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多多包涵。那今天一共分為卮(zhi)言、重言、寓言三個部分來進行分析。

01寓言
從文章的開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到「眾人匹之」為第一部分寓言部分。我們都知道的是莊子生於亂世,對於當時王朝統治是極為不滿的,但是他又無力反抗,所以就採取了一種消極逃避的態度,幻想從虛無縹緲的境界中尋求思想解脫。
寓言部分描繪了遨遊於九萬裡高空志向遠大的鵬鳥和生活與蓬蒿之間目光渺小的蜩與學鳩的形象,說明事物無大小都是各有所待的,算不上是逍遙遊。
在這一部分首先以離奇、宏偉的想像和高度誇張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碩大無比的鵬鳥形象。寫到鵬是由幾千裡長的北海鯤魚變化而成的,它的背有幾千裡大。然後又寫到鵬鳥的「怒而飛」,羽翼遮蓋住天邊的雲彩,寫出了鵬鳥的氣勢之大。這動靜結合的描寫勾勒出了鵬鳥在海上翱翔的壯觀景象。
其次把鵬鳥和野馬還有塵埃作對比,暗示物無大小都有所待,其實莊子並不是為了歌頌大鵬,而是在欲擒故縱的表達「無所待」的思想。因為大鵬鳥雖然是扶搖直上九萬裡,但是卻要依靠六月的大風和廣闊的天地才能翱翔才能到達南海,這是有所待的,這就不是逍遙。
寫完大鵬和野馬還有塵埃,接著寫比塵埃大比鵬鳥和野馬小的蜩與學鳩,也是有所待的。有所待還對大鵬採取了嘲笑的態度,已經到了可笑的地步。這裡所說的除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嘲笑的意思,還有物種與物種之間的不同,雖然都有所待,但是你要是讓鵬鳥僅僅到草尖尖是不可能的,讓小蟲飛到萬裡之外也是強人所難。
所以在這一部分的最后庄子其實是駁回了小不如大的想法,莊子認為這樣的想法是世俗的,是偏見的,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若以逍遙的境界論是沒有大小之分的,如果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也是先要拋開「小不如大「的偏見。
02重言
所謂的重言呢就是來引證和假託前人說的話和一些歷史道理來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可靠性。在這一部分,莊子引用了商湯和夏桀的問答,把第一部分的寓言故事重新描繪了一遍。莊子寫異乎尋常的大鵬,寫年壽極長的冥靈和椿,又寫蟪蛄和朝菌,無非是要說明,無論大小都是自以為貴,自以為得意自由,而看不起對方。
實際上想說的是大或者小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它們都被客觀條件限制和制約著。我認為莊子的這種想要擺脫一些束縛的相對主義是有一些極端和荒謬的。
03卮言
卮言的意思就是「抽象的議論文字」。由前邊的推論演變到人的身上,繼續來論證他的思想。
首先論述的是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他們熱心功名,高登顯位,得意忘形,以為自己是鯤鵬,其實卻是生於蓬蒿間而已。
然後說道宋榮子這個人,他不為外物所動,不追求功名,但是卻偷偷譏諷別人,自己為是,雖然比第一種要好一點,但是仍然不能得到真正的逍遙。
再次說到列子,以列子為例,列子可以乘風遨遊,不追求什麼,但是如果不依靠風的力量,他就寸步難行,與大鵬鳥同列,所以也是沒有得到逍遙。
最后庄子說只有超脫一切,不依靠一切,順應萬物的習性,遊於超時空的宇宙,而又能無所不至,才能算得上真正的逍遙。他認為做到這一點的只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04最後我想說
我們常常把自己比作鯤鵬,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其實這並沒有錯,因為我們想要超越蓬蒿之間的蟪蛄,想要做扶搖直上九萬裡的鵬鳥。其實實際上莊子在寫的時候雖然捧了鯤鵬,踩了蟪蛄,但是卻也表達了物種的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這種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是莊子精神追求上的幻影。世間又有誰能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呢?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