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挪威
第 338 篇文章
昨天周末,得空去看了電影《八佰》,發現和我看前的預想有很大不同,而我看前的預想,很大一部分,是受了知乎微博一些評論的影響。
比如「屁股歪論」,比如「洗白論」,比如「商女不知亡國恨論」,等等。
總之,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一部歪著屁股昧著良心洗白同時諷刺那些闊人闊太太不只有國的電影。
再加上導演管虎吃飽了撐的去拜訪孫元良的後代秦漢,以及華誼不那麼妥當的宣發,更加坐實了這種特點。
所以一開始進電影院時,是懷著失望心態。
看了之後才發現,電影拍的,和網上傳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是兩碼事。
以下有部分劇透。
觀影前:我以為《八佰》的屁股,如流傳所言,就是歪的。整部電影就是用來洗白的。
觀影后:《八佰》根本沒有屁股,只是四行倉庫的戰鬥主體確實是國軍,所以拍了國軍。
如果《八佰》非要有屁股的話,不能是國軍,而是國人,是被卷進去那場戰鬥中的中國人,無論是河這邊的,還是河那邊的。
國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軍人,守在四行倉庫裡,和日軍殊死搏鬥;一部分是租界裡的闊人闊太太,以及戲班子、妓女、混混等租界的底層小人物。
電影一開始,軍人亦怕死,一大幫逃兵壓根沒想過抗日,也不覺得抗日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整天琢磨的就是怎麼逃出去。
河那邊,租界裡的國人,那些闊人闊太太,那些底層小人物,該打麻將打麻將,該唱戲唱戲,該飆歌飆歌。
中國記者以向日本人出賣情報換取報酬,對兩個外國人打賭「日軍3小時內必破四行倉庫」也不在意,鏡頭特意在一沓錢上晃過去。所有人都只在乎自己的生活。
電影結尾,怕死的逃兵拿起了槍,愣頭青一樣的端午(歐豪)操著槍站在天台對著日軍的飛機狂射,戰鬥結束後才意識到自己被子彈擊中了;
油滑的老鐵(姜武)從頭到尾都像烏龜一樣縮著,被罵「瓜慫」也不在意,最後獨自一人上了樓頂,操著高射炮掩護部隊撤退。
租界裡的國人,也不覺得這場戰鬥和自己沒有關係:
賭場混混一開始想著的是,要不要撤退,怎麼才能保下生意,後來豁出命把電話線送到了對面倉庫;
賭場老大把封藏的嗎啡全部拿出來,給逃過來的士兵用。嗎啡原先是被鎖在柜子裡的,老大直接操起斧子把柜子給砍了。之前藏得多瓷實,拿出來時就有多悲壯。
還有很多這樣的鏡頭,這樣的轉變。
八百人之所以是《八佰》,加了個人字旁,整部電影的重頭戲,確實都在人。
由分散到團結,由懦弱到勇敢,由人性的幽暗到綻放著光輝,由事不關己到意識到我們是同一族群,我們腳下的土地是共同的家園。
這是一種超越了「屁股」的樸素愛國,它的對象不是某個特定人群,就是中國人;國家在這裡也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腳下的土地被佔了,身邊的親人被殺了,老婆被強姦了,好好的日子全沒了,現在槍頭逼到你額頭上,你打不打?當然打。
你還能退嗎?你不能退。退無可退,無路可退。
所以杜淳演的謝晉元說要用這場戰鬥喚醒四萬萬國人。
這種樸素的愛國,不僅適用於四行倉庫戰鬥,適用於發生在那個年代的每一場抗日戰鬥,國與家血脈相連,國破家亡,所以必須挺起胸膛拿起槍。
觀影前:我以為這場電影的重頭戲應該是孫元良等腐敗無能的精英高層,至少也要有相當一部分戲份。
觀影后:整部電影裡,孫元良根本沒有出現。這部電影的主體,從戰爭角度看,是一群在報戰損時只會用一串數字代替的底層士兵,是那個混亂時代下像難民一樣活著的普通中國人。
沒有浪費鏡頭在上層的政治面,都是小人物的懦弱、憤怒、掙扎、蛻變,到最後報團取暖。
這是本片彌足珍貴的地方,但也是缺點所在。
小人物的視死如歸當然偉大,但如果能花一些鏡頭在當時國軍高層的腐敗無能、組織潰散上面,故事會更飽滿,也會更貼近史實,畢竟你拍戰爭片,離不開政治。
政治無能,戰爭就只能是場悲劇。
小人物的偉大,尤為悲壯,因為此刻,他們就只是棋子,捨生取義某種程度上就是自我感動。
駐守四行倉庫的守軍是孫元良麾下,孫元良是個什麼人呢?
人稱民國第一逃跑將軍,以至於南京戰役結束時,孫元良麾下的旅長要求槍斃他,被自己的屬下要求槍斃,他可能是第一人。
觀影前:我以為這部電影就是渲染「商女不知亡國恨」的。
觀影后:這部電影特別好的表現了真實人性,人的貪生怕死、懦弱、求生欲、精緻的利己都淋漓盡致,在租界的富人區有,在四行倉庫的士兵中也有。
而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性的幽暗,後來,在一場場戰鬥中,在一條條人命中,慢慢變成了光輝的一面,變成了勇敢、無所畏懼、捨生取義、家國至上。
難能可貴的是,電影緩慢地呈現了這個過程,這才應該是真實的。
人性偉岸不是灑雞血,從貪生怕死到捨生取義,這是用子彈餵出來的,用鮮血餵出來的,用身邊一個個兄弟倒下餵出來的。
然後你才會拿起槍和對面拼命,這個過程,極為痛苦。
所以這部電影,本身並不批判貪生怕死,也沒有嘲諷河對岸那邊的人「不知亡國恨」,它包容著人性幽暗軟弱的一面。
有些人被喚醒了,電影即將末尾,租界區組織捐款,一位混血女性都熱血騰騰地把錢砸了出來,更不用講其它國人了。
有些人沒有被喚醒。「老算盤」(張譯)懦弱得很徹底,一直懦弱到電影結尾,除了眼睛裡閃出一道光,也沒有他捨生取義的鏡頭(可能後來去救人了),但你又不能罵他,槍斃他。
他是一個文職,沒有拿過搶,有著極強的求生欲,不想死,談了親事,連老婆都沒見過,你怎麼能忍心罵這樣一個人不去以死赴國。
電影在講人性光輝的一面,也同樣包容著人性軟弱的一面,它並沒有製造對立,那些無法拿上檯面的情緒,都被處理得很合理。
所以真實,很真實。
寫在最後:
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但也確實略顯單薄,不豐滿。
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導演的主線:四行倉庫是種子,血液與子彈是料,最終目的是喚醒國人,所以小人物以身赴國,壯烈而偉大,國人緩緩覺醒。
但整部電影就只強調了偉大,甚至有點過度煽情的味道,而忽視這場戰鬥偉大背後的本質,那就是悲壯。
悲壯在於他們想打,而他們的上峰想和;悲壯在於他們用身體綁著炸彈去炸日本人,但上峰是把這些當成表演呈現給外國人看的;悲壯在於他們是戰士,但上峰擔心他們再打下去就是添亂。
最悲壯的是,有些人已經沒有退路了,但那些有退路的人,卻從不回頭看看。END
*我們的公眾號:挪威TALK
*我們的微博:@愛新覺挪威 @許天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