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還在,「一代武俠宗師」金庸卻走了

2021-02-12 鈦媒體

鈦媒體 TMTPost.com

 

他讓「俠」文化不再是小眾賞玩,而是成為了世界理解東方哲學的一部分。回顧一下金庸的一生,也是俠客的一生。

鈦媒體作者丨娛樂獨角獸

「金庸走了,這個時代最後一位武俠大師走了」。

根據港媒報導,金庸今天於香港逝世,享年94歲,這位曾經寫出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諸多膾炙人口作品,見證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大師,離開了摯愛他的書迷和影迷。

在那個被金庸古梁所統治的時代,江湖不再是書中的臆想,而是有血有肉的烏託邦王國。在他筆下,有家國大愛,有兒女情長,以及哲學主義般的宿命輪迴,曲折離奇的故事和精巧的結構,讓後輩們紛紛效仿。

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讓「俠」文化不再是小眾賞玩,而是成為了世界理解東方哲學的一部分。回顧一下金庸的一生,也是俠客的一生。

錯失外交官,冥冥之中的「武俠」之緣


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於浙江海寧,祖上是名門望族,但是在他出生前家道就有些中落,雖然不善經商,但是家中藏書無數,年少的金庸就很痴迷於閱讀,在別的孩子出去玩耍的時候,他就靜靜泡在書房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1937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金庸家的宅邸也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母親和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目睹了山河破碎的他,便立志成為一名外交官。1944年,金庸考上了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但是目睹了國民黨幹部的種種不堪作為後,他奮起抗議卻遭到開除,外交官的夢想從此幻滅。

和很多對當時腐敗政府失望的學生一樣,金庸開始試著從文字領域進行發聲。1946年,《大公報》刊登招聘啟事,他憑藉超群的才華入選,從杭州去上海生活做翻譯的這兩年,金庸業餘最喜歡的就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尤其獨愛「天一電影公司」旗下的《女俠李飛飛》、《義妖白蛇傳》和《梁祝痛史》等古裝片。

1948年《大公報》復刊,金庸被派去香港工作,這也是他的人生轉折點,從此他與武俠和電影有了不解之緣,他在這裡結識了統治香港電影二十八年的人——邵逸夫。

談及這段跨世紀的友情,金庸曾經稱呼邵逸夫為「半個世紀的老朋友」,而邵逸夫稱呼金庸為「我的小朋友小查」。在金庸在從《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的時候,邵氏電影是他專欄裡所評論最多的,當他聽說邵逸夫也是個影痴的時候,金庸便打聽到他的住所親自拜訪,二人一拍即合,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1955,金庸的武俠處女作《書劍恩仇錄》問世,反響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武俠大亨梁羽生,隨後他將自己的名字合併,筆名改名為金庸,日後影響了一代人的武俠大師,就在此刻誕生。

刀光劍影,邵氏電影中的金庸「江湖」

回顧下香港武俠電影的發展史,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是被邵氏電影公司所統治的「武打時代」。以張徹、胡金泉為代表的一代導演,創造了一代人記憶中真刀真槍、拳拳到肉的功夫片類型,而早期邵氏電影風格中,就被一個人的影響很深,他就是金庸。

邵氏公司初到香港的時候,票房並不是很理想,就像出品第一部武俠片《大醉俠》,直到1967張徹執導的《斷臂刀》轟動了整個香港,影片上映一周票房就突破一百萬元,刷新了當時香港電影史的票房紀錄。

在《斷臂刀》中張徹巧妙的借用了金庸《神鵰俠侶》中楊過斷臂的創意,通過獨特的美學風格,塑造了一個末路英雄的反抗故事,其武打動作,影片風格都開創了香港武俠片的新格局。

1976年,佳視製作的金庸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大獲成功,邵氏公司也開始聯繫金庸,決定開始翻拍其作品。開篇就是是由張徹執導、倪匡編劇的《射鵰英雄傳》,再此後《神鵰俠侶》《俠客行》《飛狐外傳》《碧血劍》等電影相繼被翻拍。

但是評價下當時所拍攝的一系列電影,受技術條件和金庸筆下的武俠劇情過於曲折,難以具象化的特點。在短短的90分鐘電影內,無法表現出金庸小說的巨大信息量,所以拍攝出的電影效果比起原著來說,總顯得有些差強人意。

20世紀70年代末期,電影業開始走下坡路,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縮電影業務,轉而投入無線電視。在這時候,邵逸夫又找到了金庸,談起翻拍電視劇的想法,沒想到二人一拍即合。《射鵰英雄傳》共六十集,按當時的行情價,邵逸夫一次性將六十萬港元轉帳到金庸的帳戶。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電視臺——明珠臺和翡翠臺,隨後由翁美玲、黃日華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於1983年5月在香港「無線」亮相,隨即引起轟動。

而後香港無線公司一鼓作氣,拍攝了由梁朝偉和陳小春飾演兩個版本韋小寶的《鹿鼎記》,由鄭少秋飾演男主角陳家洛的六十集電視連續劇《書劍恩仇錄》,都在當時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  

自此金庸在80,90 後的記憶中,才開始真正成為了一代「武俠大師」。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很多人都在討論金庸的偉大,以至於後來有專門研究金庸小說的「金學」,其中每個人物的命運甚至都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對比常常拿來比較的另一位作家,古龍筆下的江湖,如同他本人一般風流不羈、富有浪漫主義情懷,而金庸筆下的江湖是嚴謹的,具有國讎家恨這種大命題的。

曾經在金庸接連發表《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等小說的時期,他就是當時某些勢力的眼中釘,最危險的時候他曾躲到歐洲一個月暫避風險,但是他卻說「我決不屈服於無理的壓力之下,以至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這種破釜沉舟的話。

在這種背景下,他寫下了如政治寓言《笑傲江湖》,社會小說《鹿鼎記》等,他的武俠觀是很宏大的,他筆下的江湖人物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了宿命論和悲劇色彩。

來到新世紀,金庸的武俠IP雖然被一度翻拍,但是卻難再有能夠詮釋出靈魂的版本,而金庸也就此封筆,再看當今的武俠小說,再難有如此高的世界觀和立意。

就像徐克導演所拍攝的《笑傲江湖》,在林青霞的詮釋下,「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在山水之間,廟堂之上,那種肆意灑脫,就是江湖的本來面貌。

致敬金庸,於你之後,江湖再無「大師」。(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2018年T-EDGE全球創新評選】

鈦媒體年度獎項評選、席捲科技圈的年度盛典重磅來襲。這裡,是你不能錯過的2018年度最漂亮復盤:

挖掘最具潛在投資價值的創投新貴;發現熾手可熱的年度十大新消費品牌;年度十大轉型先鋒花落誰家?誰又是今年萬眾矚目的年度科技先生?

.

鈦媒體 2018 T-EDGE Awards 兩大榜單十五大獎項報名自薦全面開啟,誠邀您掃碼參選(點擊閱讀原文識別下方圖片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

(識別圖片二維碼,參與全球創新評選)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與「2018年 T-EDGE 全球創新評選」,精彩不容錯過

相關焦點

  • 金庸武俠十大武學宗師,第十最可憐,第五最奇葩,第一連名字都沒
    >文/江湖百小聖大家好,本文我們來侃侃金庸武俠中的宗師級人物。金庸筆下的武學高手非常多,但是若要擔得起宗師名號,這樣的人恐怕不多。既然是宗師,他們的武學修為一定要有過人之處,除了開宗立派之外,宗師級人物往往都能開創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武學傳承,不僅影響一代江湖,甚至可以影響數代武林。那麼金庸筆下的十大武學宗師都有誰?我們馬上開始!
  • 逍遙子與張三丰旗鼓相當,卻無法成為一代宗師,金庸不好意思說
    這就是金庸先生的作品所帶給讀者的快樂,他的眾多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都已經成為令人難忘的經典,在80後、90後的青少年時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武俠電影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二十世紀,一眾動作明星為後世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經典——《少林寺》、《黃飛鴻》、以及由古龍、金庸、梁羽生等人創作的一眾武俠小說的改編作品。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一代動作明星的老去,武俠電影也逐漸式微,雖有佳作,但人才斷檔、武俠電影市場萎縮卻是不爭的事實。
  • 金庸武俠,這個小人物才是第一人!金庸寫了兩個宗師,都是因為他
    金庸先生眾多武俠作品中,湧現出來的高手數不勝數。究竟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一直是讀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讀者會認為是修仙的代表石破天或者逍遙子;也有讀者認為是達摩,張三丰,獨孤求敗,阿青等等。其實若論武學修為,還真是眾說紛紜,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嘛。
  • 金庸逝世!一代「大俠」謝幕!從此再無江湖 !
    那個一直笑稱「我都死了20多回」的金庸先生,這次,是真的走了。他落筆,江湖轟然而出。他轉身,江湖餘波未了。都說男孩子自小就有一個江湖夢我深以為然最早的江湖啟蒙,是來自小時候紅遍全國的《射鵰英雄傳》,傻小子郭靖變成了大俠郭靖。江南的草長鶯飛變成了襄陽城外的金戈鐵馬。
  • 金庸先生走了,後金庸時代來了,武俠死了
    昨天,金庸先生走了。昨天,直到很晚很晚,我才接受了金庸先生去世的事實。我多麼想這是又一次的謠言,多麼想有個人能站出來闢謠。然而沒有,他真的走了,到那個世界去了。我曾經以為那是個開始,全民武俠熱會感染一代又一代人。但沒想到,那是最後的巔峰。
  • 江湖夜雨十年燈:金庸離世,武俠翻拍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這一次,記者們來這裡是為了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先生,就在當天下午94歲的金庸先生在養和醫院病逝。 金庸筆下武俠江湖的影視重構 1955年,當時31歲的查良鏞在《新晚報》做編輯。為了接上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連載,查良鏞開始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每每提及先生,他的名字前面會被冠以「社會活動家」「政治評論家」「著名作家」「一代宗師」等頭銜,甚至也會有人稱他為「金大俠」。然而,在這個時間,我們發現,這些頭銜遠不及一句「先生」來得更為直接與尊重。金庸先生一生見了世事變遷,經歷了國讎家恨,當得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對於更廣大的人來說,知道先生,了解先生還是從他的15部經典作品開始的。
  • 一代宗師:江湖中的江湖
    此時的葉問在走過見自己、見天地,終於走到見眾生,成就了一代宗師之名。 導演王家衛透過電影《一代宗師》意在展現的其實並非僅僅只是葉問的故事,從時間跨度來看,葉問也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個體,身為一個武林人,且還算是深處核心圈子,葉問的人生興衰其實也是整個武林命運的起伏變化,都說《一代宗師》是民國時代武林的一個群像
  • 《一代宗師》影評:舊夢江湖
    江湖是人心,人心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卻被困在了裡面。葉問想去東北看看高山,宮二在古廟裡向神佛立誓,都是想走出自己的圍城,走得出去,才能見眾生。不知不覺,就能想到了宮老爺子的遺憾,雖然終究成了武林至尊,卻還是沒能達到真正至尊的境界,目光只看到了江湖,而沒能越出江湖看到江湖之外更大的整個眾生,帶著嘆息黯然離開。人能夠成佛麼?
  • 一代宗師,一個江湖的誕生與末路,我心目裡的江湖
    《一代宗師》是王家衛導演籌備期長達8年之久的首部功夫巨片,由梁朝偉、章子怡、宋慧喬、張震、趙本山等巨星加盟,講述的是由梁朝偉飾演的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先生的傳奇一生。廣東佛山人葉問(梁朝偉飾),詠春拳掌門人。年少時家境優渥,從師詠春拳第三代 傳人陳華順學習拳法,師傅「一條腰帶一口氣」的告誡,支持他走過兵荒馬亂、朝代更迭的混亂年代。
  • 武俠手遊《一代宗師》2.6版本更新前瞻
    諸位掌門,據武林探子來報,手遊《一代宗師》2.6版本3月底即將現身江湖。新版以跨服戰為主打,融奇術閣神兵套裝、江湖暗殺、天下第一包等武俠娛樂元素於一身,該版若出,勢必風雲突起,以絕世之姿重構江湖新秩序,開啟武林宗門跨服大戰新紀元。今日恰逢各派掌門在場,不如大家隨小編一同前去搶先一窺新版有何誘人之處?
  • 金庸的俠之大者,古龍的人在江湖。後來人再難企及,武俠已死
    每個男人心中都曾有一個武俠夢,武俠也是成人的童話,我們都曾幻想過自己是「武俠小說」小說裡擁有「絕世武功」的人,在那個世界裡我們」仗劍天涯」行俠仗義,武俠的幻想滿足和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江湖行》—唐代詩人黃易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 武俠夢,江湖·情
    ——《天龍八部》少年輕狂武俠夢李安拍《臥虎藏龍》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玉嬌龍。同樣,每個少年心底都有一個武俠夢,而每個少女心裡都藏著一個蓋世英雄。這就是金庸、梁羽生、古龍們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由少年及青年,及中年,及垂垂老矣。前日,金庸先生已仙逝,武俠小說三大宗師又可在另一個世界飲酒論劍。
  • 金庸認可的武俠電影,究竟是什麼模樣?
    壹 香港金庸武俠電影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屬於邵氏電影。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而就在邵氏成立後的第二年,金庸在自辦的《明報》開始連載《神鵰俠侶》。這二者的碰撞與交錯,構建起了一代香港導演的金庸武俠電影夢。
  • 電影評析《一代宗師》
    重溫《一代宗師》,從而看到的一點新體驗,分享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劇情《一代宗師》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北派武學大師宮老先生南下,希望南北武林合流。南派代表葉問,在比試中贏下從無敗績的宮家。而宮家大小姐宮二隨即挑戰葉問,竟暗生情愫。然而,宮家首徒馬三投靠日寇,並打死宮老先生。宮二斷髮出家,最終親手為父親雪恨。而葉問,也因戰亂避難到香港,終成一代宗師。
  • 武俠宗師之奇才溫瑞安
    《四大名捕大對決》(談亭會、碎夢刀、大陣仗、開謝花、捕老鼠、打老虎、猿猴月、走龍蛇)-接續鬥殭屍。  8.《四大名捕鬥殭屍》(猛鬼廟、白骨精、鬼門關、鐵布衫、杜小月、金鐘罩)-未完結。  9.《四大名捕戰天王》(縱橫、風流)-未完結。
  • 江湖再見!武俠遊戲的祖師——金庸先生
    而今,他走了。10月30日,據金庸先生身邊工作人員確認,金庸於香港逝世,享壽九十有四。從單機到端遊,再到手遊時代,由金庸作品改編的遊戲曾數次成為遊戲發展的節點,他也足以被敬為武俠遊戲的祖師,以及遊戲發展史的推動者。
  • 金庸武俠劇40年:盟主走了,可江湖一直都在
    此後幾年裡,周華健與林夕的組合為金庸的江湖譜寫了多首經典歌曲。然而臺灣版的金庸劇並非發揮穩定,劇情「魔改」讓觀眾看了哭笑不得,大量的原創情節讓武俠劇成了言情劇,演員顏值再高也沒救。上世紀90年代,在金牌監製李添勝的推動下,TVB版金庸武俠劇正式重啟。時隔十年,TVB再次翻拍金庸劇,原因有點兒無釐頭。
  • 金庸武俠:看似是男人的江湖,其實是女人的故事
    金庸武俠小說長盛不衰幾十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童話般的臆想,更多的是對現實世界中人性的探討。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絕少有徹頭徹尾的好人或者壞人。好人經常做錯事,壞人都有心酸過往。江湖是個可以改變人命運、性格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對其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