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8月,全國共有戲曲劇種348個,
其中安徽31個,位列全國第三。
國內首個展示安徽音樂與戲曲文化的專題展覽
安徽省內外35家文博單位、藝術院團及相關機構
共同參與
新石器時代至今,跨越7000多年的歷史
近300件音樂、戲曲文物及珍貴資料集中亮相
「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
展覽時間: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15日
展覽地點:國家大劇院東展覽廳
主辦單位:國家大劇院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承辦單位:安徽博物院
這次,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安徽地區音樂、戲曲類文物及珍貴資料。通過回顧江淮大地樂舞文化的先聲肇音,重現安徽音樂、戲曲藝術的發展變遷,讓古老的皖樂徽聲在展廳中「活起來」。
· 有 · 料 · 視 · 頻 ·
看展之前,先為大家隆重介紹本次展覽的可愛擔當
體態憨厚,華麗秀美的獸首鼎
獸首鼎
春秋(前770-前476年)
1988年安徽省廬江縣嶽廟發現
安徽博物院藏
接下來,就讓這個「萌萌噠」獸首鼎帶大家一起到展廳
一睹本次文物展中
不得不看的十大重點展品
展覽分為兩大版塊,第一部分「樂舞江淮 百戲萌生」通過「上古之音」「金石樂懸」「雅俗共賞」「假面之戲」四個單元,以時代為線索展示出安徽地區音樂、戲曲文物發展的脈絡。單扉銅鈴
二里頭文化時期(前2070-前1600年)
1972年安徽省肥西縣館驛大墩孜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這件銅鈴是安徽境內目前出土最早的空腔青銅器,鈴體的合瓦形與商周青銅樂器鐃、鐘的形制一脈相承,在中國音樂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龍虎紋鼓座
春秋(前770-前476年)
1980年安徽省舒城縣九裡墩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這件文物可是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哦!鼓座是打擊樂器建鼓的底座,此鼓座上沿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與獨角翹立的遊龍,器身滿飾蟠虺紋,造型奇特,體型巨大,氣勢渾厚。
真子飛霜鏡是指唐代出現的以雲山、高士竹林彈琴、蓮池、鳳舞、雙樹為主要紋飾的銅鏡,因銅鏡上帶田字界格的「真子飛霜」而得名。銅鏡展示了一幅優美的林間撫琴圖,這是古人在用音樂表達對於超然塵世的追求。
青白釉仙人吹笙壺
宋(960-1279年)
1994年安徽省宿松縣城東郊天聖三年(1025年)宋墓出土
宿松縣博物館藏
這件仙人吹笙壺的造型極為獨特,它取材於《列仙傳》王子喬吹笙鳳鳴的神話故事。王子喬是春秋時期周靈王之子,擅長吹笙,每當吹笙學鳥鳴時,便會有鳳鳥從天而降,隨其笙鳴起舞。此壺展現了古人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音樂藝術根植於民間生活的生動見證。
女伎樂木俑
宋(960-1279年)
2014年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宋墓出土
南陵縣文物管理所藏
這組「女子十人樂坊」2014年出土於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的一座宋代墓葬,她們前不久剛經過脫水保護後來到劇院,這可是她們的全國「首秀」呢!瞧,她們身著統一服飾、梳統一髮型,手持多種吹奏、打擊、彈撥類樂器,表情傳神,造型精美。從墓中出土的旌幡判斷,墓主人應為朝廷命婦,這組伎樂女俑或許正是她生前家中蓄養樂伎的寫照呢。
影青釉戲曲人物瓷枕
元(1271-1368年)
1982年安徽省嶽西縣店前鎮司空村出土
嶽西縣文物保護中心藏
這件瓷枕簡直就是一個迷你樓臺,上麵塑有殿堂迴廊和人物像。仔細數一數,共有十八尊呢,他們有的端正危坐,有的拱手施禮,姿態各異,相映成趣。據研究,這件瓷枕講的是與「八仙祝壽」有關的戲曲故事。它不僅彰顯了古代匠人們的高超技藝,還體現了元代戲曲的流行風尚。
· 彩 · 蛋 · 時 · 間 ·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老師為展覽「打Call」
編導:禹璠 攝像:李祥民 音頻:苗穎
展覽的第二個部分「諸腔並陳 百花齊放」則是通過「徽郡風化」「悲歡交響」「山野來風」三個單元,以明清徽州、鳳陽、安慶地區戲曲文化的發展為線索,向觀眾展示目連戲、徽劇、鳳陽花鼓、黃梅戲等劇種的多彩風貌。
鄭之珍編《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明萬曆十年(1582年)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目連救母》講述佛陀弟子目連為解救墜入地獄的母親歷經磨難的故事,向人們宣揚向善、孝道等道德觀念,在民間廣泛流傳。明代中期,作家鄭之珍重新整理編纂出了一部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書中帶有大量插圖,其木雕印版更是線條流暢、畫風細膩,為閱讀增添了樂趣。
木雕「趙子龍單騎救阿鬥」梁柁
清(1644-1911年)
安徽博物院藏
徽派建築享譽世界,徽州古建築更有「無宅不雕花」的美譽,以石雕、木雕、磚雕最為著名,其紋飾題材頗為豐富。這件「趙子龍單騎救阿鬥」梁柁便是用木雕的形式展現戲曲藝術的典範,民間藝人生動地刻畫了趙雲單騎救阿鬥、與曹軍大戰於長坂坡的場景,可以說是徽州戲曲活動發展、繁榮的珍貴歷史見證。
「紅梅記」圖青花瓷碗
清康熙(1661-1722年)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該瓷碗是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製作的民窯瓷器精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碗外壁用弦紋和錦紋間隔出四個空間,描繪戲曲《紅梅記》中的幾個故事。其中一個表現的正是「打花鼓」的情節,表明了花鼓深受當時民眾的喜愛。
清代,黃梅戲班社拜師學藝需要舉行儀式,被稱為「鋪堂」(拜「祖師爺」)。鋪堂時,需擺上戲神閣,點香燃燭,叩首參拜。除拜師外,聚班結社、開戲封箱、懲罰違規弟子等也都會舉行儀式,戲神閣正是黃梅戲班舉行鋪堂儀式時最為重要的一件道具。
本次展覽是國家大劇院展覽品牌「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系列」展的第十一回。您只需一張國家大劇院參觀票,即可步入展廳,感受音樂、戲曲文物帶來的美妙體驗!
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15日,劇小院在展廳等你喲!
文案:楊佳麗、李默
攝影:王小京、李鵬飛、張安邦
編輯: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