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自問世以來便飽受爭議,它引出了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那就是「戀童癖」。「戀童癖」不僅是年齡差距,更多的是年齡範圍。一個三十八歲的人愛上了一個十八歲的異性,這並沒有什麼不妥;但二十八歲愛上八歲那就是戀童,也是犯罪。
電影和小說的區別
小說《洛麗塔》曾被兩次改編成電影,電影劇情大概是以遇上洛麗塔為重點展開,重點描述了這段禁忌之戀的過程,其中給人表現的更多是兩人之間的愛情,對於男主亨伯特之前的遭遇及心理變化並沒有過多提及。而小說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亨伯特在遇上洛麗塔之前的遭遇和他的心理變化。電影更多是把小說掐頭去尾展現在觀眾面前,誤導了觀眾,並有美化「戀童癖」的嫌疑,甚至是受害者有罪論。
早已表現的戀童行為
男主亨伯特在小時候愛上了十四歲的女孩安娜貝爾,兩人在海灘上初嘗禁果並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很不幸,14歲的安娜貝爾得病死去,這給男主帶來了很大的打擊。永遠停留在十四歲的初戀給男主埋下了戀童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戀童的種子生根發芽,他喜歡在公園裡看那些低於14歲的女孩子,她們的舉手投足令他無比陶醉。他一直在壓制自己心中的慾火,通過找小姐來轉移注意力,但他發現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他非常反感甚至厭惡成年女性,哪怕她長得再美也吸引不了他。後來他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小姐,大於十四歲,但接近他心目中的形象,他們一共約會了四次便散了,因為那個女孩變得和那些成年女子一樣了,缺乏了少女的感覺。
在遇到洛麗塔後,戀童的欲望一下子噴發出來,就像當年遇見十四歲的安娜貝爾。在和洛麗塔接觸過程中,他誤導洛麗塔,讓她覺得兩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只是長輩對晚輩的愛,牢牢把握洛麗塔的心理防線對其逐步瓦解。在不經意間,看著活力四射的洛麗塔,他惋惜洛麗塔以後會長大,會上大學,會變得和成年女性一樣,最終變成他厭惡的年紀。
罪惡
洛麗塔一直都是受害者,但是在電影中,洛麗塔成為勾引者,更多的是突出洛麗塔的自作自受,為「戀童癖」洗白,給一些戀童癖患者找了諸多戀童的藉口,這不僅是心理變態,更是一種「惡」。
前幾年大火的Mi2組合,簡直就是《洛麗塔》的翻版,那句「陪你長大」一度迷惑了廣大受眾群體。21歲張木易以音樂老師的身份認識了8歲的張千巽,並稱第一眼就愛上了年僅8歲的張千巽,女方12歲時官宣交往,16歲官宣結婚。這對之所以能迷惑那麼多人,主要原因應該是他們避開了年齡範圍談年齡差距,他們所宣揚的是愛情不受年齡差距的阻礙,而不是一個老男人愛上了一個兒童。老男人一直給女童灌輸他愛她讓她感覺到很幸福的觀念,沒錯,這就是一個女童養成的故事,細思極恐。
比直接戀童癖更可怕的是,戀童癖的少女養成。
總結
那種一眼就能看出的犯罪往往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很多人已經有了應對的法子;最可怕的是那種隱藏的犯罪,它披著美的外衣幹著最醜陋的勾當,瞞天過海,讓受害者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