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問題在於,不合常理的情節太多了

2020-09-15 小樂子剪輯

備受矚目的《八佰》去年曾遭遇撤檔風波,讓人想不到的是,今年它得以重見天日,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它上映之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一些觀眾對影片持支持和表揚的態度,認為《八佰》拍出了國際大片風範,攝影、配樂、場景均是一流水準,最重要的是,他們被感動了,看哭了。

另一些觀眾卻對影片大肆批評,有人說影片洗白了跑路將軍孫元良,有人說影片美化了國民黨,還有人說導演管虎與秦漢合影並發到微博上,是屁股歪的表現。

對於這些批評的觀點,我個人並不是很贊同。

首先,影片一次也沒有出現過孫元良的人物形象,只不過出現了兩次他的名字,第一次是在開篇字幕裡:「師長孫元良只留下了五二四團團一部。」

第二次是在影片最後,黃曉明飾演的國民黨特派員來到四行倉庫,命令謝晉元帶兵撤退到英租界時說道,「是孫元良下令你們守的四行倉庫,可他自己卻先走了。」

從這兩句話來看,影片不但沒有洗白孫元良,反而對這個在戰場上習慣性臨陣脫逃的「飛將軍」隱含批評之意,說影片洗白他,這不屬實。

另外,說影片美化國民黨也是不屬實的,電影的一些片段和臺詞都給人一種感覺,它不但沒有美化,相反更多的像是在黑化。

比如說,槍殺日軍俘虜,讓逃兵練膽子,這種行為明顯違反了《日內瓦公約》,同時,影片很多臺詞也都展示了國民黨的無能,比如謝晉元說的這句話:

「打了三個月,敗了三個月,舉全國七十萬兵力,最後全面崩潰,人心渙散,軍人畏戰」,可見影片對國民黨抱著一種痛心疾首的態度,完全談不上美化。

而導演管虎與孫元良之子秦漢合影,並堂而皇之發在微博上,我覺得他雖有動機不純之嫌,但這與影片好壞並沒有直接關係!

綜上所述,我覺得這些批評有些根本站不住腳,有些已經脫離影片本身很遠,我個人都不是很認同。

但即使如此,我認為單論劇情而言,《八佰》也算不上一部優秀的電影,它的情節存在諸多的問題,過於刻意,不合常理,虛構的成分過多。

影片以四行部隊收攏散兵逃兵為開篇,通過埋伏戰、下水道日軍偷襲、捆綁手榴彈炸鋼板、民眾搏命送電話線,升旗護旗,大撤退等情節組成。

先說說開頭的那場埋伏戰,這是一場完美的殲滅戰,實話實說,拍的是真不錯,那畫面、那配樂,完全將觀眾緊張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另外,幾個軍人捆綁手榴彈以身捐軀炸鋼板陣的情節也值得表揚,它拍出了軍人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英勇精神,看得人是悲憤欲絕、熱淚盈眶。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四行倉庫並沒有發生這場埋伏殲滅戰,相反同時期發生了一場國軍88師524團1營2連三排中了日本海軍陸戰隊埋伏壯烈犧牲的戰役。

導演移花接木,將攻守雙方完全易位來拍了這場戰役,這種做法很難說應不應該,但多少給了我一種自欺欺人的感覺。

不過,陳樹生等人捆綁手榴彈與日寇同歸於盡的事件卻是歷史真實存在的,雖然炸的不是鋼板陣而是人,但這個展示中華兒女無畏精神的情節我是感動的。

只是,這可能是這部影片讓我唯一感動的地方了,其它的一些情節在我看來都有不少的問題。

比如說端午和老算盤想從下水道逃跑遭遇日軍偷襲,這個讓人有些不解,難道偌大的下水道竟然沒有一個站崗守衛的士兵?

難道謝晉元部隊進駐四行倉庫之後,竟然不派人先弄清楚倉庫的結構?不派人佔據有利地形?不安排人站崗放哨?這也太缺乏軍事常識了吧!

另外,民眾以命相搏送電話線的情節也令我不滿,為什麼要送電話線?接通電話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影片完全沒有交待,缺少必要的鋪墊。

我理解導演想體現日寇的殘酷冷血和百姓的捨生取義,但前因後果沒有交行清楚,就會讓人產生困惑,為了一條電話線,犧牲了這麼多民眾的性命,值得嗎?

到了升旗護旗就更是如此,明明幾個麻包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用人扶,要用人命來填?只為了區區一桿旗子,日寇真的會出動戰鬥機來射它嗎?

而影片結尾的大撤退,則是最受人詬病的地方,我並不支持衝橋就是逃跑的戰狼式觀點,但我也不支持導演這種拍法,撤退就是撤退,怎麼搞得像衝鋒一樣。

除了這些我認為不太合理的地方之外,還有一點讓我非常出戲,就是那天上飄著的飛艇,這算什麼東西?我看的又不是科幻片,有必要設置這玩意嗎?

最後必須要說的是,劇中我們所說的這些情節,除了捆綁手榴彈以身捐軀之外,其它所有情節都是虛構的,之所以要說這個,是希望影片不會誤導了你。

其實,電影是對歷史和現實的藝術加工,適當修改虛構一些情節很正常也無可厚非,但這些情節最好設置得巧妙合理,否則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雖然《八佰》畫面震撼,場面宏大,但其結構分散,漏洞太多,讓整個故事缺少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力量,個人覺得並不算一部好電影。

當然,好臺詞還是有的,比如這句,就讓我極有共鳴,並覺得放到現在也不過時:

別人這麼欺負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夠爭氣嗎?

相關焦點

  • 《八佰》的人物設置和情節發展
    作者: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龔金平 近日,《八佰》上映,引起熱議。影片的題材,決定了必須採用群像式的人物設置。這有利於展現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戰鬥全景、軍人的各色表現,以及租界各階層的微妙心態。但遺憾的是,影片似乎無視了群像設置的藝術限定。
  • 《八佰》的人物設置和情節發展
    作者: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龔金平近日,《八佰》上映,引起熱議。影片的題材,決定了必須採用群像式的人物設置。這有利於展現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戰鬥全景、軍人的各色表現,以及租界各階層的微妙心態。但遺憾的是,影片似乎無視了群像設置的藝術限定。
  • 到底《八佰》《花木蘭》是不是爛片?
    隨著國內院線開放,多部原本早就應該上映的電影正式與觀眾見面,如《八佰》《花木蘭》等。很多觀眾看後,對影片褒貶不一,更有人大呼「爛片」!首先,故事合理、情節流暢。這樣的電影,即使沒有太過高深的拍攝手法和高超的敘事手段,也仍算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反之,如果基本邏輯不清晰,故事不合常理理,甚至前後矛盾,就是一部不合格的電影,可以直接稱為爛片。
  • 《八佰》:導演有誠意,演員有演技,可惜故事情節有問題
    八佰劇照我個人認為,《八佰》的故事內容,略顯失敗。可是,《八佰》卻把一個事實上的主角,安排在了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身上——歐豪的端午。不僅如此,鏡頭給予最多,情節安排最多的幾個人物,都是虛構出來的,比如王千源、姜武和張譯的角色。
  • 《八佰》:只管哭就好,別細想太多
    從目前的票房成績和預測來看,《八佰》還是一馬當先,沒有對手。但票房穩步上升的同時,口碑評分也一度下跌,也引發許多爭議。《八佰》我看了兩遍,一次是點映,另一次是IMAX版。但細想,研究之後,你會發現影片還是有太多的問題。
  • 《信條》全球票房遇冷,不敵《八佰》愛國情節,主要問題暴露明顯
    當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後,一些娛樂場所隨之開放,一部愛國情節電影《八佰》應時而起,沉默已久的各大院線又從新火熱起來。而另一部國外著作《信條》登陸國內院線,網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覺得這部作品勢必給《八佰在《八佰》上映三周後略顯疲態的情況下,《信條》首周票房剛過2億,沒能借周末助燃市場。兩部商業大片交戰,貢獻了83.75%的周票房。期望越高失望就會越大,有時不是作品不夠好所造成的,而是因為有時作品適合的人群太少,也會給票房帶來不小的壓力。
  • 《八佰》:其實只管哭就好了,別細想太多
    《八佰》我看了兩遍,一次是點映,另一次是IMAX版。平心而論,點映那次給我的震撼是大於之後的IMAX版,可能是第一次帶著濾鏡看,加上今年太難了,情緒沒控制住,就哭得一塌糊塗。這個濾鏡是《八佰》去年原本要上映卻突遭撤映,還有就是鋪天蓋地的宣傳和解讀,讓大家對這部電影充滿極高的期待。
  • 八佰、花木蘭到底爛不爛?
    隨著國內院線開放,多部原本早就應該上映的電影正式與觀眾見面,如《八佰》《花木蘭》等。很多觀眾看後,對影片褒貶不一,更有人大呼「爛片」!首先,故事合理、情節流暢。這樣的電影,即使沒有太過高深的拍攝手法和高超的敘事手段,也仍算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反之,如果基本邏輯不清晰,故事不合常理理,甚至前後矛盾,就是一部不合格的電影,可以直接稱為爛片。
  • 「熱影回音」從鏡頭語言解讀《八佰》
    【熱影回音】從鏡頭語言解讀《八佰》原創 吳易衡 晚上八點 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將整場戰役濃縮,明顯借用了歐美戰爭片的模板,也是《八佰》好評不斷的一個原因。對於大眾而言,細節是更希望所看到的,《八佰》中影片細節描寫十分忠誠地還原了那個時代應有的特色,泥濘中的死狗,上海話、閩南話、粵語的交雜,以及各形各色的人,正是這些可有可無的細節,將戰爭襯託得更為血腥暴力。持槍顫抖的手,許久未吸的香菸和對岸的妓女與戲臺,都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有血有肉。
  • 周杰疑似吐槽《 八佰》
    周杰評價《八佰》是認真地瞎拍,電影中很多情節不符合常理,盲目自信很不好。 但我個人在電影院看《八佰》時,心情非常澎湃和激動。看到中國人英勇的抗戰,無論是在租界還是在四行倉庫,那種不得已,投入真實情緒感同身受。 即便有很多不足,作為影迷還是十分支持這部電影的,畢竟這真的是一部用心製作的良心作品,其態度就應該對其肅然起敬。 總而言之中國的戰爭片,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 該貶還是該褒,你真的看懂《八佰》了嗎?
    當然自從上映後,不同人對它的褒貶是出現了兩極分化狀態的,好評方認為《八佰》看得人熱血沸騰,那些為家國百姓獻出生命的人太讓人感動,太值得尊敬了,差評方則認為這種感動分明是在惡意煽情,故意美化了歷史及片中涉及到的一些人物。
  • 《八佰》之光怪陸離的絕地英雄
    首先說明以下幾點1.本人是有去電影院看過全片的2.以下所有觀點不針對真實歷史,只針對八佰這部電影因為我兄弟在我看前告訴我網上有很多評論說八佰很差無論別人怎麼評說,你得自己先看過,思考過,才有發言權(備註:我在去之前是沒有看過任何對這部電影的評論)
  • 《八佰》的意義不在於票房,它更像是一個火苗
    隨之而來的好消息還有電影《八佰》的定檔,選擇在這一時期定檔,《八佰》責任重大,一馬當先作為激發電影市場活力的良藥,這藥下的還挺對症的。要說《八佰》為啥關注度那麼高呢?《八佰》也是一樣,淞滬會戰的歷史背景,八佰壯士阻擊敵軍的真實故事,還有至今去上海都能打卡的四行倉庫。這樣的取材容易讓觀眾認可。
  • 《八佰》槍殺日本俘虜的情節到底應該有嗎?
    李三萬摘要:影片《八佰》有這樣一個橋段,四行倉庫守軍採取關門打狗的戰術,全殲了衝入倉庫的一隊日軍,並且還生俘了四五名俘虜。然後,守軍的七班長朱勝忠逼著幾個逃兵把日軍俘虜當靶子來練習射擊。這個情節到底應該有嗎?
  • 《八佰》:票房還是能說明問題的
    2020-11-16 17:58:30 來源: 春卷 舉報   《八佰
  • 《八佰》到底哪裡賣國了?
    但在《八佰》上映之前,這種說法幾乎屠版了整個《八佰》的討論區。更何況,《八佰》中還有國軍槍殺日軍俘虜給新兵練膽的情節。管虎虛構這樣一個情節,是為了洗白國軍嗎?相反地,我認為這些情節、人物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佐證,管虎一開始就有規避審查風險的考量。
  • 美在於適可而止!《八佰》本可以成為經典,結果成了「神劇」
    最近,國內的戰爭大片《八佰》上映。播出伊始,票房口碑雙豐收。但是從上映第三天開始,網絡上的一些言論開始出現波動,對該片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提出了質疑。為了一探究竟,筆者也跟了一下風,去電影院看了一下這部電影,看完之後的感覺並不是特別好,甚至感覺負面的網絡評價確實很有道理。我不是電影專業的,關於拍攝手法和藝術表現,不可能做出權威的評述。但是多少年的歷史書籍看下來,自信對故事的講述還是有些心得。
  • 電影《八佰》,如願以償
    這部片子,整個看下來,不僅戰爭場面宏大震撼,它的故事也顯得沒有哪裡是添油加醋的,大家就這樣信了,因為它的情節和人物都合情合理,它的行為邏輯都理所當然。《八佰》呢?雖說它被刪減了畫面,據說更多慘烈的鏡頭都因此埋沒了,但問題真的不在這。
  • 30億不是問題!爭議影響不了《八佰》成為現象級影片
    批《八佰》批得最兇的,大概在於電影沒有讓他們看到戰爭應該有的樣子。比方說,主角一方有多少部隊,敵軍有多少部隊,主角勢力遭遇了什麼情況,主角如何利用現有條件,戰鬥的結果是如何基於雙方條件的,所有戰鬥情節應該有明確的戰鬥邏輯和進程。
  • 《八佰》的屁股問題
    文 | 挪威第 338 篇文章昨天周末,得空去看了電影《八佰 觀影前:我以為《八佰》的屁股,如流傳所言,就是歪的。整部電影就是用來洗白的。 觀影后:《八佰》根本沒有屁股,只是四行倉庫的戰鬥主體確實是國軍,所以拍了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