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讀書人,他本是劍客,而且劍術還不錯。李白出生在西域碎葉城,小時候就隨家人從西域遷往蜀地。沿途在月光下,在荒原上,在風沙中,常常看到父親舞劍。只見父親出劍如疾風,收劍如雷霆,運劍如遊龍,劍術之高超,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父親是李白劍術的啟蒙者。
當時,「任俠」十分流行,所謂的「任俠」就是隨身攜帶一把寶劍,佩劍之風在當時是一種時尚。不僅朝野大夫,就連文弱書生,也會在腰間掛一把寶劍。
童年時的李白,常常掛一把桃木劍在腰間,跟蜀地的小朋友一起,在庭前院後的草地上,舞動各自的寶劍,廝殺得難解難分。
等到稍稍長大,父親見李白愛劍成痴,遂把自己佩帶多年的」龍泉「寶劍送給了他。李白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聞雞起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劍不離身,儼然一個行俠仗義的江湖英雄。
近代詩人余光中曾寫道: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余光中的詩中,我們看到,「酒,月光,劍」,這三樣東西在李白的詩中隨處可見。《行路難》中有句詩:「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白的劍客形象躍然紙上。
李白曾在一首詩中寫道:
笑盡一杯酒,
殺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
從令貫長虹。
詩中有酒,有殺人,仗劍走天涯的李白是血性的。這裡他提筆就是兩個典故,「風瀟瀟兮易水寒」,和「白虹貫日」,這段的意思是:我要行俠仗義,笑盡一杯酒,在熱鬧的都市中把人殺了。不要說易水太寒而止步不前,而要像白虹貫日一般,毫不畏懼,一劍擊殺。
在劉敬堂老先生所著的《李白 狂人也寂寞》裡記載這樣一件傳聞:曾經有一位叫雲中子的年輕美貌道姑,是從襄陽過來雲遊的,在蜀地彰明縣的玄妙觀落腳。一日,道姑外出化緣,天降大雨,在倉皇躲雨之際,碰到了本地惡霸江福。江福見這道姑孤身一人,衣裳單薄,身量窈窕,便色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強拉道姑欲行不軌,道姑反抗不過,恐遭凌辱,便極力掙脫,在碼頭邊縱身一躍,跳河自盡。後來,李白聽聞此事,不禁怒從心起,發誓要替雲中子討還公道。於是,一番打探之後,在一個風高月黑的晚上,李白手執利劍,玄衣黑褲,潛入江府,割下了江福的腦袋,來到河邊,擱在雲中子靈前祭奠,事後拂拂衣袖悄然離去。
後來李白寫過這樣幾句,該詩在少年朋友中廣為流傳:
十步殺一人,
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
李白是否殺過壞人?真實的歷史已經無從考究,這已經成為了一個謎。除此之外,李白身上還有很多的謎團,李白的父親叫什麼?李白的母親是誰?他有幾個兄弟姐妹?他的先祖是誰?為何去了西域?在西域又做過什麼?又是何時遷徙到四川彰明縣的?甚至關於他子女的記載,也是寥寥幾筆,只知道有一個女兒叫平陽,一個兒子叫明月奴(李白有意思,愛月成痴,把兒子都取名明月奴)。在他的家族史這一方面,李白有點橫空出世,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後的記載全無,他就像一個天上的仙人,突然降臨人間。
撇開那麼多的謎團,可以肯定一點的是,李白學過劍術,做過劍客,一直無所成,不料最後卻以詩文成就了名聲,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尋找到端倪。他曾經寫過幾句詩,把自己比作項羽,聊以自嘲:
學劍翻自哂,
為文竟何成。
劍非萬人敵,
文竊四海聲。
學來的劍術並非萬人之敵,文章倒是竊取了四海的名聲。
李白在蜀地練劍的同時,詩文也取得很大成就,在當地的青年才俊中頗有名聲。他交遊廣泛,拜訪名山大川,跟道家東海子,東嚴子,趙蕤,元丹丘,司馬承禎都有來往。因為唐玄宗,玉真公主都信奉道教,所以道家弟子跟皇家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開元十三年,李白離開蜀地前往荊州。在那裡,他巧遇道長元丹丘和司馬承禎,在他們的引薦下,拜識了荊州刺史韓朝宗。在荊州的日子裡,他們一次相聚鬥酒,李白乘著酒興,文思泉湧,揮筆疾書,一氣呵成,寫下名篇《大鵬賦》。由於該賦構思奇特,文採飛揚,形象生動,直追莊子的《逍遙遊 北冥有魚》,圍觀者見之,深為嘆服,讚不絕口。自此以後,在荊州襄陽,在江州廣陵,在長安洛陽,《大鵬賦》被廣為傳頌,李白之才名,不脛而走。
李白傳奇的一生,跟大鵬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在蜀地時,《上李邕》中有句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也是寫的大鵬。他一生一直自擬大鵬,哪怕遭遇坎坷,身陷牢獄,也從來沒有改變過。大鵬有著廣闊的天地和視野,遨遊天下,傲視人間。冥冥之中,似有註定,這《上李邕》《大鵬賦》,跟他臨死前寫的《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濟」,前後呼應,貫穿一生。
李白就是那大鵬,不停的飛啊飛啊,最後飛倦了,飛累了,沒力氣了,就回天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