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談論一個在科幻片中常出現的問題。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當今許多涉及人工智慧的火爆科幻片中,如《終結者》和《西部世界》,雖然出現了許多栩栩如生、與真人別無二致的人工智慧,但這些「機器人」其實仍然是由人類演員來扮演。
然而,不知大家是否想過,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這類的科幻影視劇中的「機器人」,將真的會由如假包換的人工智慧來出演呢?
最近,一部名為《B》的科幻電影,正打算把這一想法變為現實。
《B》講述的故事,是一位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用於完善人類 DNA 的程序中潛藏的危險,並幫助他設計的人工智慧女性 (艾麗卡)逃脫的故事。
一部斥巨資打造的科幻大片,怎麼能少了驚豔的女主角加持?先來看看《B》的女主選角:
大家看完照片後可能會疑惑:照片上只有石黑浩一個人啊,難道石黑浩要扮演女主?不不不,石黑浩身旁不還坐著一位「女士」嘛,而這位首先就被大家排除女主身份的機器人女士,正是電影《B》的女主演艾麗卡。
艾麗卡,就是一個在現實中由日本科學家石黑浩 (Hiroshi Ishiguro)和小川浩平 (Kohei Ogawa)製造的智慧機器人,艾麗卡此次在電影《B》中,扮演的是科學家設計的人工智慧女性,可真是本色出演呢!兩位科學家不僅給予了艾麗卡智能,還教她如何表演,將方法派的表演原理應用到人工智慧中。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機器人第一次參與到電影的拍攝中了,早在2017年,知名的類人機器人,機器人索菲亞就和知名歌星王力宏合作拍攝了MV《AI愛》,還與科幻片《西部世界》的女主演埃文·蕾切爾·伍德拍攝了微電影《Sophia World》,並多次登上《時尚芭莎》和《Stylist》等知名時尚雜誌封面。
機器人索菲亞甚至還代言了華為手機,並與阿提哈德航空公司合作拍攝了一支廣告!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問:
如果真人演員通過化妝和CG,也能把機器人角色演得惟妙惟肖,那使用真正的機器來演電影,意義究竟在哪呢?
首先,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拍攝流程的效率會大為提升,智慧機器人參演電影,不僅可以完成一些人類做不到或者危險係數較高的表演。並且,由於機器人不像人類演員那樣需要高額的片酬,因此便能節省很大的拍攝成本。
除了以上這些優勢,機器人演員還在某種程度上為電影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
而這種新的維度,就是一種名叫「他者」的視角。
所謂的「他者」的視角,指的是一種人類主體之外的,非人類中心的視角。科幻電影中的「他者」,可以是外星人、變異生物或是人工智慧。
而這些「他者」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動搖和對人的主體性的消解,讓人類得以通過一種「鏡像」的方式來審視自身,使人不得不追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肢體也許可以被機器取代,人的意識也許可以上傳到雲端,當科技的力量顛覆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後,「人」的本質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而通過「他者」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消解,在那個飄忽不定的未來,人們也許能夠更好地重建人的概念,重新認識人類的本質。
而在很多時候,這種對於「他者」的陌生感與距離感,往往是真人演員始終難以表現的。
換句話說,只有當電影中扮演機器人的,是一個真正的人工智慧,而非人類演員,人們才能真切地感受與「非人類」主體之間的互動,究竟是怎樣的感受。
這是因為,長久以來,人類在電影作品中展現類似人工智慧這樣的「他者」時,更多的時候往往用的仍舊是人類的思維、人類的邏輯,試圖讓這些電影中的AI更具「人性」。(如《終結者》或《機器管家》之類的影視作品)
但這樣的做法,很多時候滿足的僅僅是人類基於自身本性的一種幻想。只有通過讓真正的人工智慧參演電影,人們才能擁有一種更多元化的視角,並擺脫過去那種「要麼AI奪取了領導權」、「要麼與AI相親相愛」的簡單化敘事。
雖然有人覺得,電影本就是一門充滿不確定的藝術,而AI的參演,也許會讓固定的算法破壞電影中必要的「新奇」與「意外」。然而,近年來,某些利慾薰心的製片商,為了短淺的票房利益,不僅踐踏了電影的藝術性,也踐踏了觀眾的底線。
在「大IP+流量明星」的流水線模式下,大量粗糙的爛片被批量生產了出來,這樣的情形,似乎反而凸顯了是人類在製造那些千篇一律的作品,是人類在破壞電影的多樣性,而不是人工智慧。
但在AI技術開始介入電影行業之後,這一情況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觀。
因為,當AI的算法能更好地分析人們的情緒,並學習了海量有關電影藝術的知識後,它們也許能夠教會我們,一部真正符合人性、符合藝術規律的電影該是怎樣的。而這,也並不意味著人類在電影藝術上被AI所打敗,這是兩者之間互相彌補、互相完善的過程。
(文章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