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朋友群被《北京人怎麼活》的數篇文章刷屏了,我突然想寫寫近期《悟空傳》這部電影的影評。)
看過《悟空傳》書的人很少,喜歡彭于晏的人很多。
我在2001年在北京買到《悟空傳》的書,買完就認真讀了幾遍,又順便買了《天蓬傳》《沙僧轉》,一直到看完電影《悟空傳》,又認真讀了一遍了書,覺得寫得好的地方都用鋼筆勾出來,又在書眉書邊空白處再複寫一遍,於是這句話,就寫了很多遍,主持問玄奘,我要把主持傳給你,你想學什麼?玄奘抬頭看天,天上白雲變換:我要學的,你教不了我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這文字大氣磅礴,也成就了這本書。可惜,這文字出現在《悟空傳》電影的最後,大家看看沒有彩蛋,都慢慢散場,很少有人注意這幾個字,也感受不到這幾個字帶來的感動。
電影《悟空傳》除了這段字幕帶給我感動外,還有兩處,一處是阿紫戴給孫悟空的金色頭飾(我一直以為是緊箍咒)纏在金箍棒的兩端,一處是彭于晏扮相的孫悟空隨著小刀會的音樂出場,彭于晏在猙獰中,咬牙說:「我是孫悟空」,看到這畫面,我已經認定,此電影是我自周星馳先生的《大話西遊》後看到的最好的一部改編的孫悟空的電影(不算動畫片《大聖歸來》的話)。這鏡頭也是2017年國產電影的一個經典。
電影的短板也很突出,故事劇本改編兩頭緊中間松,中間下凡無辜村人被屠成為電影最大的敗筆。《西遊記》能被定性為四大名著,並流傳至今,所憑藉的並不僅是作者所創造的「神魔精魅」,而是用「有個性的人」世故的生活」來影射生活。故事與生活的關係,是《西遊記》原著小說成功的原因,也是諸多《西遊記》改編影視失敗的關鍵。電影中基本上除了原著書裡的圍巾,晚霞,個別的情節保留外,另起爐灶又構建了幾個愛情故事,書裡的小龍馬沙僧玄奘消失,多了一個天機處,好壞自由關注評論,導演想說什麼?這個桀驁不馴的孫猴子,誰也改變不了他,即便是一開始命運就被註定,他還是會逆天而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些年,幾乎每年都由一兩部影視作品從《西遊記》中結構而來。
細細想來,本不會談戀愛的人墜入情網;安排好的命運,我要抗爭;顛覆不破的制度,我要大鬧,這樣的齊天大聖,即使是部爛片,也還是有無數的擁躉買票去看。
因為人生命運不是被安排好的,無論是苟且還是掙扎還是勇敢的活,我們都要期盼會有改變的一天。就比如說,人人都愛的彭于晏。正是他不服氣的奮鬥,成就了從一個小胖子到一個偶像的逆襲。
用《翻滾吧!阿信》的一句臺詞來說就是,「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就要用盡全力!」因為這對彭于晏而言,是他唯一的一次翻身機會。
肯花時間去做一件事的彭于晏:
拍《阿信》,學會了體操。
拍《激戰》,學會了拳擊。
拍《破風》,學會了騎自行車。
因為「拍《激戰》,打得渾身酸痛;拍《破風》,騎得心臟衰竭。彭于晏的讓人佩服的,是電影中,考驗的不是他的演技,而是他的意志。從彭于晏我想到在北京的痛並生活的人。我只知道,北京再不好,它有機會,它能讓奮鬥並成功的地方,而且概率,要比其他地方大那麼一點點。
《悟空傳》這本書買自北京,在圖書館遇到另外一位獨自在北京創業的女士,我說:或許這本書能帶給你些力量,就指給她這些文字。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我們多像那個猴子?在少年時,無羈無絆,但被體制馴服了,中年了,期盼成功,但處處有難,成佛不易,取不到有字真經,但我們心沒有變,沒有放棄。無論在北京還是在異鄉,對生活都不能主動認慫,無論你對生活圓滑世故,還是放縱不羈,都是不是你輕易唱出《離開北京》的時候。
走著走著 天就亮了
喝著喝著 酒又醒了
看看來時的路
離過去幾光年
一直從四環到積水潭
實在不知該怎麼去拒絕你?
去看電影----開心就好,我在北京,等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