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世紀,人們都會想到天主教和禁欲主義,禁欲主義是歐洲中世紀重要的宗教主題。天主教要求人們減少內心的欲望,保持身體的貞潔,杜絕亂性慾望。禁欲主義實行的初衷是希望為踐行者帶來內心的寧靜和純潔,但任何一樣事物如果走了極端便會劍走偏鋒,背離原本的想法。
正是因為教會對人們,尤其是女性性本能的壓抑,這些非人道、非科學的殘酷教條反而使教會中的修女和修士走向縱慾主義的放縱荒誕。性愛本是人類生活中自然且彰顯生命力的一部分,教會和修道院愈是遏制人們的需求,修女和修士愈是渴望放蕩的荒淫,矯枉過正的結果便是中世紀修女院頻頻出現的修女越軌行為。
除此之外,修女越軌行為的出現,還跟修女們進入修道院的動機不純及整個社會倡導的貞女觀對女性的壓迫有關。修女越軌行為,便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修女入修道院的動機本就不純
1、修女多為貴婦,進修道院實為避難和尋求救贖
中世紀政治權利分散,綿延不斷的戰爭動亂、天災人禍等,使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相比較於社會的混亂和野蠻,人們認為過一種集體的宗教生活或許更安全。在戰亂不斷的中世紀,修道院成為婦女保證人身安全的避風港。
對於家庭生活不美滿,深受丈夫折磨,而自己又有點錢和地位的貴族婦女來說,入修道院是個好選擇。她們希望遠離世俗世界,體驗一種貧窮簡單的生活,以自己的宗教生活來轉移其俗世的痛苦。
在12世紀以前,入修女院的大多是貴族女性,因為進修道院必須要繳納一定的錢財,普通的婦女沒法承擔這筆費用。而這筆捐贈也運用於捐贈者以後的生活可以更好一點,從這點來看,修道的女性依然要依靠世俗,使她們日後的生活不能脫離世俗。
貴族婦女因為其特殊的地位更加關注自己的靈魂,希望能夠得到靈魂的救贖。在中世紀認為修道院的祈禱者有助於其靈魂的拯救。他們的經濟財富積累使得他們的靈魂墮落,法國中世紀神學家阿貝拉爾「強調婦女為男性親屬祈禱能夠產生特殊效果」,因此實現其親屬的靈魂救贖成為貴族婦女進入修女院的重要原因。
2、多數修女實際上並無宗教信仰,仍過著世俗生活
貴族修女們在修道院並不過著清修苦行的生活,她們的日常和世俗生活並無兩樣。這些貴婦們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清掃、烹飪、園藝等由出身下層的俗人修女承擔。而在枯燥乏味的修女生活中,有部分修女會經受不住而選擇「逃離」修女院。
在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極端化,難免導致其對立面現象的發生,正如一位女修道院長所言:「硬要一個人抑制肉慾的衝動,卻是比登天還難的事。」
有關修女與男子發生姦情,既見諸於某些文學作品,如薄伽丘在《十日談》中講述了一名修女院院長半夜裡被急匆匆喚醒,去抓一個犯了姦情的修女,沒料到她與教士私通的醜聞也在無意中被人發覺,也見諸於公共布道上。
修道院荒淫的本質當時人已經見怪不怪,人們把修女當作妓女一樣調侃,時有諺語稱「她不是修女就是妓女」,可見當時世風之淫亂。尤其是很多修女並不是出於對宗教的神聖信仰而是由於家庭或者婚姻所迫進入修女院,守貞的誓言並不具備實際的約束力,這也是修女頻發越軌行為的原因之一。
二、物極必反:禁欲主義成為修女縱慾的罪魁禍首
中世紀教會的禁欲主義對性愛的扼制是十分嚴厲的,然而,事實上性愛在自然人性中是最恆久不變,最具生命力的感性成分,它是使個體的人和作為人類的人,生命得以延續的自然力量。教會的悖逆人性首先就表現在對人性之愛的精神重壓上,這樣的極端壓迫必然遭到反噬。
1、《十日談》對禁欲主義虛偽面目的揭露
薄伽丘的《十日談》便是通過講述修女和修士荒淫縱慾的生活表現禁欲主義的偽善和修女們的真實生活,在薄伽丘看來,男女之間的兩性吸引與愛戀是天然合理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因為他是上帝的造化,而不是什麼「罪惡」。
小說的第四天講的關於「綠鵝」的故事告訴我們自然的力量要比宗教戒律有力得多,兩性吸引與愛戀是本能與天律,硬要把它看做為惡,人為地去嚴加制裁,就悖逆了自然天律,教會的禁欲主義是悖逆自然人性的。
從肯定自然人性出發,《十日談》還否定與抨擊了教士、修女們言行不一的偽善以及導致這種偽善的宗教教義。修道院院長和年輕的修女們一樣有著自然的欲望,但他們卻不得不嚴守教規,又無法消遣和抗拒自然的欲望,在教規和欲望的矛盾衝突當中就生出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善。
悖逆人性的教規是偽善產生的根源,教會則是孳生腐敗的溫床。《十日談》肯定了自然人性的合理性,指出了教規對人性的悖逆是導致偽善的根源。
2、《巴黎聖母院》揭露由禁慾造成的偽善
《巴黎聖母院》中對性的描繪很壓抑、很分裂,恰如小說的主角人物——克洛德·弗羅洛副主教似的,變態中夾雜著一絲可憐,道貌岸然裡,藏的是壓抑半生的扭曲心靈。
在中世紀的西歐,有很多像克洛德·弗羅洛這樣的典型人物,他們奉行「禁欲主義」,認為性是一件醜惡的事。而他本人,卻正是一個典型的、禁欲主義驅使下的、分裂的天主教教徒。
克洛德·弗羅洛坐著副主教的位子,實則是道貌岸然的無恥禽獸。他欲侵犯愛絲梅拉達來滿足自己的獸慾,遭到拒絕後便想要殺死她。長期的壓抑扭曲了克洛德·弗羅洛的靈魂,讓他做出這般背叛人性的舉動。
弗洛伊德曾說:「需求和愛欲本是文明之母」,當人性的本能需求被過分壓制,文明也就蕩然無存。甚至到了今天,有人仍視「性」為生育的手段,仿若如果不是為了繁衍人類後代,這種人性本能便是無恥和下流。
不是每個人都是苦行僧,在天主教會又大肆推行「禁欲主義」,各種荒誕事故頻頻發生。為了逃避教會的壓迫,人們終於找到了縱慾的藉口—被鬼怪附身,強行交合。例如,丈夫離家三年多,回來後發現妻子懷有身孕了,那麼妻子會很自然地解釋道,她在睡覺時被夢淫魔附身了,所以有了身孕。讓今人大跌眼鏡的荒唐事,當時卻真實地發生著,這便是過度禁慾帶來的過度縱慾之惡果。
3、中世紀貞女觀對女性的壓迫
中世紀盛行的貞女觀成為西歐中世紀教會和修會接納和鼓勵修女的動力,卻也成為修女越軌的根源。無論是古代教父還是中世紀宗教理論家都認為,婦女無論處於哪個生活階段,都最好保持貞潔,而宣誓修道是保護婦女免於墮落的切實可行的生活方式,因此修道院是婦女實踐貞潔最理想的去處。
在修道院中,修女們恪守貞潔、貧窮和服從三大誓言,遵行教會規程,實行嚴格禁閉。而中世紀對堅守宗教生活的女性比之為男人,認為可以超越了女性的本性。在皮魯西恩沙漠隱修的愛瑪·薩拉批評修士時就自稱:「我是男人,你們是女人」。
而上帝對女性的懲罰是:「我必多多增加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從而奠定了女性從屬於男性的社會地位。聖母瑪利亞把女性的名字由Eva(夏娃)改變為具有信仰和賜福能力的Ave(瑪利亞)。
看似是字母順序的倒序,但是帶給人們感覺上的變化是巨大的。瑪利亞在教會傳統中的聲望極高是因為她純潔無瑕,這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修女、女隱士和女性殉道者奠定了一個形象模板,教會要求每個女性都活成聖母的樣子。
世俗世界的男女不平等,致使女性在結婚後不能夠繼續學習而要把精力放在家庭上,貴族女性如果想要繼續學習而又不受婚姻家庭的恐擾,選擇走向修女院。深受「貞女觀」壓迫的女性,反而視「修女」為擺脫社會壓制的捷徑,走向放縱之路。
三、總結
中世紀已然過去,但「禁欲主義」的毒瘤還存在於部分人心裡。人人都不是聖人,焉能無性無欲?保留一部分動物性,生猛的活著,享受該享受的快樂,興奮該興奮的神經,而後進入賢者模式,悠哉悠哉的工作與生活,是謂「人生」矣!
參考文獻:
《十日談》
《巴黎聖母院》
《新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