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經歷個人電腦的飛速發展,以筆記本為例,價格在大幅下降,但性能、功能都在全面提升。也正因如此,很多新技術、新應用得以進入我們這些普通用戶的視線,得以有機會親身體驗。今天,我們就「帶個頭」,來體驗幾個筆記本電腦中的「新技術和新應用」。
●叫板千兆有線的WiFi6無線
作為最新的WiFi無線技術,WiFi6(IEEE802.11ax)如今被整合在了英特爾的第十代酷睿平臺上,所以第十代酷睿的輕薄本和遊戲本(高性能本),絕大部分都使用了WiFi6無線網卡,比如英特爾AX201或AX200(後者還能安裝在其他主板平臺上)。而且不少人都知道:WiFi6很快!不過,它實際應用中到底有多快呢?目前還很少有人做過測試——那就讓我們來公布這個答案吧。
▲英特爾的WiFi6無線模塊(網卡)AX201和AX200,現在是淘寶上的熱門生意,很多筆記本用戶都慕名而來打算升級。
▲淘寶上已有不少給臺式機升級WiFi6的「整體解決方案」,連內部天線、外部天線和插槽板都配好了。
WiFi6在5GHz頻段最高可進行2.4Gbps的無線連接——單個無線連接2.4Gbps,這是很誇張的高帶寬。
不過,WiFi無線存在「折損率」的概念,因為要對無線傳輸的數據重新進行封包/解包,同時要加入數據包的校驗幀,且在空氣中進行傳播本來就存在「損耗」,所以實際上,按照之前各代的情況,我們得知WiFi的實際等效帶寬大概要「打六折」,可理解為100Mbps的無線約等於60Mbps的有線——這還是最理想情況。
另外,由於Win10的最新版本取消了「無線點對點直連」(Ad-Hoc網絡)功能,我們暫時沒辦法讓兩臺WiFi6筆記本直接連接並傳輸數據,而目前市面上又很難找到有線口超1000Mbps的無線路由器和個人電腦,所以,在「有限的條件下」,目前我們僅能用兩種方案來檢測WiFi6的實際傳輸能力!
▲方案1:WiFi6無線路由器一端千兆有線連接筆記本(搭載高速SSD,讀寫都超2000MB/s,不會成為瓶頸),另一端通過WiFi6無線連接筆記本。無線筆記本通過網絡鄰居共享模式,直接拉取有線端的數據。
▲方案2:兩臺WiFi6筆記本通過WiFi6無線路由器傳輸數據(也是網絡鄰居共享模式,不經過網際網路),同樣採用單向拉取的形式。
實際傳輸速度如何呢?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我們找到了速度最快的網卡(就好像處理器存在性能釋放一樣,不同的WiFi 6無線網卡實際速度表現也不同,英特爾的AX201很不錯,但是Killer AX1650就不理想)以及最穩定的狀態。成績如下▼
方案1:一端是千兆(1Gbps,即1000Mbps)有線網,所以從有線網電腦端拉取的最大速度無法超過理論最大值125MB/s(1000÷8的計算關係)。最終,WiFi6的無線抓取速度在距離無線路由器1米左右,可穩定在113MB/s,已經非常接近千兆有線網的最大速度了。而WiFi6筆記本端顯示的實時傳輸帶寬(這裡顯示的不是無線連接帶寬,而是等效於有線網的實際傳輸帶寬)高達939Mbps!
方案2:這個方案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為按照WiFi無線的機制,無線路由器的帶寬是連接的所有設備共享的,按理來說連接帶寬至少會折半(兩個無線連接分享總帶寬)。但由於實際數據傳輸時,一個是收,一個是發,有可能干擾程度不算太大。而在兩臺筆記本都距離無線路由器1米左右距離時,這個傳輸速度也能穩定地跑在105MB/s上。
而在我們找到更快LAN口/WAN口速度(超過1000Mbps)的WiFi6路由器或組建起Ad-Hoc無線直連之前,105MB/s~115MB/s,也就是WiFi6能夠測試到的最快速度啦!但即便是這樣的「非滿速」,也已經可以叫板千兆有線了,這可是質的飛躍!當然,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告訴了我們,如果你家裡打算加裝千兆寬帶,WiFi6的筆記本和無線路由器不可少!
▲WiFi6才起步就展露出了驚人的威力!
●0.38W功耗與24小時+應用續航
大家總是希望筆記本有儘可能長的續航。這看似加塊大電池就能搞定的事情,實則非常複雜,因為筆記本的核心——處理器還在不斷提升核心數量和性能,SSD和顯卡也在提速。如果不同時降低平臺功耗,再大的電池也白搭(且大電池還會大幅增加硬性成本和重量)。
所以,PC業界一起持續地在為長續航這事兒努力。以處理器為例,核心數量不斷在增加,但每個核心的基礎頻率越來越低,睿頻卻越來越高。大部分筆記本在實際應用中,其實多數時間處於「停滯狀態」——用戶在看文檔、表格,在瀏覽網頁,或是離開做其他事情去了;另外,日常使用也多是低負載運行。所以,要提升續航,功耗低得下去非常重要!而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處理器高性能時,處理器又能馬上進入高睿頻狀態迅速完成工作,然後迅速降頻到低功耗狀態。
如果你仔細留意英特爾酷睿U處理器的發展,就能看到上面所說的變化規律。而一個最好證明功耗下降的指標就是「整機閒置功耗」。以第十代酷睿U為例,在關屏斷網的情況下,整機閒置功耗已可低至0.38W——注意不是睡眠功耗,它是處於工作狀態的。
▲酷睿U平臺閒置(基礎)功耗的不斷降低,為這些年筆記本續航的不斷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處理器低主頻、高睿頻設計在低負載應用中效果明顯,應用功耗也不斷降低,這也為長續航的實現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這裡面已有業界其他廠商的努力,比如低電壓內存(LPDDR3、LPDDR4),還有超低功耗屏——後者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以往一塊14英寸FHD@60Hz刷新率屏的典型功耗可達5.8W,而今超低功耗屏的最大功耗才2.6W,正常使用功耗僅1.8W,大幅降低了筆記本的整機功耗。
▲早在第八代酷睿U平臺上,結合超低功耗屏,最低屏幕亮度下,整機閒置功耗就能低至1.44W,第十代酷睿U在相同情況下閒置功耗可低至1W出頭!
甚至,顯卡廠商NVIDIA也在努力降低自家移動顯卡的低負載和閒置狀態功耗——如今MX獨顯在低負載或無負載時,基本沒有什麼功耗產生。
正因為業界的一致努力,如今的輕薄本才在功耗上屢創新低。而結合上不斷增大的電池,輕薄本視頻播放續航15小時+早已不足掛齒,20小時+比比皆是,如今甚至出現了24小時+的機型,而一般性的輕量級辦公和網頁瀏覽也能達到15小時左右,出差兩天基本無需帶適配器。
使用小貼士:MX獨顯輕薄本,要節電需要屏蔽獨顯嗎?
答案是:千萬不要屏蔽MX獨顯,不然適得其反。前面提到了,如今的MX獨顯閒置時基本不耗電。在日常使用中,大部分應用是捆綁英特爾集顯(核顯)的,MX獨顯自動處於關閉狀態。如果你強行屏蔽獨顯,反而會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整機功耗狂飆高10W~20W(原因不明),不僅沒節電,還非常耗電。
●炫酷便捷的用戶感應(鎖定/登錄)
在公共場合用電腦,總是存在一個隱私問題。每次短暫離開電腦時要鎖屏,回來又重新輸密碼登錄,總有些麻煩和尷尬——好像在提防著誰一樣。即便有了指紋識別和面部登錄,也總是免不了「手動鎖屏」的步驟。
而近距離傳感器(也稱近場感應器)引入筆記本後,這種尷尬不存在了。瀟灑地離開電腦,十幾秒後,你的筆記本電腦就會自動黑屏並鎖定(偵測到用戶不在電腦前了);而當你重新坐回筆記本前,它也會立馬重新感應到你,自動亮屏,然後用Windows Hello人臉識別自動登錄系統——零幹預,又即刻回復工作狀態。看大美女實拍▼
當然啦,要實現這個功能,也是需要一系列硬體組合的:近距離傳感器(Proximity Sensor)、Windows Hello人臉識別攝像頭(有些還是獨立於主攝像頭的單獨的IR紅外攝像頭)。但千萬別以為用戶感應功能高不可攀——如今部分幾千元的筆記本已開始引入這個功能,未來勢必像指紋識別、電池快充一樣普及。
●實用無門檻的動態鎖
傳感器自動感應鎖屏/亮屏雖很酷,但有硬體成本,所以目前還處在「普及之初」階段。而在這個階段,我們其實是有更廉價解決方案的,那就是Win10的新功能——動態鎖。
一方面,如今大量隨身的移動數碼設備(如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慧型手機)都有藍牙功能;另一方面,如今的筆記本電腦都有整合藍牙功能的WiFi無線網卡。於是,「動態鎖」功能誕生了——將筆記本電腦(若臺式機有藍牙功能也行)與某個你隨身帶的行動裝置進行藍牙配對,完成後,當你攜帶隨身設備離開電腦,45秒後電腦就會自動鎖屏保護你的隱私。
實現步驟也很簡單:
STEP1:電腦端,Win+Q輸入「登錄選項」並確認,在「登錄選項」對話框中勾選「動態鎖」項;
STEP2:在同一個界面,點下面的「藍牙和其他設備」選項,進行電腦與隨身設備的配對(雙方都要開藍牙功能先);
當手機(或其他隨身藍牙設備)出現在「動態鎖」選項下面時,這個功能就已經開啟成功了!
這兩個圖演示了手機與筆記本配對後,離開電腦45秒後系統就自動鎖定了。怎麼樣,很簡單很實用吧!當然,這個距離範圍比較大,通常你要離開酒店房間、辦公室才行,畢竟現在藍牙的覆蓋範圍較大。
另外說一句:動態鎖功能只能鎖屏,登錄還是需要輸入密碼或靠人臉、指紋識別。
使用小貼士:與數碼設備的文件藍牙直傳
講到動態鎖,順便給大家講個應用小技巧。經常看到有人為了將電腦/手機上的文件互傳,使用U盤、移動硬碟,或者是通過不同帳號的QQ/微信互傳,或是安裝一個PC版微信。其實,如果傳輸的數據量不太大,根本無需這麼複雜,用藍牙直接發送最快最便捷。
比如在電腦端你要發送一些文檔到手機,直接選擇要發送的文件(可多選),滑鼠右鍵選擇「發送到藍牙設備」,然後選擇對應手機即可,手機端同意接收,瞬間就保存到手機裡了——如果你用微信傳輸,那還得多幾道順序,比如圖片還要點「原圖」,然後還要「保存」。而且這樣操作,圖片/文檔在手機裡面保存了兩份,還浪費空間。
寫在文末:大趨勢是易用與好用,方寸之間的故事未來會更精彩!
前面介紹的這些筆記本「新技能」是否讓你有點小激動呢?筆記本小小方寸之間竟能有這麼多名堂。其實,這些所謂的新技術並非高精尖,而是已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的筆記本電腦中,而且,正實實在在地提升筆記本的使用體驗,更快速,更方便、更易用。
這樣的技術在這些年還有不少,從指紋識別到人臉識別登錄,從Type-C通用接口充電到大功率電池快充,其實都是致力於提升筆記本使用體驗的。
不少人認為「處理器性能提升是電腦發展的王道」,但實際上,這僅僅是提升電腦使用體驗這個宏觀概念中的一個「速度概念」下的一個子概念——因為「速度概念」還包含了SSD速度、內存速度、顯卡速度、網卡速度等。真正的電腦發展王道,至少在筆記本電腦這個「方寸之間」,應該是「更好的使用體驗」。
我們很高興「業界頭羊」認同這個方向,英特爾在制定「雅典娜計劃」這個分階段的長期規劃時告訴大家,我們將致力於讓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加智能、更加易用和好用,通過數年的時間,來提升筆記本電腦的整體使用體驗。
實際上,領袖廠商宏觀思路的轉變已經在OEM的配合下開始持續顯現效果,除了前面提到的一大堆「新技能」外,更多的筆記本易用性細節在不斷湧現:比如與手機的跨設備無線數據傳輸(照片/視頻/文檔等),甚至是多設備協同(實時同步);又比如開蓋即亮(掀蓋=開機);再比如引入動作傳感器的狀態偵測與性能自動調節(當你在腿上使用電腦時,電腦會略微降低性能和發熱)……
而我深知,這只是開始,方寸之間的故事,未來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