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解放·終局營救》中所展現的解放天津戰役,發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初,解放戰爭戰略決戰階段的華北戰場,同時也是平津大決戰的高潮。
鍾漢良飾演軍需官姚哲提到,當天津守軍得知解放軍攻打張家口時,他們就知道自己這裡守不住了。在船上,蔡興福說他們打錦州、瀋陽都過來了,現在到了平津家門口卻倒下了,這裡側面點出解放天津的戰鬥是由東北野戰軍完成的。
為什麼解放軍攻打400多公裡外的張家口會對天津戰事產生影響?
為什麼處於華北戰場的天津是卻不是由華北野戰軍解放的?
為什麼北平守軍的家屬會在天津而且要坐船逃跑?
……
在整個華北地區,解放軍的敵人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孫連仲集團、傅作義集團和閻錫山集團。我軍主要有兩大解放區,分別是晉察冀解放區和晉綏解放區及其所屬野戰軍。
01孫連仲集團:孫連仲集團是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派來受降並接收北平、天津、保定等地區的。
名義上是受降,其實就是來搶佔華北地盤。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保證華北交通線的通暢,尤其是漢口到北平的平漢鐵路的通暢。只要華北交通線不被切斷,國民黨軍就可以通過陸路向東北戰場輸送兵力和物資,搶佔東北。
孫連仲集團主要駐軍地區是北平、天津、保定這個三角地帶。解放戰爭一開始,天津的防務屬於孫連仲集團負責,陳長捷還遠在蘭州做後勤補給司令。
02傅作義集團:傅作義集團是以晉軍和綏遠省起家的軍閥。
傅作義自己的嫡系部隊有35軍、暫編第3軍,以及新編騎兵第4師等。
這些部隊雖然看上去數量不多,但構成多為綏遠及周邊省份的士兵,各級指揮官也是傅作義親手培養的心腹。所以,這支部隊極其團結,而且對大哥傅作義都非常忠誠,更有強烈地保衛自己地盤的意識,機動性和戰鬥力都很強。
傅作義集團的勢力範圍東起冀東,西到包頭,主要沿平綏線(北平→歸綏)和長城內外,形成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帶狀區域。
隨著華北解放戰爭的推進,指揮不力的孫連仲被撤職。蔣介石把平津戰事都交由傅作義負責,不斷給他增加兵力,還許以江南最高軍政長官的高官厚祿,誘惑他帶部隊南撤。
到1948年底平津戰役大決戰前夕,華北地區歸傅作義指揮的國民黨軍達到50-60萬之眾,也就是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字幕:解放軍將50萬國民黨軍圍困於平津。
03閻錫山集團:閻錫山一直佔據山西,被稱為「山西王」。他始終是晉系軍閥的首領,也是傅作義的老長官。
閻錫山一直把山西當作自己家的獨立王國來經營,山西境內鐵路的鐵軌甚至都比鄰省窄。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山西境內的戰鬥也幾乎是獨立存在的,不做過多贅述。
華北地區的摩擦從解放戰爭前就開始了,但隨後華北戰場一直打得不理想。
1945年—1946年,先後進行的綏遠戰役、晉北戰役、大同+集寧戰役接連失利,我軍被迫進行張家口保衛戰。但最終,當時唯一掌握在我軍手中的大城市張家口還是丟了。
周恩來在1947年7月21日的小河會議上,給當時的解放戰爭一年來各戰場的殲敵情況排了個序,成績依次為:華東、晉冀魯豫、東北、晉綏和陝甘寧、晉察冀。
華北戰場我軍表現不佳,都與一個人有關係,就是傅作義。
華北解放軍總結教訓,改為主要針對孫連仲集團,在平漢線和正太線發動保(定)南戰役和正太戰役,取得一定勝利。
隨後,朱總司令來到華北戰場,東北戰場國民黨軍又在秋季攻勢中逐漸失利,蔣介石不斷從華北抽調兵力支援東北,華北地區國民黨軍的機動兵力逐漸減少。
華北解放軍面對逐漸有利於自己的戰場態勢,在朱總司令的親自指導下,迎來了第一個大殲滅戰——清風店大捷。清風店大捷殲滅了國民黨發家的王牌第3軍,俘虜時任軍長羅歷戎。
由於此前第3軍駐守石家莊,現在被殲滅,軍長也被俘了,再加上經過前期幾場戰役,石家莊已經成為解放區內的一座孤城。解放軍決定發起奪取石家莊戰役。
解放石家莊,出現了一個貫穿整個解放戰爭的現象:就是國民黨軍對守城有著蜜汁自信,守軍32師劉英師長號稱「憑石家莊的工事,國軍可坐守三年」。
帶著這股蜜汁自信,經過一周作戰,石門還是被解放軍解放,並改名為石家莊。攻打石家莊,為全國解放戰爭攻打大城市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石家莊解放後,毛主席終於決定東渡黃河來到西柏坡,國民黨軍的作戰形勢急轉直下。
1947年11月26日,蔣介石從南京來到北平。12月2日,蔣介石撤掉了北平行轅下的保定綏靖公署和張垣綏靖公署,不再信任孫連仲。決定重用此前多次重創解放軍的能人傅作義,成立華北「剿總」,任命他為華北「剿總」總司令。
傅作義在極不情願中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命,並埋下了和談的種子。
時間來到1948年秋,毛澤東決定將解放戰爭最後大決戰的第一戰放在東北,搖搖欲墜的東北戰場很快就墜了。
解放戰爭勝利,就差最後一戰功成。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前後相繼。
1948年11月2日,歷時52天的遼瀋大決戰結束,期間進行了著名的錦州攻堅戰、塔山阻擊戰和解放瀋陽戰鬥,國民黨軍東北戰略集團被消滅,東北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結束4天後,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
就在解放軍發動淮海戰役的同一天,已經看到東北敗局的傅作義完成了他在華北的最後一次大部署,即經常出現在平津戰役歷史中的「一字長蛇陣」。
這個「一字長蛇陣」是指:
傅作義將目前手裡的50萬大軍,屬於自己嫡系的17個師(旅)沿平綏(北平→綏遠)路布置在平津以西,屬於蔣系的25個師布置在平津以東。形成一個唐山為蛇頭,中間依次為塘沽、天津、北平,蛇尾為西面張家口的「一字長蛇陣」。
傅作義這樣部署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國民黨軍在東北雖然潰敗,眼看即將入關加入華北戰事,但蔣介石和傅作義都判斷東北野戰軍剛剛打完惡仗,需要休整較長一段時間,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華北還有時間。
2. 東北戰略集團被消滅,徐州戰略集團也兇多吉少,中國北方就剩下華北還有機動兵力。基於此,蔣介石多次拉攏傅作義帶這些機動兵力撤到長江以南,加入長江防線,還答應讓傅作義做江南最高軍政長官。
3. 但是,對於南撤,傅作義的態度始終曖昧。因為傅作義很清楚,他的戰略後方在綏遠,跟著他打仗的兄弟也都是北方人,一旦部隊去到南方,官兵不適應,他自己很快也會被蔣吞併。傅作義明白,現在自己有部隊,蔣介石依靠拉攏自己,一旦自己的資本沒了,他在南方也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
4. 即便是真的下決心向南撤退,保存實力,物理條件上也很難實現:如果走陸路,要經過大片解放區,還要過黃河,估計沒到長江就被解放軍殲滅了;如果從塘沽坐軍艦走海上,運力極為有限,時間也慢,而且渤海灣馬上還要結冰了;
基於以上幾點,蔣介石和傅作義最後決定華北地區採取「暫守平津,控制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
這裡的「海口」指的是塘沽。到最終實在守不住時,國民黨的軍政要員和家屬可以從塘沽坐船逃跑。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中那些北平守軍高官的家屬,要在天津坐船,因為他們要經海河水路前往塘沽港口。
方針既定,傅作義把自己的嫡系部署在「一字長蛇陣」的西面,把蔣介石的部隊部署在「一字長蛇陣」的東面,是其私心的體現。
因為他根本不想南撤,而是想在戰局崩潰時,帶著自己的老部隊向西逃回綏遠。至於蔣系那些部隊,是在塘沽坐船逃跑,還是向南突圍,對他都無所謂。
毛主席當然看出了傅作義這樣部署的真實意圖。而且,毛主席認為,無論傅作義和蔣系中央軍是分別逃跑,還是一起向南逃跑,未來這50-60萬人都是個麻煩。
所以,針對蔣介石的方針,我軍也定下了「抑留傅匪於(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不使其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的總方針。意思就是不讓華北的敵人跑掉,就地殲滅。
那麼,目前「一字長蛇陣」上的唐山、塘沽、天津、北平和張家口五個點,先打哪一個呢?
毛主席給出的答案是「東線的文章,要從西線做起」。
所謂「東線的文章,要從西線做起」,指的就是電影中姚哲所說的進攻張家口。
上文提到,傅作義想向西逃回綏遠,這個方向由他的心腹孫蘭峰佔據著張家口,其他嫡系部隊分布在交通線上,時刻準備接應傅作義西逃。
為了達到「抑留傅匪」的目標,毛主席決定由華北解放軍楊成武兵團等部隊,並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配合,圍攻張家口。打蛇尾張家口,正切中傅作義想要向西逃回綏遠老家的心理。
傅作義一聽說西逃的路線被解放軍攻擊,立刻派自己的王牌35軍前去救援,並要求「快去、快打,打了快回來」。因為傅作義以為圍攻張家口僅僅是解放軍的一次局部軍事行動,應該很好解決。
結果,派往張家口的35軍去了就回不來,被華北解放軍死死包圍在新保安。包圍了傅作義的嫡系35軍,相當於就成功地「抑留」了傅作義。後來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才意識到,圍攻張家口和隨後的新保安之戰,其實是平津大決戰的開始。
就在華北解放軍與傅敵在張家口附近激戰的同時,沒想到,東北野戰軍克服種種困難,於1948年11月23日就啟程,提前入關。
早在遼瀋戰役確定打錦州時,毛主席的構想就是東北野戰軍完成在東北的作戰任務後,入關解決華北。
遼瀋戰役是1948年11月2日結束的,本來據東北野戰軍自己估計,他們要休整到12月中旬才可以入關加入華北戰事,這一時間與蔣介石、傅作義估計的時間差不多。但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徹底打亂了敵人的部署。
據當時天津警備司令、後來當了俘虜的陳長捷回憶:
1948年12月12日,他接到「剿總」總部參謀長李世傑來電話說:「空軍情報,有解放軍一大縱隊——很大的,已到寶坻,向天津方面行動中。傅傳令叫你緊急布防。」這「解放軍一大縱隊」,就是入關的東北野戰軍的一部。
電話裡「很大的」三個字,透露出當時華北國民黨軍對東北野戰軍突然出現的驚慌和忌憚,也側面說明東北野戰軍行軍速度之快。
如果僅就華北解放軍的兵力來看,蔣介石和傅作義覺得尚可一搏,因為他們手裡的部隊比華北解放軍還多。他們真正害怕的是林彪司令、羅榮桓政委、劉亞樓參謀長指揮的「東北虎」。一旦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入關,華北成敗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東北野戰軍,已經和當初剛到東北解放軍大不一樣。如果原來我軍是「小米加步槍」,此時的東北野戰軍可以用「坦克加大炮」來概括,不僅擁有近100萬兵力,武器裝備經過3年解放戰爭反而越來越好、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東北野戰軍武器裝備越來越好、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集中體現,就是大炮多。
電影著重體現的就是東北野戰軍的炮兵,這一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因為解放天津僅用了29個小時,強大的炮兵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電影主角蔡興福、馬嬸、二毛還有眼鏡這一個小隊,都是東北野戰軍炮兵偵察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深入前線,引導炮彈的落點位置,為後續步兵衝鋒掃清障礙。
電影中提到,為了防守天津,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花了好多錢修築各種工事碉堡,歷史上稱為「大天津堡壘化」工事。陳長捷也帶著守城的蜜汁自信,認為可以拖住解放軍很久。
除了自以為很堅固的工事,陳長捷有這樣的自信,還源於一段他和大哥傅作義的往事。
傅作義和陳長捷都畢業於保定軍校,保定軍校與黃埔軍校一北一南,培養了眾多中國近代史上的軍政要人。傅是保定軍校5期生,最後防守天津的司令陳長捷是保定軍校7期生,兩人既是學長和學弟關係,後又同在閻錫山的晉軍中任職,又是上下級關係。
1927年,身為晉軍師長的傅作義參加北伐,涿州戰役中他與陳長捷一起苦守涿州城3個月。經過這場守城戰,當時年僅33歲的傅作義一戰成名,而且也和陳長捷留下了一段共同堅守城池的經歷。
所以,傅作義任華北「剿總」總司令後,就把遠在蘭州幹後勤的老部下陳長捷調到天津,任命為天津警備司令(這一職務傅作義也曾擔任過),希望可以把曾經死守涿州的經驗和心態,複製到解放軍圍攻天津上來。
現在陳長捷面對的已經不是曾經「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了,現在敵我雙方的力量根本不對等。
解放軍投入解放天津的兵力是34萬人,是陳長捷13萬守軍的近3倍。我軍的炮兵數量也比陳長捷多得多,動用了538門大炮,30輛坦克。
戰前動員口號「打進天津衛,活捉陳長捷」在電影中也有一個鏡頭。
這種奢侈的富裕仗,我軍八輩子也沒打過,沒有助攻,全他娘的主攻。
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有一門義大利炮就敢打平安縣,丁偉、孔傑還說「給他一個師,他TM敢打太原」。
天津守軍最強的部隊是林偉儔(讀愁)指揮的62軍兩個師,位於天津城北。電影中蔡興福和馬嬸假扮國民黨軍混進天津城,就說自己是62軍的。
針對天津守軍「北部兵力強,南部工事強,中間皆平常」的特點,解放天津戰役總指揮劉亞樓決定讓主力部隊「東西並進,攔腰斬斷」,兩大主攻兵團只要在金湯橋會師,即完成了對天津守敵的分割包圍,而且還說哪支部隊率先衝上金湯橋,就授予「金湯橋部隊」的榮譽稱號。
1949年1月14日,劉亞樓下達開始總攻天津的命令。
總攻天津的解放軍主力是:
西集團,由東北野戰軍一縱司令員李天佑、政委梁必業統一指揮一縱和二縱,擁有各類大口徑火炮273門,坦克20輛;
東集團,由東北野戰軍七縱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統一指揮七縱和八縱,擁有各類大口徑火炮169門,坦克10輛;
東北野戰軍九縱、十二縱第34師,擁有各類大口徑火炮96門,由九縱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統一指揮,從南面突破,配合東西兩大集團。另外,解放軍還有一些部隊作為佯攻部隊和預備隊。
天津的城防再堅固,也抵擋不住解放軍五百多門大炮的轟擊。僅用半天時間,解放軍就在天津城各個方向打開突破口。1月15日凌晨,我軍西集團的一縱、二縱和東集團的八縱在金湯橋上會師,而且每支部隊都說是自己最先登上金湯橋的。
電影在結尾處著重體現的,就是解放天津戰役最重要的一幕:金湯橋會師。我們可看到,此時的解放軍在坦克的配合下猛攻金湯橋。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重要鏡頭,就是解放軍每攻克一個主要據點,就會在上面插上一面紅旗。在真正的解放天津戰鬥中,解放軍戰士前赴後繼,前面插旗的同志倒下了,後面的繼續補上去,保證我軍的紅旗始終不倒。
最終,解放軍僅用了29小時就解放了天津。
東北野戰軍之所以擁有這麼多大炮,主要來源有幾方面:
1. 在東北撿關東軍遺棄下來的大炮,各部隊還比賽,看誰撿得多;
2. 進入東北殲滅關東軍的蘇聯部隊繳獲了很多大炮,後轉贈給解放軍;
3. 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後,直接繳獲的敵人各類大炮;
另外,還有一件小事也側面證明毛主席對東北野戰軍炮兵的重視。
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朱瑞對我軍的炮兵建設有極大貢獻,在他的帶領下,東北野戰軍的炮兵從無到有,到最終超過東北國民黨軍。
毛主席和朱瑞在延安的一張合影,後來被毛主席提議用於開國大典,就是為了紀念在遼瀋戰役中不幸犧牲的朱瑞,紀念他為解放戰爭勝利奠定的強大炮兵基礎。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之前叫《解放了》,從改名可以看出,之前側重的是「解放」,而現在則是與《拯救大兵瑞恩》類似的母題:
宏大戰爭歷史背景下,普通人的救贖。
這個母題初衷是好的,但就目前評分來看,結果並不能令觀眾滿意。
首先,電影挑戰高難度,在「大戰+營救」的基礎上,還要兼顧「雙男主」。
既然是雙男主,塑造這兩個男主並將他們的「人物弧線」交叉衝突應該是重點。而電影中蔡興福和姚哲兩個人物非常扁平,沒有世界觀,甚至連特點都沒有。
舉個《拯救大兵瑞恩》塑造人物的例子:
主角米勒上尉隊裡有個胖胖的霍瓦特中士,他的軍銜是小隊裡僅次於米勒的,後來是拯救瑞恩行動中的副隊長。電影開始那段血腥激烈的諾曼第登陸戲結束後,各位小隊成員在戰壕上聊天,電影此時的節奏也慢下來。
就在這段戲中,電影給了霍瓦特中士一個鏡頭。霍瓦特中士在諾曼第抓了一罐土,上面寫著「法國」,他的收集品還有北非和義大利。
這個鏡頭在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時可能會忽略或者看不懂。後來多次刷《拯救大兵瑞恩》細品才發現,經典就是經典,這個收集土的小細節,對塑造霍瓦特中士這個人物有多麼重要。
這個極短且一句臺詞也沒有的鏡頭,蘊含了巨大的信息量:
A. 人物身經百戰:參加過盟軍北非戰役和解放義大利的戰鬥,現在又參加了諾曼第登陸解放法國。從電影後面的劇情發展來看,關於霍瓦特中士的猜測可以得到印證,他一直是小隊裡武力輸出值最高的,戰鬥力不比米勒差。
B. 人物九死一生:與身經百戰相對應的,就是觀眾對老兵犧牲的極大惋惜。如果電影結尾霍瓦特中士死了,有了之前這個鏡頭的鋪墊,觀眾就會對人物的死產生更大的惋惜之情,因為觀眾的下意識會想到,這個角色這麼多大仗都打下來沒死,卻在救瑞恩時死了,更加劇了用一個小隊生命去換瑞恩一個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的爭論。
這樣塑造人物的小細節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比比皆是,還比如主角米勒一直發抖的手、狙擊手傑克森的祈禱……
反觀本片,有很多強行喊話的臺詞,聽得讓人莫名其妙。還拿蔡興福在船上喊的那句話舉例:「打錦州、瀋陽都過來了,現在到了平津家門口卻倒下了」。
這句話本來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淚點,但因為前文對這句話毫無鋪墊,以至於觀眾根本不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A. 如果不熟悉遼瀋戰役的歷史,根本不知道打錦州對於解放戰爭有多麼重要,而其中的塔山阻擊戰有多麼慘烈;
B. 到家門口是什麼意思?天津是蔡興福的老家嗎?還是北平是蔡興福的老家?還是之前已經犧牲的二毛或者馬嬸是平津人?
C. 楊冪飾演的蔡興福妻子,同時也是天津城內的地下黨,前面也毫無鋪墊,就這麼突然出現了。
另外,電影對梅豔和錢科長之間的過往,天津地下黨怎麼接頭等等內容,都沒有清楚地交代。
再比如三小姐這個人物,在全片中的作用是什麼?
其次,除了人物塑造的問題,電影在敘事上有大量分散觀眾注意力的元素出現。
如果我們把《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看作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古典敘事,它的故事主線非常聚焦且清晰:
全片就1個主角米勒,米勒只做1件事去救瑞恩,而且為了突出米勒救瑞恩,可以發現《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中沒有一個固定的反派,米勒在去救瑞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都不是一個人造成的,而是整個戰爭造成的。
所以,電影中戰爭與人性的矛盾自然出現,而且劇情是隨著米勒救瑞恩展開的,而不是隨著米勒打反派展開的。
在《解放·終局營救》中,除了比《拯救大兵瑞恩》還複雜的「雙男主」需要塑造,又加了一個錢卓群作為貫穿始終的大反派。
在電影中錢卓群被稱為「錢科長」,他的身份也沒有交代清楚,是軍統嗎?顯然不是。是憲兵嗎?好像是,但是又沒有明說。
錢卓群在抓到梅豔和蔡興福後,設計了一個風扇與槍的機關,這個純粹為了視覺效果的機關,對劇情有什麼幫助?
最後,蔡興福與姚哲的核心目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從人物角度看,姚哲的目標是帶女兒逃跑,而從電影的角度來看,他倆的目標又是去憲兵監獄裡救那些國軍家屬。姚哲救女兒是個人情感,應該是副線;而眾人救家屬是大義,應該著重表現。
電影中這兩條線卻是相反的,一路上姚哲的女兒滿屏跑,還被錢卓群抓了作為人質,家屬僅在開頭結尾出現了一下,其重要性僅憑一句臺詞就帶過:軟禁這些北平守軍的家屬,就是為了阻止傅作義與解放軍和談。
但是,僅憑一句話,觀眾並不知道解放天津對解放戰爭有什麼重要意義。
袁騰飛曾經在一節課中總結過蘇聯和美國主旋律電影的區別:
他把蘇聯主旋律電影稱作「指揮部電影」,主要表現最高領袖對戰爭的指揮藝術;而把好萊塢式主旋律電影稱為「戰壕電影」,主要表現戰爭是靠普通士兵在戰壕裡打贏的。
《解放·終局營救》無疑是後者,但如何拍好「戰壕電影」, 還要再多看幾遍《拯救大兵瑞恩》。
文中涉及解放戰爭歷史如有疏漏錯誤,還望指正,謝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