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浪中,《八佰》已經不是一部電影,而是成了一個網際網路事件。
參與事件的人明確的分成兩個隊伍,一個隊伍支持《八佰》,另一個隊伍抵制《八佰》,更有趣的是在這兩個隊伍背後,都有一大群的筆桿子在找證據,發評論尋求認可。
有普通觀眾說管虎為了還原歷史,不惜花費重金重建蘇州河岸;有較真派說管虎不知廉恥拜訪秦漢,煽情宣傳;有電影大V說這是國產電影的新標杆,是唯一能和好萊塢電影媲美的。
我相信所有的評論都並非捕風捉影,他們有依據或者那麼去評論的原因。作為較真派的我,認真梳理了幾個《八佰》評論走向兩極分化的原因。
一、管虎有著怎樣的個人力場?
力場原本是物理學中一個概念,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對周圍的一切有持之以恆的吸引。
《八佰》的導演管虎,就是一個極具個人力場的人。
他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賈樟柯、王小帥等都是第六代電影導演的代表之一。
換言之,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的北影電影人,他都有機會結交為朋友,而這些朋友都是有能力影響,中國電影未來走向的人。
電影《老炮兒》、《鬥牛》、《殺生》和電視劇《農民工之生存》都出自他之手,這些影視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存在著極大的爭議,但絕對不是一部粗製濫造的商業片。
換言之,他是一個有藝術追求的人,但是他對世界的認識可能和普通人有著差異,正是因為他對藝術態度,吸引到了業界諸多名人的多次合作,譬如黃渤、馮小剛和前女友馬伊琍等。
二、力場對《八佰》產生哪些影響?
力場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人脈資源。但是人脈資源並不像人民幣,你把錢花出去就可以辦成事。比如要刷電影評分,只要花錢就可以僱傭一大批水軍。
人脈的巧妙之處在於,當我們要動用一些人脈,幫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人脈會對我們做一個反向評估。這件事,究竟應不應該幫。
前面,也提到了管虎過去的作品,他的多部作品雖然存在爭議,但是沒有一部是隨隨便便拍的,可以說都是精雕細琢的只差一步就能成璞的玉。
在這個基礎上,資源都敢於支持這樣的作品和這樣的人。
三、基於商業關係的評分如何給觀眾樹立正確圖像?
自8月14日大規模點映至今,《八佰》的評分維持在8.1左右。
這個評分系統裡有一個關於長影評和短評的有趣現象:
我們翻閱短評,排在前面的基本是一些大V對電影視覺、人物和造價的客觀評價或鼓吹。
我們打開長影評列表,那些被人們點讚的和支持的,都是站在煽情的層面,以愛國和民族的名義在誇讚《八佰》,這些文章的發布者大多是一些鮮有人知的影迷。
按照人們認識一個事物的習慣,大多是先看短評,當被用實景還原了戰爭場面、IMAX攝像機這些關鍵詞震撼之後;就會忍不住看長評,長評裡以道德為中心的約束,給觀眾們樹立了一個「正確」圖像,我們不能批評這部電影,因為我是個正直的人。
四、另一極:差評到底在批評什麼?
值得慶幸的是,也有一些影迷持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八佰》,是一部需要謹慎對待的電影。
事情要從2019年初秋說起,當時《八佰》定檔8月24日全國公映,但又被不幸撤檔。關於撤檔的原因是什麼?
《八佰》官方宣傳,因技術原因撤檔;網傳是審查沒有通過;在這些撲朔迷離的傳言之中,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發生事情:
那就是2020年1月23日晚19點51分,管虎在其個人微博發布了一條推文:1937年,全線潰退情況下、下令留守上海四行倉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師長孫元良之子——秦漢先生!抱拳~
現在我們去看管虎的個人微博,處於0博文狀態,已顯示僅查看半年內記錄。
因此,他枉顧國民政府錯誤指揮400人無援無助犧牲,去拜訪秦漢為電影做宣傳的事,便適得其反。正直的網友梳理出了當年《八佰》壯士,究竟為何留守四行倉庫的真相,媚外煽情愈演愈烈。
五、冷靜下來看,電影本身有何亮點?
1、經過漫長的時間打磨
早在2017年1月,《八佰》就打算在蘇州開機拍攝,但由於搭建實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有開機時間一直推遲到了當年的秋天。據官方報導,《八佰》的拍攝歷時整整230天。
2、1:1實景搭建取景地
在剪輯技術發達的當代,拍電影還執著於細節的電影人,就像稀有動物一樣珍貴。
《八佰》的200畝建築,全部是1:1的實景搭建,其中包括了人工開鑿的新蘇州河和蘇州河兩岸的景物。
3、個性角色的塑造
一部號稱群像英雄的電影,塑造了多個讓人記憶深刻的個體形象,這是超高技術和藝術造詣的體現。
除去這三個點特別的突出,別的優點並不是《八佰》獨有的,而是數不清的戰爭片共同有的特質,只要我們每個人的閱片量足夠的高。
六、評論兩極分化的發生和未來走向?
800勇士,孤軍血戰。宣傳海報這每一個字都驚醒觸目,配上殘酷的戰爭畫面,使人熱血沸騰。但當一些基於事實的真相,傳到每一個熱血沸騰的人耳中時,矛盾便被激化了。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八佰》的上映,人們會越來越多的把討論的焦點,從電影外轉移向電影本身。
當人們更多的關注電影本身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八佰》原來也是有很多硬傷的。雖然導演花了很多錢和心思,但並不意味著花錢多拍的片子就一定好。
譬如,在電影宣發上,官方著重宣傳了《八佰》中單個人物的海報,他們分別是:
姜武飾演的老鐵,被形象比喻為「狗」,一個懦弱自私、虛張聲勢,但後來悔悟蛻變的戰士;
王千源飾演的羊拐,被比喻為「狼」,他如狼般冷漠,是個老兵油子,但他有柔情孝子的一面;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審時度勢、趨利避害、聰明圓滑,但他沒有算到自己在四行倉庫的這一段人生經歷。
這樣的人物塑造,看似使電影非常宏大,人物性格裡有正面,也有反面,但卻沒有了聚焦點,觀眾看得很感動,但不知道為什麼感動。是為老蔣不作為的憤怒?還是老蔣迫害了這些英雄感動不值的感動?又或者是單純的認為這就是英雄,必須感動?
真實存在的無法被抹去,已經發生的正在變成歷史,就像四行倉庫裡的戰士,時間會讓一些慢慢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