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色悟空是佛教裡的詞。在我們普羅大眾裡,「色」已經被狹義到單指男女之間的那點事了,偏貶義,因為它容易勾起人的妄念、貪慾。「悟空」也已經狹義到只是菩提祖師給那隻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子取的名字。
孫悟空這個名字是菩提祖師給他起的,這名可不是隨便給起的。生於頑石的猴子,生性便是頑劣。猴子有了水簾洞,可他不甘心,學了筋鬥雲和地煞七十二般變化之後,就去搶了人家的神針,修改生死簿,要長生不老。吳承恩講的不是神話故事,每每都是眼前景。人也有求,求金錢,求平安,求修生,求齊家,求長生不老。孫悟空的故事卻教給我們,得了長生又如何,許是欲壑窮長,無休無止。猴子成了超人,都仍不開心,還要求個正名。
愈是頑劣,愈是心比天高;愈是心比天高,卻又愈是窘困。猴子稱齊天大聖,是狂,若不狂,又怎會得到箍他的金圈。猴子又告訴我們,不曾齊天,又怎曉得天有多高。可狂猴終究是只緊箍猴,悟空悟到頭,竟是沒得眷戀,塵世都在緊箍內,不掙扎,方是悟。
西遊記和孫悟空的故事告訴我們,筋鬥雲是空,七十二般變法是空,長生不老是空,歷經千辛萬苦取來的真經也是無字書,一場空,都是空,一切都是空。真是:「鴻蒙初闢本無性,打破頑冥須悟空。」
可是你我都是肉體凡胎啊,怎能做到無眷無求。我們要眷父母、眷愛人、眷孩子,甚至還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和懷戀。就連佛祖都還要惦記著眾生,要來普渡我們。
那怎麼辦?不能了悟就會有欲求,就會有緊箍箍著我們。其實我們每個人頭上都有一個緊箍,當我們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想起緊箍咒。
我們是人啊,不可能完全做到沒有任何的貪嗔痴,沒有貪嗔痴就不是人了,可是貪嗔痴又總是給我們帶來痛苦。
但如果我們已經有了見色悟空的概念,就不會那麼執著了,面對這個花花世界,心中總是不忘:「阿彌陀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迷惑,無論面對的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夠坦然接受。
但對於我們這些普羅大眾,我們並不能做到真正地了悟,做到無為,做到放下執念。如果也天天阿彌陀佛,又不去皈依佛門,是不是就會碌碌無為呢?見色悟空能讓我們放下很多的執著心,不容易被外界所困擾,有了這個念想,就起碼比見色起意有智慧了許多。那我們如何能做到不背貪慾所蒙蔽雙眼,又不至於一生碌碌無為呢?
見路不走!
很多人可能要說了,有路給你走就不錯了,你還敢看到路還不去走?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但是實事求是這個詞已經被用濫了,以至於不來一個新鮮詞就沒感覺了。
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實事求是,妄念、貪念、雜念一大堆,就算想實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樣實事求是。見路不走就是解決實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念、思想,是一切正確認識和決策的基礎。
他不是讓你跟別人一樣的,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就是你不能跟著經驗教條瞎跑,也不能跟著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質,只按它的條件可能去做,至於跟別人一樣不一樣的不用去考慮,也許是一樣的,也許是不一樣的。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沒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
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那咱說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非跟別人一樣或不一樣,是讓你以結果的對條件的需要去取捨。不唯經驗教條不是否定,經驗教條也是也是從實踐中得來的。你的預期果對條件有什麼要求你就去準備這些條件,不在意這些條件是新的還是舊的,也不在意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見路不走。
思考條件的可能!比如我們煮雞蛋,要把一個雞蛋煮熟,只需要準備鍋、燃料、水、和點火器就行,還有就是一個安全的環境,不至於煮的過程中有什麼外力來破壞整個活動。而不是去準備石頭、或者找算命先生。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去準備,這個結果對條件有什麼要求你就去準備這些條件。
人不會這麼笨吧,想要這個卻去做其它的,跟想要的東西是毫無關係的事情。人確實是有這麼笨,比如以前的迷信,人們病了糟災了,找巫師比找醫生還更快。當然以前是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很多自然科學都還不懂。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