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自點映以來就爭議不斷,在知乎豆瓣上更是口碑嚴重兩極分化。說它好的人把它誇到天上,在拉踩一波戰狼,說他差的連著歷史政治等問題把它罵的一文不值。
我自己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也閱讀了大量跟這部電影有關的影評。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這部電影的視覺節奏,場面調度,剪輯等確實屬於上乘,比如白馬,老鼠,戲臺這些意向大大增加了這部電影的餘味和藝術效果,可見製作人的確是用了心的。但除此之外,單單從電影的角度來說,爭議主要有兩點,一個是這部電影的屁股到底歪不歪,一個它是否符合真實的歷史事件。
看完八佰,我是抹著眼淚從電影院走出來的,我相信很多觀眾跟我一樣胸中有著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而網絡上所說的屁股歪了我是沒有看出來。
相反我覺得,導演借著片中很多的細節狠狠的黑了一把國民黨,比如槍殺日本俘虜鍛鍊士兵的膽量,以及從幾個「逃兵」的敘述都不難看出他們是農民極大可能是被拉來充當壯丁的。在影片的最後,通過謝晉元團長的對話,也清晰的交代了這場戰役就是政治秀的本質。所以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政治傾向是沒有問題的,更多的是在渲染這八佰位壯士的英雄色彩。
對於這部影片講述的內容,我不知道大家在觀看的時候是否有跟我一樣的感覺,這部電影有一種強烈的割裂感,或者說擰巴不協調。我非常喜歡影片的前半部分,敘事節奏非常緊湊,牢牢地抓住了在場觀眾的情緒。從護旗和撤退那裡,我就開始覺得不對勁了。一開始在說,如果立上了旗子日本軍隊會進攻的更加猛烈他們就無法堅守兩天,一會又堅決主張揚我國威在自己的地盤升自己的國旗。在撤退前,戰士們又是洗澡,又是造墳,營造了強烈的悲情色彩,但轉過頭這些準備竟然都是為了撤退。這兩個部分,使這個電影變得矛盾化,前後情緒接不上,故事邏輯又奇怪,就像眼淚掛在眼眶,不知道該流下來還是憋回去一樣難受。
在查閱了資料之後,護旗和撤退的片段與歷史事件不相符合,給人一種強烈的歷史虛無感。歷史是事實是生活,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確有在加工的權利,而藝術本身就是承載著創作者理念的加工品,所以藝術雖然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但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在於,它的加工是否已經超出了藝術效果的加工。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電影必須要如實地反映歷史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只是介紹歷史,那我們為什麼不去看紀錄片呢?
因此,電影不應該表現一種表象的歷史,而是探究歷史深層次的背後的東西。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中溥儀被選入宮這段的表現方式很有趣,在平常人看來,家中有人被選作未來的皇帝是一件何等榮耀的事情,但電影的處理是災難式的,那些來接他的宮女士兵給人強盜的感覺,他們更像是來搶孩子的。表面上看,這段是不符合歷史的,但探究背後深層次的東西,這次入宮難道不就是溥儀悲慘人生的開始嗎?這樣的處理增加了影片的藝術效果同時也表達了導演的想法,可以說是完美的藝術加工。反觀《八佰》,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有缺陷的藝術加工。
但最後,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確實是一個優秀的視覺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