方哲學的一部分。回顧一下金庸的一生,也是俠客的一生。
錯失外交官,冥冥之中的「武俠」之緣
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於浙江海寧,祖上是名門望族,但是在他出生前家道就有些中落,雖然不善經商,但是家中藏書無數,年少的金庸就很痴迷於閱讀,在別的孩子出去玩耍的時候,他就靜靜泡在書房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1937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金庸家的宅邸也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母親和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目睹了山河破碎的他,便立志成為一名外交官。1944年,金庸考上了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但是目睹了國民黨幹部的種種不堪作為後,他奮起抗議卻遭到開除,外交官的夢想從此幻滅。
和很多對當時腐敗政府失望的學生一樣,金庸開始試著從文字領域進行發聲。1946年,《大公報》刊登招聘啟事,他憑藉超群的才華入選,從杭州去上海生活做翻譯的這兩年,金庸業餘最喜歡的就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尤其獨愛「天一電影公司」旗下的《女俠李飛飛》、《義妖白蛇傳》和《梁祝痛史》等古裝片。
1948年《大公報》復刊,金庸被派去香港工作,這也是他的人生轉折點,從此他與武俠和電影有了不解之緣,他在這裡結識了統治香港電影二十八年的人——邵逸夫。
談及這段跨世紀的友情,金庸曾經稱呼邵逸夫為「半個世紀的老朋友」,而邵逸夫稱呼金庸為「我的小朋友小查」。在金庸在從《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的時候,邵氏電影是他專欄裡所評論最多的,當他聽說邵逸夫也是個影痴的時候,金庸便打聽到他的住所親自拜訪,二人一拍即合,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1955,金庸的武俠處女作《書劍恩仇錄》問世,反響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武俠大亨梁羽生,隨後他將自己的名字合併,筆名改名為金庸,日後影響了一代人的武俠大師,就在此刻誕生。
刀光劍影,邵氏電影中的金庸「江湖」
回顧下香港武俠電影的發展史,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是被邵氏電影公司所統治的「武打時代」。以張徹、胡金泉為代表的一代導演,創造了一代人記憶中真刀真槍、拳拳到肉的功夫片類型,而早期邵氏電影風格中,就被一個人的影響很深,他就是金庸。
邵氏公司初到香港的時候,票房並不是很理想,就像出品第一部武俠片《大醉俠》,直到1967張徹執導的《斷臂刀》轟動了整個香港,影片上映一周票房就突破一百萬元,刷新了當時香港電影史的票房紀錄。
在《斷臂刀》中張徹巧妙的借用了金庸《神鵰俠侶》中楊過斷臂的創意,通過獨特的美學風格,塑造了一個末路英雄的反抗故事,其武打動作,影片風格都開創了香港武俠片的新格局。
1976年,佳視製作的金庸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大獲成功,邵氏公司也開始聯繫金庸,決定開始翻拍其作品。開篇就是是由張徹執導、倪匡編劇的《射鵰英雄傳》,再此後《神鵰俠侶》《俠客行》《飛狐外傳》《碧血劍》等電影相繼被翻拍。
但是評價下當時所拍攝的一系列電影,受技術條件和金庸筆下的武俠劇情過於曲折,難以具象化的特點。在短短的90分鐘電影內,無法表現出金庸小說的巨大信息量,所以拍攝出的電影效果比起原著來說,總顯得有些差強人意。
20世紀70年代末期,電影業開始走下坡路,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縮電影業務,轉而投入無線電視。在這時候,邵逸夫又找到了金庸,談起翻拍電視劇的想法,沒想到二人一拍即合。《射鵰英雄傳》共六十集,按當時的行情價,邵逸夫一次性將六十萬港元轉帳到金庸的帳戶。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電視臺——明珠臺和翡翠臺,隨後由翁美玲、黃日華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於1983年5月在香港「無線」亮相,隨即引起轟動。
而後香港無線公司一鼓作氣,拍攝了由梁朝偉和陳小春飾演兩個版本韋小寶的《鹿鼎記》,由鄭少秋飾演男主角陳家洛的六十集電視連續劇《書劍恩仇錄》,都在當時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
自此金庸在80,90 後的記憶中,才開始真正成為了一代「武俠大師」。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很多人都在討論金庸的偉大,以至於後來有專門研究金庸小說的「金學」,其中每個人物的命運甚至都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對比常常拿來比較的另一位作家,古龍筆下的江湖,如同他本人一般風流不羈、富有浪漫主義情懷,而金庸筆下的江湖是嚴謹的,具有國讎家恨這種大命題的。
曾經在金庸接連發表《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等小說的時期,他就是當時某些勢力的眼中釘,最危險的時候他曾躲到歐洲一個月暫避風險,但是他卻說「我決不屈服於無理的壓力之下,以至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這種破釜沉舟的話。
在這種背景下,他寫下了如政治寓言《笑傲江湖》,社會小說《鹿鼎記》等,他的武俠觀是很宏大的,他筆下的江湖人物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了宿命論和悲劇色彩。
來到新世紀,金庸的武俠IP雖然被一度翻拍,但是卻難再有能夠詮釋出靈魂的版本,而金庸也就此封筆,再看當今的武俠小說,再難有如此高的世界觀和立意。
就像徐克導演所拍攝的《笑傲江湖》,在林青霞的詮釋下,「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在山水之間,廟堂之上,那種肆意灑脫,就是江湖的本來面貌。
致敬金庸,於你之後,江湖再無「大師」。(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2018年T-EDGE全球創新評選】
鈦媒體年度獎項評選、席捲科技圈的年度盛典重磅來襲。這裡,是你不能錯過的2018年度最漂亮復盤:
挖掘最具潛在投資價值的創投新貴;發現熾手可熱的年度十大新消費品牌;年度十大轉型先鋒花落誰家?誰又是今年萬眾矚目的年度科技先生?
.
鈦媒體 2018 T-EDGE Awards 兩大榜單十五大獎項報名自薦全面開啟,誠邀您掃碼參選(點擊閱讀原文或識別下方圖片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
(識別圖片二維碼,參與全球創新評選)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與「2018年 T-EDGE 全球創新評選」,精彩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