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雨》是繼《臥虎藏龍》以後,另一部用盡心思又情懷滿滿的武俠片。
可惜,它上映時非常不討巧,媒體一直在宣傳大S和王學圻的奇葩老少配,導致去看的人沒看懂,能看懂的人沒去看。
這種錯位導致片子的票房一般,與後來如潮的好評率非常不般配。
好評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圈內影評人,還有一部分就是大量的文藝青年,他們為該片寫了很多讓人怦然心動的文字。
為什麼這部武俠片能打動那麼多傲嬌的文藝青年?
首先,按慣例,先看導演。
《劍雨》雖然是吳宇森監製,但導演是蘇照彬。
蘇是一位學院派氣質很濃厚的臺灣導演,工科專業出身,研究生在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應該算是竹子的校友了),後又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工作室研究未來互動影像。
而他入行以後卻不是去做電影的技術人員,而是一開始就是做編劇,而且非常成功,幾次獲得編劇方面的獎項和提名。
除了成名作《運轉手之戀》是愛情片以外,作品還包括驚悚片(《雙瞳》)、科幻(劇本《穿隧》)、喜劇片(《愛情靈藥》)等,跳躍度很大。
與他合作既有陳可辛這樣的名導,也有成英姝這樣的知名作家,更得到了吳宇森的提攜。(人生偶像啊!)
電影《詭絲》坎城首映時的紅毯照,竹子的男神張震也在其中哦
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應該是對文藝的愛好與執著遠遠超過了自己所學的工科專業,因此才棄理從文,一步步通過讀研、出國深造、進入電影圈做編劇、編而優則導,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電影夢。
《劍雨》就是這位鬼才自編自導的首部武俠片。
導演自己就是文藝青年,所以當然懂文藝青年的心。
那麼文藝青年喜歡什麼?
首先氛圍要足夠精緻,第二眼界要足夠寬廣,第三意蘊要足夠深厚,第四境界要足夠高遠。
故事又不能太本地化,那樣他們會嫌土,最好有點西方的元素,就像村上春樹的小說裡總愛提到歐美音樂一樣。
這些,《劍雨》都扎紮實實的做到了。
(工作照,中間紅衣者是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女士)
它在精心打磨、人見人愛的武俠片外殼下,講述了一個有關諒解與寬容的愛的故事。
整體來看,它既繼承了《臥虎藏龍》的文人氣質和雋永風度,又借鑑了好萊塢大片《變臉》和《史密斯夫婦》的影子,還用「愛和救贖」這一主題為全片鋪上了一層宗教和宿命的底色。
這樣的片子,招人喜愛是必然的。
尤其是它的畫面看起來就像一幅幅平靜悠然的江南畫卷,可是每個人物使用的殺器和招數卻都是量身定做、精雕細琢,傳遞出了每個人物內心的溫度。
所以,這部片子打鬥只是表面,每個人物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更有暗藏的秘密屬性。
大S演的是個「蕩婦」殺手
那麼,《劍雨》費了這麼多周章,到底說的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竹子覺得導演拍電影基本是兩種思路,一種是表現人的困境,展現人性,卻不判定對錯,也不給任何答案;另一種卻是通過電影裡的故事,跟你講一個深思熟慮的道理。
《臥虎藏龍》是前者,《劍雨》是後者。
《劍雨》裡,一位經歷過大生大死,大情大愛的暗殺組織一號女殺手,為了過上平凡的退隱生活,她改頭換面,藏身市井,找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人,過著「你耕田來我織布」的小日子。
可是,過去能那麼輕易放過她嗎?她的枕邊人又真的是個平凡人嗎?
劍,划過皮膚;雨,落進心裡。
沒有真正的了結,就無法全新的開始。
《劍雨》裡,刀光劍影如雨絲般密布,如幽靈般鬼魅,不僅隱藏在官府、在深宮、也在江湖,在市井平民低矮的屋簷之下,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影片開頭,手染鮮血的女殺手與一位佛法、武功當世第一的世外高僧在過招較量的過程中,相愛了。最終,他用生命點化她,讓她放下屠刀,重新開始。
愛讓她重生,可是這份愛卻無法在俗世相守。
於是她將這份刻骨銘心埋葬,告別黑暗暴虐的過去,只想過上世俗的小日子。
她和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人結婚,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可是,她背負的隱秘因為保護身邊這個男人暴露了,更招致了以往組織的追殺。
她以為自己的秘密藏得最深,卻不知道原來枕邊人比她更會隱藏。
原來,她老實木訥的老公,其實跟她有殺父之仇。
她隸屬的暗殺組織的首領,其實根本不是個真正的男人。
因為她,組織裡的殺手們個個從平凡生活裡抽身,只為找到她、殺了她。
因為她破壞了規則,想重新開始。她能化解這些危局,重新開始嗎?
《劍雨》給這樣一個故事提供了一份答案:
你所抱怨的平淡正是江湖兒女夢寐以求的奢侈。
江湖名號只是浮雲,最基本的人生需要才值得以命相爭。
愛情中的寬容與諒解是最好的救贖。
最好的愛情不是精神上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而是生活中的與子偕老、相知相守。
一粥一飯的幸福
看完《劍雨》後,每次經過樓下一個小理髮店,我都會對它投向不一樣的目光。因為它的經營者是一對氣度不凡、合作默契的青年夫妻,在心裡,我深深地覺得,他們就是《劍雨》裡那種經歷過大風大浪,「隱藏在民間「的高手。
追尋愛的過程中,誰不曾有過故事?誰又不曾有所悟,有所得?
而對大多數文藝青年來說,最難的就是「好好過日子」。
太空竹子:不會寫影評的編導不是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