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票房成績和預測來看,《八佰》還是一馬當先,沒有對手。
但票房穩步上升的同時,口碑評分也一度下跌,也引發許多爭議。
這兩者其實也並不矛盾,此前《戰狼2》還突破50億,打破影史紀錄,但現在豆瓣評分只有7.1左右。
《八佰》我看了兩遍,一次是點映,另一次是IMAX版。
平心而論,點映那次給我的震撼是大於之後的IMAX版,可能是第一次帶著濾鏡看,加上今年太難了,情緒沒控制住,就哭得一塌糊塗。
這個濾鏡是《八佰》去年原本要上映卻突遭撤映,還有就是鋪天蓋地的宣傳和解讀,讓大家對這部電影充滿極高的期待。
第二次為何沒那麼多觸動,是因為這個濾鏡已經破裂了,拋開煽情的愛國主義和歷史的藝術加工外,影片裡可以看的東西並不多,細節上也無法自圓其說。
當我們拿著放大鏡不斷細究影片裡的劇情和細節,發現《八佰》缺點越多,也只會感到越失望。
這兩次體驗,我的情感也都是真實的,但很抱歉,《八佰》的確更適合遠觀而不可細究。
初看,《八佰》影片淚點密集,情緒跟著劇情的節奏一波三折,但最戳中我的大概有三處,不知道你們是不是。
第一處,日軍組成鐵板隊,想要拆樓,鄭愷(飾演 陳樹生)眼看頂不住了,留下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然後把自己變成人肉炸彈,跳下樓去,跟日軍同歸於盡。繼而引發其他軍人競相跳樓,以身報國。
那一刻,我想許多人都會有一種「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憤慨。
第二處,「八佰壯士」本可以撐多兩天然後聽從命令撤退到英國租界,他們卻選擇在四行倉庫升旗護旗,尤其是廣角鏡頭下看到王千源一人撐起國旗,一步一個腳印把被日軍擊倒的國旗又支起來,我又被戳到淚點了。
第三處,524團收到命令決定撤退衝橋,橋橫亙於倉庫和租界之間,卻是一道生死橋,因為日軍早已等候多時,對著橋面一頓掃射,就連一直在樓頂上的教授也按捺不住,氣籲籲地舉槍對著日本鬼子的方向射擊,「欺人太甚,太欺負人了!」。
這三處真的挺戳我的,即使二刷也依然會眼眶溼潤。
有人說這是樸素的愛國主義,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也都長期浸泡在愛國主義教育裡,政治課也常常背誦著,「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以當看到同胞以這樣的方式保家衛國,那種情感自然而然就被激發出來了。
這三幕都是比較寫實的,而影片中我最喜歡的比較藝術的一幕,大概要是騎著白馬的趙子龍手持龍膽亮銀槍,向遠方的日軍衝鋒。我們不需要知道結果如何,僅憑這勇氣就足以令人震撼和敬佩。
隔岸觀戰,一切都很「精彩」。這邊在努力抗日,對岸那邊在努力援助。
但細想,研究之後,你會發現影片還是有太多的問題。
比如同樣是那令人感動的三處,在真實的歷史中,確實有一個戰士犧牲自己跳樓跟日軍同歸於盡,但有且只有一個,而之後的跳樓並不存在;同樣地,護旗和撤退也並沒有那麼地慘烈。
說這一切並不是想否認這場戰鬥的意義或壯士們的英勇,而是回答網友對這幾個問題在邏輯上的矛盾。
當你去了解歷史真相的時候,你也就不會問為什麼非要跳樓的方式去同歸於盡,為什麼小女孩可以遊過來送旗,為什麼王千源可以擊中飛機,為什麼日軍只對橋面進行掃射,為什麼過個橋如此艱難,海報上那隻手是幾個意思?
你越細想片中的細節,越覺得哪裡不對勁,當你翻開歷史書一看,一切就又都對了。
不存在的事情,越是誇大,越是漏洞百出。
因此,許多網友也說了,拋開歷史文本和愛國情懷,單就影片的敘事結構就很一般。
像結尾的戛然而止,也是讓人覺得不過癮,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直接網友們被吐槽虎頭蛇尾。
關於《八佰》這部影片,很多人也會說,管他什麼意識形態,至少我哭了,至少讓許多人知道這段歷史。
其實,我很想說,這是一件很悲涼的事情。
如果我們國家的歷史都要靠從一部電影去了解,去科普,那說明我們以前的歷史真是白學了,我們也根本不在乎這個國家的過去。
電影是藝術,並不是百科全書,它並不是科普知識,而是讓我們通過屏幕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八佰》最大的問題或許只在於告訴我們這場苦難的戰爭,並沒有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東西。
雖然它試圖給我們展現一個戰爭下的人性群像,但並沒有成功,人物都立不住,更別說人性了,不夠深刻,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有人還說這只不過是一部很好哭的抗日「神」劇。
以往,我們說抗日神劇,都覺得那些是挺搞笑的,在特效上有手撕鬼子,在劇情上有說八年抗戰,而《八佰》的神算是正面的,但也局限於此。
我相信大家進電影院看《八佰》絕非只是為了了解一段歷史,或者是薰陶一下愛國主義。
總之,還挺遺憾的,《八佰》只是講了一段戰爭故事。
《八佰》該說的其實都說過了,說來說去都是離不開煽情和歷史,所以才補充一點最近的一些小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