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娛樂訊 北京時間2月11日,好萊塢知名童星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逝世,鳳凰娛樂獨家專訪臺灣知名影評人楊元鈴,從秀蘭-鄧波兒的「早慧」和「早退」側覽天使形象和類型電影在好萊塢影壇的遞嬗。
楊元鈴指出,當代年輕觀眾大多對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非常陌生,以臺灣為例,大部分年輕人只認識「曼秀雷敦小護士藥膏盒」上,秀蘭-鄧波兒的天使臉龐,卻不知其人其事,主要原因是因為秀蘭-鄧波兒早在30年代就以童星之姿叱吒美國影壇,並在少女時期就急流勇退。
楊元鈴提及,秀蘭-鄧波兒3歲出道、6歲開始演出一系列電影,並成為票房明星,可謂世界影壇上最厲害的童星之一。她嶄露頭角的30和40年代,美國正值戰爭和經濟蕭條,這個背景促使好萊塢的歌舞片和輕喜劇類型片高度發展,因為紛亂的世道讓觀眾渴望溫暖甜美的正能量撫慰人心。
這個時期的秀蘭-鄧波兒以天使般的面貌、迷人的金色捲髮、靈動的雙眼、俏皮的形象與歌舞虜獲並撫慰無數觀眾,包括《小公主》、《海蒂》、《小安琪》等作品都深植人心。1935年,秀蘭-鄧波兒年僅7歲,就因為銀幕表現突出而獲奧斯卡頒發特別獎項紀念,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兒童。
隨著秀蘭-鄧波兒進入少女時期,她無法繼續演出早期的類型角色。她曾嘗試轉型,然而世局轉變,市場不再眷戀撫慰人心的小天使角色,秀蘭-鄧波兒也就此急流勇退,轉而從事公益和政治。她天使般純真善良的形象也使得她的名字「Shirley Temple」成為某種沒有酒精成份的雞尾酒品名,影集《欲望都市》第四季第一集裡,平日嗜好烈酒的女主角凱莉為了清醒等待眾人為她過生日,還特別在生日宴上為自己點了一杯「Shirley Temple」。
對比當代好萊塢童星的轉型,楊元鈴指出,秀蘭-鄧波兒出道時,競爭不若今日激烈,加上面臨市場和世道轉變時,秀蘭-鄧波兒沒有刻意扭曲自己,反而順應原本的銀幕形象,選擇延續溫暖的天使角色,投身與服務人群有關的政治和公益,成為「入世的天使」,這使得她的「早慧」和「早退」至今仍是傳奇,而未淪落似琳賽-羅涵等童星因轉型失敗和名利蠱惑,終至醜聞纏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