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化身為青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為那少女從橋上走過。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武俠電影的人,那麼你一定要看《劍雨》。
劍雨是國際知名導演吳宇森與蘇照彬的作品。吳宇森作為從傳統港片走向好萊塢的導演,執導能力毋庸置疑,而這部作品,能夠看到吳導對於武俠片的另一番理解。當香港影人紛紛撤退出武俠片世界,個別臺灣影人在近十年還在斷續經營,李安《臥虎藏龍》非常成功,中國內地的張藝謀見狀就將規模擴大,但深度全無,現在蘇照彬《劍雨》登場,侯孝賢的《聶隱娘》慢工出細活,臺灣人似乎更關注武俠的前途,希望從胡金銓的電影裡翻出一點遺產——竹林、太監、俠女——似曾相識,也搬出新意
本片集合了國際功夫女星楊紫瓊,韓國知名演員鄭雨盛,老戲骨王學圻,青年主力餘文樂和性感美麗的大S。
如何說武俠故事呢?新意難求啊。《劍雨》的男女情義、 身份危機、 忠誠背叛、 蓋世神功這些主題都可以在過去的武俠片或金庸、古龍的小說裡找得到。歷史氛圍呢,更是當代導演的弱項,電影的背景是明代吧,電影出現紫禁城,首都應該在北京,但電影沒有京城的建築風格,看來更像江南,有些還是徽州建築,南北大混亂,至於人物,達摩無端改成羅摩。電影中的世界十分現代要交三個月租金,又有速遞員。
《劍雨》獨取「禪」與「隱」。冷麵女殺手細雨(林熙蕾飾)得高人點化,得以襌悟,放下屠刀,易容換面,改名為曾靜(楊紫瓊飾),與老實人江阿生(鄭雨盛飾)結婚,隱居於鬧市之中,可是啊,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首領轉輪王(王學圻飾)白日作太監,晚上作頭目,還是找到了細雨,轉輪王是那種留下幾招的師傅,細雨以一人之力難以擺脫轉輪王,這一點尤其捕捉到中國人的特性。
通盤來看,《劍雨》的重心其實不是文化層面,而是文學層面,蘇照彬不是文人導演,而是編劇導演,因此,他善於照顧到人物塑造、戲劇鋪排與意象運用三方面。
—說人物塑造,《劍雨》中,內地、 港臺地區、 韓、 海外演員齊集,還是臺灣演員徐熙媛和戴立忍飾演的好色女殺手和魔術師最為有趣,可見蘇照彬寫得最用心,香港演員餘文樂飾演的廚子殺手,以家庭為重,有點兒似葉問(食飯好重要!),在重要關頭還在權衡利害,估量形勢,沒有大個性和大主張,好像時下一般香港人。
二說戲劇鋪排,《劍雨》樣樣兼而有之,打鬥當然有,愛情橋段也不少,悲劇的宿命感,發生在細雨與張人鳳(郭曉冬飾)/曾靜與江阿生的連番相遇,可見冥冥之中自有命途,可是倒過來,喜劇感也不少,不消說魔術師的好玩戲法,以至於從求偶到最終大團圓大和解的結局,最厲害就是高級首領原來是低級太監,女殺手還要揶揄一句「你不是不行,而是沒有。」王學圻在當年的成名作《黃土地》中飾演八路軍,去陝北採風,「尋根」是也,在,《劍雨》中卻是尋「根」。
三說意象運用,《劍雨》的重要意象有四個,一是橋,代表溝通、 越過、 卑微與犧牲自己。二是龜息丹,從《羅密歐與茱麗葉》到武俠小說都常見。三是劍,電影中細雨與轉輪王最後一戰,轉輪王能收刀入鞘,是活脫脫的性隱喻,後來轉輪王與細雨的武器逆轉,代表了性別與權力關係的逆轉。四是雨,每當曾靜與江阿生踫面,總下細雨,好像上天一而再、 再而三暗示——曾靜就是細雨啊,這是她原來的不可吿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