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去赤柱,是半年前。
朋友要帶她的美國朋友在香港溜達一天,把我叫上。碰面的時候,有些尷尬。
那個周末早上,下著很大的雨。按計劃大家應該到筲箕灣集合,去龍脊爬山,看天氣去不了了。只好在中環碰個面。
我們到了中環,準備和那位美國朋友會合的時候,雨下得譁啦譁啦,奢侈品店外街,行人匆匆忙忙,鑽來鑽去,遊人拖著行李箱,小步奔走。
美國朋友發信息來,人在香港動植物公園。距離不遠,但這樣的天氣,走過去是要溼身的。於是我們上了一輛的士,繞個圈,到了香港動植物公園。
也算神奇,下車時,雨慢慢就小了。
碰面之後,我們又從動植物公園,走路去 IFC ,並在那裡吃了個漫長午餐。
吃完飯,大家討論怎麼打發下午的時間。人在中環,不想在周邊逛,又想體驗一下香港本土特色,並且還要早一點回酒店。
想來想去,赤柱是個不錯的選擇。
來源:香港旅發局
中環 IFC 蘋果店樓下有一個很大公交站,有車直達赤柱。坐上車,從中環到灣仔,再穿過港島後山公路,中途經過深水灣和淺水灣,20 多分鐘,就到了赤柱。
作為一個喜歡四處奔走的人,我不算喜歡赤柱。
但赤柱的有趣,在於它距離中環灣仔銅鑼灣這些鬧市,實在是近。20 分鐘前,還在中環高樓間穿梭,20 分鐘後,突然到了一個遠離城市煩囂,還略帶文藝氣息的小市鎮。
整個赤柱,大部分都是低矮的獨棟房子。有些房屋和街角,頗有些歐陸清新風情,也有一些文藝小店和咖啡館。遊人和居民,走路特別慢,來這裡,就是為了 hea 一下。
不過,赤柱巴士站旁邊的赤柱市場,又很像內地泛濫的旅遊大街,狹窄暗沉的小店鋪,售賣著各種廉價的紀念品、碎花衣和個性T恤。某一個瞬間,覺得自己好像到了麗江陽朔那樣的地方。
赤柱大街和赤柱廣場是遊人集中地,那裡可以逛街,吹海風,看古廟和活化的美利樓歷史建築。美利樓旁邊有一個赤柱卜公碼頭碼頭,從這裡可以坐船去蒲臺島。
赤柱海灣大街一排,清一色都是酒吧,大部分都是外籍人士。看著五彩繽紛的房子,真有一點身處外國的感覺。
逛得實在無聊,便選了一間酒吧,喝點東西,聊聊天。休息期間,我還跑去海傍的移動雪糕車,買了兩杯雪糕。
喝完東西,實在不想在赤柱大街呆下去了。看到赤柱市場道旁邊有些小路,便無目的地逛一逛。
這是我覺得,去赤柱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上圖中鏡頭前,有一排低矮房子,一位住在這裡的伯伯告訴我,這是香港政府專門蓋給漁民住的,風格像農村的土房子。旁邊,有些宛轉的小路,一些原始的民居散落在綠樹蔭下,偶爾傳來狗吠聲,空氣中散發出一些炊煙的味道。
走出來了,乾脆沿著赤柱的黃麻角道,向赤柱炮臺方向走去。
一路遇到很多跑步的人,還有飛奔的車輛。中間經過一個國際學校,有學生在足球場上訓練,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
還看到一個路口,樓梯級很深,好像張開嘴對我說,下來吧,這裡大有乾坤,忍不住跑了下去。
竟然藏著一個小海灣,還有公共燒烤場。我們在這裡,休息了好一會。這裡的海浪,比赤柱大街海灣的海浪,要大一些。風也要大一些。
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我們幾個人。
坐膩了,不想再繼續走,原路返回,到赤柱巴士總站,坐車去灣仔。
說實話,去赤柱不需要任何攻略。
我覺得,赤柱就是在港島逛得無聊時,抽空來轉轉的地方。往返只需要 2-3 個小時。你可以漫無目的一條一條街地鑽,也可以在赤柱大街溜達,或者像我一樣,看到有路,瞎逛。
這個地方很小。混雜著旅遊大街、歐陸文藝、市井生活和漁民海濱風情。感受一下就好。
赤柱
我的打卡。去一個地方,我喜歡在地圖上,看看自己站在哪裡,能去到多遠,周圍又有些什麼地方。這個點越來越多的時候,像交叉網絡,我對這些地方就越熟悉。
隔著大潭灣,龍脊就在石澳那裡,再過去,是我剛寫過的東龍島。
赤柱常見玩法:
1. 赤柱地方很集中,完全可以像我一樣,隨機來,只要中途有2-3小時空閒就好(如果體力好,可以沿著我的路線,一直走到赤柱炮臺,那邊可以爬爬山。);
2. 深水灣(有巴士站)——淺水灣——赤柱;
3. 赤柱——蒲臺島(香港最南端離島)
交通指南:
1.中環:於港鐵香港站D出口步行至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搭乘6、6A、 6X、66或260號巴士,於赤柱廣場或赤柱村站 下車,再步行前往赤柱市集;
2.銅鑼灣:於港鐵銅鑼灣站F1出口步往渣甸街,搭乘40號綠色小巴,於赤柱市集下車。
3.尖沙咀:於尖沙咀廣東道的新港中心外,搭乘973號巴士,於赤柱廣場下車,再步行往赤柱市集。
4.淺水灣:到赤柱的車基本都會經過淺水灣,包括淺260、6、6A、6X、66、73、973、小巴40。
— the end —
香港這樣玩,更好玩
圖文原創,未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
左下點讚,右上分享
來,長按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