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兩天見面,大家都不問你有沒有抽到SSR,而是問你芝麻信用有750了嗎.
原來,支付寶近日發起「生活號」功能,並推送圈子邀請函,上線日記功能。在「白領日記」專區,老司機「捕捉」大量野生美女,但芝麻信用≥750才能評論。
可是,你是否想過,曬自拍和信用分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深層原因?本期全媒派(qq_qmp)將帶來SocialMedia Today的文章,原來,由於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個人營銷,我們都在變得越來越自戀啊!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永遠不停地在社交平臺上發自拍;不管去了哪兒、幹了什麼,都會立刻分享他們的狀態。當你忍不住厭煩了,直接把Ta拉黑,卻在不久發現另一個Ta又來了!
心理學家警告說,由於社交媒體的盛行,自戀、自我曝光的心理和行為正在以燎原之勢飛速增加。
自戀:一種棘手的現代流行病
研究表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亞臨床階段的自戀(或者說是每個正常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的一種性格特徵)正在世界範圍內顯著地上升。同時,大家的自尊心也呈現出快速的增長趨勢,根據《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中的數據,2006年,80%的美國學生比1988年的學生自尊心更強。科學家們還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比起老一輩的人,更有可能遭遇「自戀型人格障礙」。
那麼,我們可以把這種流行病歸因為社交媒體的發展嗎?
事實證明,自戀並不是一種穩定的性格特徵,而更像是一種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環境的行為表現。舉個例子,媒體可以直接影響我們是否表現得像個自戀者。香港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接收到電視劇中自戀角色的「訊號」之後,觀眾在接下來的生活中也會顯露出自戀的傾向。
除此之外,來自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1年的一篇文章指出,使用Facebook的青少年往往比同齡人顯示出更明顯的自戀傾向。而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ResearchGATE上一篇論文,也表明,Facebook愈發走高的使用就可以解釋為何在如今的成人世界中,自戀人數也持續增加。
是什麼使社交網絡成為自戀者的孵化器呢?
自戀者和社交網絡:鏡子外的人和鏡子裡的人
據此,心理學博士Eric B. Weiser發文分析稱:這種現象是由於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個人營銷所導致的。
與此同時,自戀者在社交平臺上也是相當活躍積極的。因為這些平臺給了他們進行展示、吸引他人注意力和自我宣傳的機會。
帶有自戀特性的人需要從他人那裡得到仰慕的快感。他們對於自己的認識來自於社交平臺上一些易於獲得的支持:比如說點讚、分享和關注等等。另外,自戀者也更喜歡和旁人保持弱關係,並且不擅長傾聽和表達同情。對於他們來說,社交網絡這個平臺無疑是非常有誘惑力的。
教你如何學術地辨別自戀狂魔
即便是在社交時代的裹挾之下,我們似乎都變得比以前更加「自戀」了,仍然有一些人在自我表達上比他人更為強烈。我們應該如何分辨出哪些行為是超乎正常水平的呢?
首先,我們可以去關注他們所發的照片。具有自戀傾向的人大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照片。在照片中,他們可能身著昂貴華麗的衣服,從他們的外表中,也能看出其前期所做的大量準備。
在一項致力於研究人們是否可以僅就照片區分出自戀者的調查中,調查者識別出了16個揭露照片中的人是自戀者的視覺線索,而這所有的線索都與Ta想成為關注焦點有關。例如,女性自戀者往往傾向於在拍照前化妝,並且比其他女性更喜歡展示事業線。而男性自戀者則更喜歡穿一些能顯示他們社會地位的衣服,並且不那麼喜歡戴太陽鏡遮住他們的眼睛。
此外,自戀指數更高的人往往更喜歡在社交網絡上發自拍,用以強調自身的吸引力。這樣的結論來自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團隊,該團隊分析了Facebook的288名學生,並採訪了他們選擇特定圖像的動機。
類似的結果在另一份更具體的報告中也可以被發現。這報告研究了自戀的特質如何在社交媒體上表現出來。研究人員將社交平臺上的照片、活動、自我簡介等作為標準來給Facebook上156個學生編碼。讓一組完全獨立的觀察員去看這些學生的Facebook主頁,並且回答問題。結果顯示,自戀值高的人發的照片的確是更有趣、更有吸引力。
該研究還發現,自戀者往往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Facebook好友,也比他人發的狀態更多。在其狀態中,自我宣傳類的東西則遠多與信息類的。此外,他們在自我描述部分也會寫得更多更詳細。
研究人員認為,自戀者之所以擁有更多的好友,一是在於他們更青睞於弱關係,並且會將得到Facebook好友與得到戰利品相聯繫,二是因為自戀者多數都是外向的人。根據最近公布的關於「社交媒體和自戀」的62項研究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自戀者有更多朋友,與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更多展示其外向性的內容有關。
不過,如果你認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展示意味著自戀者相比於其他人會在他們的手機上花更多的時間,那就大錯特錯了。令人驚訝的是,自戀者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遠低於其他人。
一個關於智慧型手機數據跟蹤的研究分析了人們每天在行動裝置上花費的時間,他們發現,智慧型手機使用率較高的參與者通常在自戀指數上得分較低。根據其作者的解釋,監測社交媒體上的其他人的生活,或者害怕錯失朋友圈裡發生的事情(fear of missing out (FOMO)),並不是典型的自戀特質。
另一種用以證明某人是自戀的手段是研究Ta的寫作風格,看看Ta是用「我」多,還是「我們」多。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不同人的Facebook頁面進行了語言分析,他們發現,有自戀傾向的人喜歡談論自己,並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當文本中沒有這樣的機會時,他們則會使用其他語言策略來吸引人們對其發表內容的注意,甚至是使用一些不敬的或是反社會的術語。另一項對1000個Twitter帳戶的語言分析產生了類似的結果:具有較高自戀指數的人更喜歡使用關於憤怒和負面情緒的詞語,更少使用關於社交互動的詞語。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也發現了自戀和網絡欺凌之間的聯繫。雖然人們對於什麼類型的自戀會更容易衍生出網絡欺凌行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有明顯自戀性狀的人通常使用負面的語言或更直接的言語發起攻擊,來吸引注意力。
自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愛好
社交媒體上的自戀者,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愛自拍。通過調查1200名美國居民,研究者發現,自戀所代表的「領導/權威性」和「表現主義」與社交媒體上發布自拍的頻率呈正相關。
一方面,自戀者更喜歡自拍,另一方面,獨自自拍也會使人變得更加自戀。一個縱向研究的結果就顯示了人們頻繁自拍後自戀程度的上升。
另一篇論文則研究了自戀和各種類型的自拍舉動(發單人自拍,和一群人自拍,以及編輯自拍)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在自戀者發表的自拍中,更多的是單人自拍和編輯後的自己的照片。
來自聖心大學的研究員David G.Taylor發現,自戀者比平常人更喜歡在Facebook上發布旅行照片。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旅遊得更多。發旅行照片就像是一種自我宣傳,通過宣傳自己去了哪兒,來吸引注意力以增強自身的社會地位。
社交平臺的角逐:誰是最自戀的平臺?
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Twitter上自戀的用戶比Facebook上更多。Shawn Bergma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500名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動機和行為,他們發現,自戀指數排名較高的大學生們首選的社交軟體是Twitter 。這樣的情況,也許正是因為,Twitter 鼓勵用戶頻繁更新,並且建立和好友之間建立非互惠的淺關係,是自戀者最喜歡的。
當然,Facebook也提供了自我推銷的機會,而其途徑則在於裝飾個人的Facebook頁面,例如更改個人資料照片、填寫個人信息、添加個人興趣等等。該項研究結果還表明,Facebook是有自戀傾向的成年人之首選,而Twitter則是年輕的自戀者的首選平臺。
此外,我們還應該考慮那些發展迅速的視覺平臺,例如Instagram和Snapchat。在Instagram上,自戀者的主要動機就是向他們的follower展現自己是有多麼的酷。在另一項研究中,124名學生填寫了一份在線調查,來測量他們的自戀水平和他們對特定社交媒體平臺的偏好。 結果反映,Snapchat和Instagram的用戶展示出比Facebook和Twitter的用戶更高水平的自我表現欲。
集體自戀時代,我們都獲得了什麼?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自戀的。秉持著數字時代的精神,自我曝光已成為一種極為簡單和常用的溝通方式。然而,諷刺的是,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包裝自己的目的是吸引他人,最終卻只能收穫相反的結果。
事實上,社交平臺上那些展現自戀特質的內容並不被人們喜歡。最近的一項研究收集了316個Facebook頁面的狀態更新,並將其作為屏幕截圖呈現給一群人。觀察員被要求根據這些截圖回答這些人是否可愛、是否成功、是否願意和Ta做朋友等問題。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那些發布自戀狀態的人在人們眼中卻不那麼可愛,不那麼成功,也不那麼值得做朋友。
所以,下次在你準備在社交平臺上大談你的新工作或是上傳一張自拍前,請一定要三思了。也許,發張可愛的貓貓狗狗的圖,都會獲得更多發自肺腑的喜歡。
所以,看了這麼多,來做個投票吧!↓↓↓
最後再送學術黨福利,文中全部提到的報告和研究連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