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爸爸個人檔案:
鄭光益,臺灣人,35歲;
2007年踏上大陸就業,2009年結婚,2013年創業至今,現育有一男一女;
上海謨墉教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創始合伙人
崑山臺協教育培訓委員會 委員
崑山臺協臺青會 理事/北區區長
我是當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
其實,對於當爸爸這件事,在老婆懷孕期,一直沒那麼真實感。
說實在的,在懷孕與為孩子做準備方面,媽媽會比爸爸更加認真。老婆懷第一胎時,因為是新手,所以會上網爬文、購買懷孕與育兒書籍,全方位的收集相關信息,我老婆也很獨立,大部分的事情都自己完成;相較而言,我大部分時候就是下班或休假時,協助完成剩餘的家事、聽老婆分配的任務,負責執行。
女性懷孕除了生理上的辛苦,如果是第一胎沒有經驗,也會有些緊張、擔心,以及對新生命的期待,會有很多想法。當然我對新生命到來的準備,不僅只有分擔家事、體諒老婆,還有我為孩子準備好了自編的安撫兒歌、他/她們的小名,等待迎接他們的誕生!
媽媽是在懷孕階段就跟寶寶有直接的連結和感觸,但是爸爸就不是了。正好老婆懷孕時,經常忙完工作回到家就九點、十點,所以老婆對於我的」爸爸的角色的期待」是希望我能每天晚上要和肚子裡的寶寶說一個故事,因為我們都相信胎教的重要,尤其爸爸的聲音能讓寶寶情緒穩定!所以在老婆孕期,我儘可能地做到每天說一個故事給寶寶做胎教。
老婆懷第二胎時,因為有前一胎的經驗,所以我們都沒那麼緊張了,心情也平和許多。這兩胎的經驗,我想我做的主要功課就是去了解女性在孕期會遇到的狀況,包括情緒跟心理上、生理上。對我而言,當爸爸,當丈夫的責任,是去陪伴、支持包容老婆的情緒、傾聽她的抒發……對於新生命的想法,在能力所及分擔老婆的辛苦,也會注意老婆孕期營養是否適宜。所以我能夠站在老婆的角度,多去理解,就能體諒偶爾的發發牢騷、鬧鬧脾氣;寶寶出生後,在夜間會希望老婆能有好的休息,這時我會哼唱自己編的搖籃曲哄寶寶乖乖睡,不論大寶還是二寶我都是這麼做的,兩個寶貝也各有專屬的搖籃曲。
文化的差異~~
說到孕期營養這一塊,也讓我感受兩岸醫療文化的不同。陪老婆產檢,在中國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對於孕產的醫療諮詢,醫護人員給的信息也很不一致,有的要補充這個營養素,有的要補充那個營養素,讓我老婆一直擔心營養品補充不夠會不會對孩子發育不好。我的觀念是飲食營養均衡,其實不用過多補充。但是在與老婆溝通時,反而會讓老婆覺得我不重視寶寶。後來回臺灣產檢,也諮詢了三、四位婦產科醫師,給予的答案都很一致,只要營養均衡就可以了,只是我們一再詢問下,醫生才會說如果我們擔心,一定要吃什麼營養補充品的的話,每位醫師都是回答一致的:吃」新寶納多」就夠了!
大陸的母嬰親善設施還是很缺乏的,這兩年才逐漸有較多的哺乳室等公共設施,此外不同地區對於讓座給老弱婦孺也是不同的風氣。
成為」爸爸」的真實感~~
什麼時候有當爸爸的真實感,我自己是一直到寶寶出生約一周的時候才有真實感的。雖然在醫院就抱了剛出生的寶貝,當時只是覺得"這是一個有我的血緣的寶寶」,但還是有很大的朦朧且懵懂感,缺乏一種」當爸爸的責任」的真實感。出院回家之後,自己帶著孩子,晚上下班幫忙哄帶小孩,才逐漸有」這是我的孩子」、」我是爸爸」的真實感。
很明顯的,老大兒子是比較長時間自己帶的,老二女兒出生後,因為大部分時間是分隔兩地,沒有親耳聽見第一聲爸爸、沒有看著她學爬、學習走路,缺少這一步步成長經歷的陪伴。
對於兩個孩子不同的相伴時間,讓我對於兩個孩子的情感連結深度也是不同的,」參與養育孩子有多深,作為父親的真實感就有多強」,這個強度與深度是相呼應的!
生育這件事~~
為什麼中國字詞會將」生」與」育」、」養」與」育」擺再一起呢?這是文化的底蘊,也是古人的智慧!孩子不只是生出來就了事,重要的是需要養育!但是這一點,外國人卻比我們現代中國人更為重視與發展成熟。
在訪談光爸爸結束後的閒聊,不同文化成熟度、不同的社會現象與需求,養成了不同的社會人格,影響了整體社會發展。例如這個故事:
一天,富人閒暇之餘,來到河畔,遇見了漁夫。傲驕的富人炫耀的說著自己的成就,淡定的漁夫聽著,問道:那你賺這麼多錢,退休之後想要幹嘛呢?
富人回答:一木屋,一方田,一魚竿,閒淡度日,悠然自得!
漁夫笑應:這不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