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墨羽楓香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1
近來,「拉閘限電」成為了人們寒冷冬季下閒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首先是浙江率先發布通知稱,要求有關單位辦公區域氣溫下降到3攝氏度以下(含3攝氏度)時方可開啟空調等取暖設備,且設置溫度不得超過16攝氏度。部分地區對企業生產進行限電。
其中,金華市還給出了12月份工業用電停電的計劃表,B1類高能耗企業開三停一,B2類企業開二停一,C類企業開二停二,D類企業全停。
另外,據悉義烏市的路燈都關了,雖說不是全部關閉,而是主幹道單邊關,有些小路雙邊關,這對現代城市而言都是極其罕見的,反應了義烏當前限電的嚴厲程度。
接著,湖南省有關部門倡議,各類工商企業要主動錯峰生產,關閉不必要的景觀亮化設施,居民、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高峰負荷時段儘量不使用高耗能電器。
江西省發改委也決定,從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實施可中斷負荷,並啟動有序用電工作。
就連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也面臨300萬KW的供電短缺。對此,有關部門發布用電方案通知,自4季度開始烏蘭察布地區鐵合金實行有序電力調整,針對不同容量電爐實施不同電力安排。
這不是一個片區,而是涉及多個省市,究竟背後是什麼原因導致電力供求失衡呢?
2
近期,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政府關係將至冰點。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拉閘限電」是由於不進口澳大利亞煤炭所帶來的後果。
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我國是一個「多煤、缺油、少氣」的國家。因此,煤炭在中國並不缺,是消費大國,同樣是產煤大國,不依賴進口。
今年1月—10月,中國原煤產量為22.2億噸,而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僅為7049萬噸,同比降幅為10.6%,且後者僅佔我國自產煤炭量的3.17%。可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基本不對我國國內供電緊張產生什麼大的影響。
除了澳大利亞,我國還從印尼、俄羅斯、蒙古等主要國家進口煤炭。今年前10月,從印尼進口煤炭從1.15億噸下降至8688萬噸,降幅為24.5%。不過,從俄羅斯進口煤炭加快,其中今年上半年進口量為1625萬噸,同比增加10%。
以上所言的四個國家進口煤炭的總量是不及我國自產煤的10%。故國外煤炭供給的小幅擾動,基本不對於國內煤電供應產生大的影響。
3
那麼, 究竟是什麼導致多地實施「拉閘限電」呢?
這波限電通知,時間基本都集中在12月13日-12月15日,且持續時間為12月31日之前。
這個時間很湊巧。剛剛在12月12日,最高層參與全球氣候峰會,進一步宣布「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從2005年下滑65%以上」。
可見,節能減排仍然是各地方政府的一項任務。而時間又來到年邊,減排考核將至,這應該是促使一些地方出臺「拉閘限電」的重要因素之一。
與之佐證的是,浙江、湖南、江西在出臺方案時,大多給出了明確的理由——節能減排。
那麼,就奇怪了,為何今年多地的節能減排的任務完不成呢?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超預期復甦,尤其是出口呈現了爆炸式增長,一派繁榮的景象。
11月,我國出口2680.7美元,同比大幅增長21.1%,創下近3年新高。其中,我國對美國更是出口大增46.1%,對歐盟同比增長8.6%,年內增速首次實現由負轉正。
細分來看,與口罩、防護服相關的紡織物出口大增20.96%,較上月提高6.12個百分點;醫療器械出口同比大增38.2%,較上月提升6.61個百分點;移動辦公設備同比增長34.3%,較上月提升7.67百分點。
另外,11月塑料製品出口同比大增112.9%,創下過去20年新高。汽車零配件、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分別同比增長41.9%,21.1%和25%,均創下2018年3月以來的新高。
出口暴漲,拉動製造業工業生產的較快攀升。其中,浙江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位居全國第五;湖南11月則同比增長7.4%,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江西11月則同比增長7.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
這從而帶動用電量的快速增長。11月,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467億千萬時,同比增長9.4%。然而,供給端方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為6419萬千瓦時,僅同比增長6.8%(不代表全行業的發電量)。
浙江是外貿出口大省,特別是義烏,更是全世界的小商品集散地。這裡出現電力供給緊張也就解釋得通了。
可見,12月份的「拉閘限電」,跟地方節能減排有密切的關係,背後主要又跟外貿出口大幅暴增有關。至於內蒙古,有一些特別,我的猜想應該是最近比特幣持續瘋漲,挖礦業又繁榮起來了。
4
外貿出口訂單生意接得手軟,但部分行業很有可能是賠本賺吆喝。如此魔幻,為什麼?
要知道,最近幾個月,包括化工在內的原材料大幅暴漲,給製造業工廠的利潤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衝擊。
僅僅過去2個月時間,冰箱、冷櫃重要原材料的聚合MDI價格自從6月不斷飆升,10月當月暴漲超過24%,價格從1萬飆升至2萬大關,12月初的價格已經達到了21000-23500元/噸。
此外,異丙醇從6000元/噸暴漲至14100元/噸,上漲幅度高達135%;聚醚價格已經衝上20500元/噸,漲幅高達186%,創下12年來新高;碳酸二甲酯DMC報價171000元/噸,漲幅254%。
此外,還有大宗商品價格齊齊暴漲。其中,鐵礦石期貨價格已經飆升至1073.5元/噸,再刷歷史新高。
另外,最近兩個月,據機構統計,銅漲了38%,塑料漲了35%,鋁材漲了37%,鐵漲了30%,鋅合金漲了48%,不鏽鋼也暴漲45%。
然而原材料的猛漲,製造業工廠卻並不能完全把價格傳遞到終端產品上,因為下遊提價還需要綜合需求來定。不是說原材料上漲了,企業就可以隨意提價轉嫁給消費者。我們看到,11月份PPI同比下滑1.5%,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仍然是不景氣的狀態。
除了忍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外,外貿出口生產企業還要忍受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的困擾。今年5月,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為7.1954,一路升值至當前的6.5238,升值幅度將近10%。
這意味著一家企業出口在外賺了1億,因為匯率升值平白無故少了1000萬,確實非常誇張。
假如一家外貿企業上半年接到很多外貿單,並且沒有鎖匯的話,基本上是訂單越多,虧得越多。這主要承受兩方面的重大損失:第一,原材料暴漲帶來的成本大幅提升;其次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縮水。
最近,出口訂單大幅暴增,不少外貿加工類企業會加大產能的快速擴充,但很明顯外貿訂單不可持續,那麼未來的後遺症就是產能過剩,會帶來諸多經濟問題。並且,這個時候加大馬力搞生產,還容易虧錢,又有產能過剩的巨大風險。
對此,外貿型大省或許有一定動力通過「關閘限電」的方式來限制當前不可持續的非常規繁榮景象。當然,這只是猜測。
5
因為「拉閘限電」,A股資本市場的能源股問詢飛漲。其中,大有能源、昊華能源、鄭州煤電、大同煤業等10餘家上市公司紛紛漲停,成為今天滬深兩市的領漲板塊。
大同煤業漲停,有網友把過去的老梗搬出來了:這是一個無太多人注意卻殺傷力爆表的魔咒,一旦漲停,就要小心大盤了。
來源:網絡
不過,「拉閘限電」現象並不可持續,最快這個月月底就結束了,市場瘋狂炒作的能源股也不可持續,說不定下周某個時候就要上演一波「怎麼漲上去的,就怎麼跌下來」的精彩戲碼。投資者記得見好就收,切忌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