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當年看亦舒的《喜寶》,囤兒實在難以代入到這個極端女人的「我」中,一來因為自己是看熱血日漫長大的鋼鐵直男,二來環顧身邊,囤兒以有限的異性接觸經驗,並沒能參考出喜寶的諸多內心活動。後來囤兒發現是自己錯了,錯在我生活的環境和書中「我」生活的環境有一個時代差。近幾年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從那些活躍於朋友圈、小紅書、ins、抖音的女人們身上,囤兒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喜寶。原來,經歷了40年,內地的年輕人們終究還是把自己活成了亦舒筆下的這個「我」。
隨著新時代而來的,還有剛剛在全國上映的電影版《喜寶》——由青年女導演王丹陽執導,郭採潔、張國柱主演。結合前邊所講的個人體會,囤兒覺得如今還真是《喜寶》上銀幕的大好時機。畢竟在41年前的1979年,內地的經濟水平和香港相差了少說幾十年。於是,經過40年的發展,內地的經濟基礎正好趕上了《喜寶》,於是內地的上層建築也就趕上了《喜寶》。現在的年輕人,比之前的那些原著讀者(包括囤兒在內)更能體會喜寶的心境。
相比於小說這種題材,電影有一個天然的劣勢,那就是不能通篇使用第一人稱。偏偏《喜寶》就是個使用第一人稱的小說,因此電影改編不得不無時無刻地顧及著人稱轉變帶來的影響。一種比較容易想到的方式是使用大量的內心闡述型旁白,而本片並未採用這種方式。為什麼?因為這種方式已經被國產電視劇用爛了,一點兒也不電影!本片給予喜寶的扮演者郭採潔極大的信任,讓她用自己的演技把原著裡那些自述出的情緒還原到肢體和表情上。全片看下來,囤兒覺得郭採潔的確值得片方賭這一把。
本片通過對配角(喜寶媽媽和喜寶的同學)遭遇的修改,巧妙地改編了原著裡的兩條支線,從而讓喜寶和勖家人的關係成為了全片唯一的故事線,特別凝練。其實在囤兒看原著的時候就覺得,喜寶媽媽和喜寶在學校裡與同學的那些事,更多的是一種緩衝帶作用。媽媽線是為了給喜寶的性格形成提供童年支撐,同學線是為了給喜寶和勖存姿之間插入一個變數。這些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肯定是不如喜寶和勖家幾個孩子之間的戲劇矛盾重要啦。
相對於原著,電影保留了原著裡張力最大的主線,同時還提升了敘事節奏,讓觀念衝擊來得更快更猛。參考《北京遇上西雅圖》和《前任3》等存在觀念爭議的愛情片的票房表現,這樣處理顯然更符合當下觀眾的觀影喜好。「(我)想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有很多很多錢,也是好的。」這句喜寶的口頭禪,在電影裡被提升到了人物主題的高度。因為有更具象化的豪車和豪宅,電影觀眾會比原著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亦舒寫這個人物時內心所泛起的波瀾。
至於原著粉,可能還會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名場面的保留與還原。這次改編的主創在心態上非常踏實,對原著的視覺還原甚至可以用「虔誠」來形容。目測導演大概率是原著的粉,不僅服化道還原出了時代感和階級差,而且還把原著裡的很多重要場景進行了堪稱1:1的呈現,那些讓人仔細品味良久的臺詞更是一字不差地安排上了。雖然囤兒每哭,但囤兒覺得之前看過原著的書粉,大概率難以抵擋這些場面和這些臺詞對淚腺的衝擊。
總之,無論你是否之前看過亦舒的《喜寶》,這部製作精良的電影都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對你理解現代年輕人諸多行為的背後心理,很有幫助。看完你會佩服亦舒,40多年前就看透了人性中的一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