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加過幾個臺灣好友,你可能會發現:
相比於大陸人各種動漫人物、明星網紅、風景名勝等五花八門頭像,
臺灣人是真的喜歡用自己的照片當頭像啊!
雖然臺灣人表示,
「其實很多中老年人喜歡用風景照,也有很多年輕人愛用動漫人物啦!」
不過總體來說,用真人照片當頭像的臺灣人還是比較高的。
那麼,為什麼臺灣人都愛用自己的照片當頭像呢?
2004年左右「無名小站」BBS在臺灣地區開始流行,
其具備網絡相冊、播客、留言板等功能(有點類似於大陸的QQ空間),
而其中大部分用戶都習慣使用真人頭像。
幾年後Facebook傳入臺灣地區,
因其最初定位是紮根於現實社交關係的網絡交流平臺,
所以使用真人照片當做頭像也成為了某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其實不僅是臺灣人,很多習慣使用Facebook的外國人,也都很愛用自己的照片作為頭像。
很多年輕人都是在學生時代開始使用Facebook的,
多用來和同學聯絡、獲取班級和社團的相關通知,
所以使用真人頭像和真實姓名更方便他人辨認出自己是誰。
「因為我們那時候常常會分班,有些同學之間也不是特別熟絡,
用照片+真實姓名方便讓大家知道我是誰」
而且,周圍的朋友都是用真人頭像時,自己不用也會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長此以往,這種習慣也逐漸延續到了諸如Instagram、line等其他社交平臺上。
不過針對大陸人比較常用的「微信」,
也有些臺灣人反而選擇「入鄉隨俗」,用風景照或者卡通人物圖當做頭像。
熟人社會的交往習慣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臺灣人口比較少。
「可能因為臺灣人比較少,通常每兩個人之間總會有幾個共同好友」。
處於這樣的熟人社會中,他們並不會十分介意在社交平臺上過多展示自己的個人信息。
這種交往習慣不僅體現在頭像上,他們從小到大的求學經歷、
身邊的親人好友等信息都能在社交網絡中展現。
對他們而言,這種展示行為還能更多地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誒原來我們有這些共同好友」「原來我們畢業於同一所大學」……
利用社交軟體,兩個原本並不認識的朋友能迅速破冰。
當身邊所有人都處於這樣的關係網絡中時,
大家也就不會將自己的社交動態看成是不想被他人知道的 「個人隱私」,
而是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
對於部分臺灣男生來說,這種社交平臺的搜索功能已成為他們「把妹的重要方式」,
「如果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很感興趣,
那他真的會花一晚上的時間在Facebook上搜索,找到她的社交帳號」。
在大陸人還在為要不要上去要微信號而猶疑不決的時候;
臺灣人只需掏出手機,在Facebook上搜索,便能輕鬆掌握對方的多種資料。
再點一個好友申請的按鈕,可能一段故事就此開啟了。
至於個人信息曝光的問題,大多數臺灣人其實不太介意。
「如果在谷歌中搜索我的名字,可能是因為我的名字比較少見,
所以能搜到我從小到大上過的學校,參加過的活動」。
也就是說,即使她不在社交軟體上展現這些內容,
別人依然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相關信息。
所以對她而言,並沒有「我的隱私暴露了」的感覺,反正這些東西本來就存在於網絡中。
我們在社交網絡上po個人照片時,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
「沒修過的圖不夠好看,修過的圖又有點假,而且我長得又不好看,用自己的照片當頭像總感覺有點自戀」。
有些大陸人在使用fb或ig時也會用個人照片當頭像
但照片風格和臺灣人還有有些差異
但你看臺灣人用來當頭像的照片,他們長相也不完美,照片也不精緻,但都在鏡頭前笑得真實又生動。
誰說只有足夠好看的照片才能當頭像呢?
對於很多臺灣人來說,使用真人頭像只是一種分享個人生活的方式,
很多人出去玩拍了美美的照片之後,就會立即換成頭像,
以此與好友們分享最新生活動態。
「我比較想要給人的感覺是平易近人,貼近生活,所以也不會特別拍什麼網美之類的、不是我的風格的照片。」(Claire,女)
「以前會喜歡用拍的好看的、帥的照片,現在發現會給別人留下印象的照片反而是搞笑的」(han,男)
「微信頭像選擇了比較溫暖的,因為那時候要帶交換生活動需要這樣的形象。」(包包,女)
他們也會關注照片裡的自己美不美,瘦不瘦,但照片是否好看並不會成為他們選為頭像的唯一標準。
如果你正深陷外貌焦慮中,總是擔心自己的皮膚夠不夠白、臉小不小、笑容夠不夠精緻。
不妨學學臺灣人,真實的自己本身就足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了,何必糾結那些細節?
社交媒體時代,媒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種媒介使用習慣背後的原因都十分複雜。
有時候我們甚至無法說清,到底是社會文化影響到了媒介習慣,還是媒介習慣影響了社會生活。
用不用真人頭像這件事本身不重要,但其背後所反映出的社會文化差異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