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看展|「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亮相國家大劇院

2021-02-26 國家大劇院

截至2015年8月,全國共有戲曲劇種348個,

其中安徽31個,位列全國第三。

國內首個展示安徽音樂與戲曲文化的專題展覽

安徽省內外35家文博單位、藝術院團及相關機構

共同參與

新石器時代至今,跨越7000多年的歷史

近300件音樂、戲曲文物及珍貴資料集中亮相

「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

展覽時間: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15日

展覽地點:國家大劇院東展覽廳

主辦單位:國家大劇院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承辦單位:安徽博物院

這次,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安徽地區音樂、戲曲類文物及珍貴資料。通過回顧江淮大地樂舞文化的先聲肇音,重現安徽音樂、戲曲藝術的發展變遷,讓古老的皖樂徽聲在展廳中「活起來」。

·  有  ·  料  ·  視  ·  頻  ·


看展之前,先為大家隆重介紹本次展覽的可愛擔當

體態憨厚,華麗秀美的獸首鼎

獸首鼎

春秋(前770-前476年)

1988年安徽省廬江縣嶽廟發現

安徽博物院藏

 

接下來,就讓這個「萌萌噠」獸首鼎帶大家一起到展廳

一睹本次文物展中

不得不看的十大重點展品

展覽分為兩大版塊,第一部分「樂舞江淮 百戲萌生」通過「上古之音」「金石樂懸」「雅俗共賞」「假面之戲」四個單元,以時代為線索展示出安徽地區音樂、戲曲文物發展的脈絡。

單扉銅鈴

二里頭文化時期(前2070-前1600年)

1972年安徽省肥西縣館驛大墩孜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這件銅鈴是安徽境內目前出土最早的空腔青銅器,鈴體的合瓦形與商周青銅樂器鐃、鐘的形制一脈相承,在中國音樂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龍虎紋鼓座

春秋(前770-前476年)

1980年安徽省舒城縣九裡墩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這件文物可是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哦!鼓座是打擊樂器建鼓的底座,此鼓座上沿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與獨角翹立的遊龍,器身滿飾蟠虺紋,造型奇特,體型巨大,氣勢渾厚。

真子飛霜鏡是指唐代出現的以雲山、高士竹林彈琴、蓮池、鳳舞、雙樹為主要紋飾的銅鏡,因銅鏡上帶田字界格的「真子飛霜」而得名。銅鏡展示了一幅優美的林間撫琴圖,這是古人在用音樂表達對於超然塵世的追求。

青白釉仙人吹笙壺

宋(960-1279年)

1994年安徽省宿松縣城東郊天聖三年(1025年)宋墓出土

宿松縣博物館藏

這件仙人吹笙壺的造型極為獨特,它取材於《列仙傳》王子喬吹笙鳳鳴的神話故事。王子喬是春秋時期周靈王之子,擅長吹笙,每當吹笙學鳥鳴時,便會有鳳鳥從天而降,隨其笙鳴起舞。此壺展現了古人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音樂藝術根植於民間生活的生動見證。

女伎樂木俑

宋(960-1279年)

2014年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宋墓出土

南陵縣文物管理所藏

這組「女子十人樂坊」2014年出土於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的一座宋代墓葬,她們前不久剛經過脫水保護後來到劇院,這可是她們的全國「首秀」呢!瞧,她們身著統一服飾、梳統一髮型,手持多種吹奏、打擊、彈撥類樂器,表情傳神,造型精美。從墓中出土的旌幡判斷,墓主人應為朝廷命婦,這組伎樂女俑或許正是她生前家中蓄養樂伎的寫照呢。

影青釉戲曲人物瓷枕

元(1271-1368年)

1982年安徽省嶽西縣店前鎮司空村出土

嶽西縣文物保護中心藏

這件瓷枕簡直就是一個迷你樓臺,上麵塑有殿堂迴廊和人物像。仔細數一數,共有十八尊呢,他們有的端正危坐,有的拱手施禮,姿態各異,相映成趣。據研究,這件瓷枕講的是與「八仙祝壽」有關的戲曲故事。它不僅彰顯了古代匠人們的高超技藝,還體現了元代戲曲的流行風尚。

·   ·    ·    ·    ·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老師為展覽「打Call」

編導:禹璠 攝像:李祥民 音頻:苗穎

展覽的第二個部分「諸腔並陳 百花齊放」則是通過「徽郡風化」「悲歡交響」「山野來風」三個單元,以明清徽州、鳳陽、安慶地區戲曲文化的發展為線索,向觀眾展示目連戲、徽劇、鳳陽花鼓、黃梅戲等劇種的多彩風貌。

鄭之珍編《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明萬曆十年(1582年)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目連救母》講述佛陀弟子目連為解救墜入地獄的母親歷經磨難的故事,向人們宣揚向善、孝道等道德觀念,在民間廣泛流傳。明代中期,作家鄭之珍重新整理編纂出了一部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書中帶有大量插圖,其木雕印版更是線條流暢、畫風細膩,為閱讀增添了樂趣。

木雕「趙子龍單騎救阿鬥」梁柁

清(1644-1911年)

安徽博物院藏

徽派建築享譽世界,徽州古建築更有「無宅不雕花」的美譽,以石雕、木雕、磚雕最為著名,其紋飾題材頗為豐富。這件「趙子龍單騎救阿鬥」梁柁便是用木雕的形式展現戲曲藝術的典範,民間藝人生動地刻畫了趙雲單騎救阿鬥、與曹軍大戰於長坂坡的場景,可以說是徽州戲曲活動發展、繁榮的珍貴歷史見證。

「紅梅記」圖青花瓷碗

清康熙(1661-1722年)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該瓷碗是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製作的民窯瓷器精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碗外壁用弦紋和錦紋間隔出四個空間,描繪戲曲《紅梅記》中的幾個故事。其中一個表現的正是「打花鼓」的情節,表明了花鼓深受當時民眾的喜愛。

清代,黃梅戲班社拜師學藝需要舉行儀式,被稱為「鋪堂」(拜「祖師爺」)。鋪堂時,需擺上戲神閣,點香燃燭,叩首參拜。除拜師外,聚班結社、開戲封箱、懲罰違規弟子等也都會舉行儀式,戲神閣正是黃梅戲班舉行鋪堂儀式時最為重要的一件道具。

本次展覽是國家大劇院展覽品牌「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系列」展的第十一回。您只需一張國家大劇院參觀票,即可步入展廳,感受音樂、戲曲文物帶來的美妙體驗!

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15日,劇小院在展廳等你喲!

文案:楊佳麗、李默

攝影:王小京、李鵬飛、張安邦

編輯:高建

相關焦點

  • 國家大劇院發布線上IP形象——Art鵝
    12日,國家大劇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副院長趙佳琛公布了本次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的精彩亮點和近期演出活動。此外,發布會上還揭開了國家大劇院線上IP形象——Art鵝的神秘面紗。據介紹,今年開放日當天,歌劇院內舞劇電影《天路》將舉行首映式,還有歌劇電影《金沙江畔》《玫瑰騎士》輪番上映。音樂廳裡,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北京交響樂團將分別帶來精彩的合唱音樂會和交響樂音樂會。
  • 4K舞劇電影、芭蕾舞「快閃」……直擊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
    觀眾參觀國內首個安徽音樂與戲曲文化專題展覽「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12月22日既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也是國家大劇院舉行建院十二周年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的日子。記者看到,22日早8時30分,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在入口處迎接首位入場的觀眾範女士時,向她表示了歡迎並送上國家大劇院十二周年年報和首日封。
  • 「奇妙的和諧:國家大劇院2020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音樂會」奏響
    甘源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高凱)5月18日晚,作為國家大劇院「聲如夏花」系列線上演出中的特別策劃,「奇妙的和諧:國家大劇院2020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音樂會」拉開帷幕。
  • 線上看展 | 聽聽獸首鼎講「皖樂徽聲」展文物背後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萌萌噠」獸首鼎,來自安徽舒城縣,也是「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的代言人!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的幾位「好朋友」的故事……展覽時間: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15日展覽地點:國家大劇院東展覽廳主辦單位:國家大劇院、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單位:安徽博物院
  • 國家大劇院舉辦12小時線上藝術節,呂思清、歐陽娜娜等亮相
    與往年舉辦「開放日」有所不同的是,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也順應人們工作生活向線上轉變的新常態,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藝術節」首次從線下轉至線上,採用1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方式舉辦「線上藝術節」,通過5G傳輸技術,12小時「線上藝術節」在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等共計30餘家網絡平臺高清呈現。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將推「線上藝術節」
    2020年是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大劇院精心策劃了主題為「藝生相伴 溫暖同行」的建院十三周年系列活動,從12月11日起至12月22日的12天裡,20餘場豐富精彩的線上線下演出將極大滿足觀眾的觀演需求;12月22日大劇院特別策劃的12小時不斷線「線上藝術節」更是一場線上藝術狂歡,涵蓋歌
  • 京劇名家齊聚國家大劇院 「華彩秋韻」線上系列首推戲曲演出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 (記者 方永磊 實習記者 李聰)闊別半年之久,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舞臺重啟,再次奏響檀板絲弦,首次在「華彩秋韻」線上系列演出中亮相,並推出首場戲曲類演出——「粉墨人生」國家大劇院京劇名家名段薈萃(第一期)。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線上藝術節」將啟
    12月15日,大劇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朱敬宣布,今年,由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12月22日當天,大劇院將取消線下免費參觀,「公眾開放日」將首次從線下遷徙到線上,為觀眾奉上一場不一樣的「線上藝術節」。據介紹,當天從上午10點到晚10點,持續12小時不斷線的藝術演出和活動,將在各大網絡平臺埠免費播出。
  • 國家大劇院十三周年線上藝術節,呂思清等大咖帶您觀展...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帶您在線看展;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親自煎牛排,聊藝術,再拉上一曲英國作曲家埃爾加的名曲《愛的致意》……昨天,國家大劇院迎來建院十三周年。與往年不同的是,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也順應人們工作生活向線上轉變的新常態,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藝術節」首次從線下轉至線上。
  • 「文化皖軍」揚勁帆 黃浦江畔展徽韻
    盛裝亮相的安徽展區集中展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成果,呈現文化和網際網路融合的新業態,彰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新魅力,精心策劃舉辦文化項目推介會、文旅合作籤約會、文化產品發布會等系列活動,「文化皖軍」在文博會的主舞臺上盡展風採。
  • 國家大劇院建院13周年 12小時「線上藝術節」精彩不間斷
    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之際,大劇院首次特別策劃12小時「線上藝術節」,通過5G傳輸技術,多平臺不間斷直播。戲劇導演王曉鷹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面對新冠疫情,大劇院沒有停滯不前,勇於擔當起國家文化平臺的職責和使命,及時推出了一系列抗疫文藝作品,創造性推出線上演出。劇場重啟後,精心創排了《十字街頭》《基督山伯爵》等優秀作品,呈現了門類豐富的精彩演出。國家大劇院是藝術家的匯聚舞臺,是觀眾朋友們的心靈港灣,也是城市的文化會客廳,將堅持引領、傳承、創新、包容的原則,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迎接五湖四海的觀眾和藝術家們的到來。
  • 搭地鐵「樂遊演藝大世界」,打卡探尋上海劇院背後的故事
    在2020上海旅遊節火熱舉辦之時,一個「樂遊演藝大世界」活動也隨之同步開啟,活動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黃浦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黃浦區演藝文化發展服務中心主辦,上海地鐵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協辦。9月16日,整個活動之一的「一站一劇院,一戲一生活」開幕式在人民廣場地鐵站的上海地鐵音樂角舉行。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線上藝術節」即將開幕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新聞發布會嘉賓合影 國家大劇院供圖 牛小北攝影中國網訊 2020年是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將舉辦一場特別的「線上藝術節」,在線上為大家帶來精彩繽紛的藝術演出與活動。12月15日,大劇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朱敬出席發布會,公布了建院十三周年系列活動的精彩亮點。
  • 線上看展有門道(解碼線上新風潮)
    近兩年來,隨著全民看展熱潮洶湧,公眾號推送文章也「進化」到「雲看展」階段,使線下展覽有機會以更加立體的形式走向線上,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此次疫情推動了全國各大博物館「雲展覽」的上線進程,在2020年春節期間,公立博物館形成了兩大類「雲展覽」:一類是各博物館的「常規陳列展線上看」,另一類可以說是「雲上補救展」。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開啟線上藝術節
    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劇院的「公眾開放日藝術節」首次從線下轉至線上,採用1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方式舉辦。通過5G傳輸技術,12小時「線上藝術節」在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央視網等共計30餘家網絡平臺高清呈現。
  • 國家大劇院:探索線上線下雙軌運行的演出新業態
    不久前,國家大劇院迎來建院十三周年。以往每年的這一天,國家大劇院都會在劇院裡展開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大家走進劇院享受藝術之旅。2020年由於疫情防控需要,雖然線下藝術節取消,但是線上藝術節不能缺席。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藝術節」首次從線下轉至線上,採用1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方式舉辦「線上藝術節」。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周年「線上藝術節」即將開幕[圖]
    國家大劇院將舉辦一場特別的「線上藝術節」,在線上為大家帶來精彩繽紛的藝術演出與活動。12月15日,大劇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朱敬出席發布會,公布了建院十三周年系列活動的精彩亮點。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中央芭蕾舞團音樂總監、上海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浙江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張藝,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劇演員、女高音歌唱家周曉琳,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演員趙嶺,也代表藝術家們分享了他們今年的藝術創作體驗,表達了對大劇院的祝福。
  • 國家大劇院邀您「藝術雲賀歲」
    其中,既有已陪伴網友們走過四季輪迴的線上系列演出,也有匠心打造的線上「藝術放映廳」,還有由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官網、微信、微博、視頻號等自媒體平臺精心搭配的藝術佳餚。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國家大劇院將通過「雲端」豐富群眾的假日生活,營造一個喜慶、歡樂、祥和的中國年。
  • 國家大劇院開啟建院十三周年系列活動 「線上藝術節」12小時不斷線
    「線上藝術節」為觀眾精心準備了內容豐富的藝術演出,涵蓋歌、樂、舞、劇、戲五大藝術門類,包括國家大劇院製作的話劇《玩偶之家》《十字街頭》《基督山伯爵》精彩片段;中央芭蕾舞團抗疫主題原創新作《逆風飛翔》;「粉墨人生」國家大劇院京劇名家名段薈萃等精彩演出片段。還有深受觀眾喜愛的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精彩片段,以及由小朋友們帶來的《Link Up:管弦樂團在歌唱》精彩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