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貶還是該褒,你真的看懂《八佰》了嗎?

2020-09-05 眯眼看圈

上映兩周戰爭電影《八佰》票房已經過了二十個億,妥妥影院恢復營業後第一個出位的大贏家。

當然自從上映後,不同人對它的褒貶是出現了兩極分化狀態的,好評方認為《八佰》看得人熱血沸騰,那些為家國百姓獻出生命的人太讓人感動,太值得尊敬了,差評方則認為這種感動分明是在惡意煽情,故意美化了歷史及片中涉及到的一些人物。

而《八佰》到底是一部怎樣水平的影片呢,實際是不能因某一方面就下簡單定論。

  • 首先它的劇情中有沒有存在惡意煽情的地方?肯定有。

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最後渡橋的一段內容,把劇中人物的情緒煽動到了最高點。

蘇州河把當時的上海清楚的劃分出了地獄和人間,身處地獄的戰士們拼出最後一點力氣試圖越過炮火密集的橋面到達人間,而本來身處人間的普通百姓因為他們的壯舉變得激憤不已,高聲吶喊著伸出手臂想拉他們一把。

短短幾句話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劇情,卻被融合進了許多不合常理的情節。

最高領袖謝晉元帶領小組率先渡橋,前方戰友中槍倒地,他二話不說把人扛起背上,整整二分之一的身體被受傷戰友遮蓋住,這是要救人,還是找個擋槍的肉盾牌?

到達終點後謝晉元反身又回去救人(怎麼想的,難道不是活一個算一個嗎),中槍跪下後在子彈穿梭的橋面上愣了許久,快速奔跑的戰士都不停被擊中,他發愣的過程卻一槍沒挨到,最後還被戰友救走了。

為了塑造謝晉元英勇無畏的形象竟然添加了這麼一段近乎惡搞的橋段,與故事前後邏輯聯繫起來顯得特別怪異。

蘇州河另一邊觀戰百姓的態度從最初的看熱鬧到後期演化為了恨不能親身參與其中,八佰的戰士渡橋時,她們衝動的推開阻攔面前的隔護網,跑到橋盡頭的鐵欄柵前,紛紛伸出手接應河對岸的戰士。

影片還給了這些手許多特寫,有男人的、女人的、戴著名表富人的、布滿老繭窮人的,暫且不說這些伸出的手會不會被流彈打到,只是就算手臂伸的再長,它也只能起個形式主義的作用啊,戰士們要衝向真正的出口才能逃生,而不是衝到隔斷道路的鐵欄柵面前去握住這些手,以方便日軍更加準確的射擊。

為了煽情而設置這些無用情節,真的有必要嗎?

並且一道網狀鐵欄柵裡伸出許多掙扎揮舞手臂的場面是不是很熟悉,這不是難民求助時經常會有的場景嗎?

另外還有類似戰友中槍,旁邊戰士不顧一切的反身回擊,以致自己中彈身亡的場景,考古早期抗日劇集經常會出現的橋段。

不過能理解的是,電影鏡頭需要感染力,不用煽情點的方式或許只能講述故事,卻無法很好的傳達情緒,把氛圍調動起來,觀影者才更容易感同身受。

  • 如此故意煽情,甚至有違邏輯、歷史,《八佰》還能不能算的上一部優秀影片呢?它算。

電影《八佰》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它對八百戰士故事的還原,也不是一場場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一群優秀演員合力塑造出的各個性格鮮明的影片人物。

儘管我們會習慣把抗日時期的英雄們想像的非常英勇,但真實人類性格就是有人勇敢、有人懦弱、有人魯莽、有人謹慎,並非模板式的統一化,就算被動甚至主動的參了軍,許多人的個性也無法徹底改變。

在《八佰》的故事中,戰士們的個人特徵得到了最大空間的發揮。

歐豪飾演的小戰士端午,跟隨叔叔無意中加入了「八百戰士」,年齡不大的他應該從來沒自己做過決定,叔叔怎麼說他才怎麼做,可惜黃志忠飾演的叔叔老葫蘆在電影開局不久就被日本人捉住刺殺了,端午一下子沒了主心骨。

身處戰事中心的他,既沒有其他戰士豐富的鬥爭經驗,也沒有弟弟小湖北初生牛犢的懵懂不懼,所以他怕極了,一度甚至想逃跑。

但端午與另一個策劃逃跑的戰士老算盤(張譯飾演)本質上是不同的,老算盤經歷過真實戰爭,不過一直都以文職身份處於後方,在他心中,槍林彈雨、以身搏命這種事與他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他沒有責任也不想為前線鬥爭犧牲自我。

因此在第一次遁水逃跑,遇到了日軍偷襲時,端午忍不住高聲呼喊提醒並沒有太多感情的戰友進行防備,以至暴露了自己的行蹤,而同行的老算盤卻試圖阻止他。

端午逃離是因為暫時性的失去了方向感以及熱血還未被激發,一次逃跑計劃失敗後,他就逐漸開始融入了戰爭,並迅速從青澀達到實現自我價值的位置。

而老算盤最終的結局是成了唯一安全偷逃出四行倉庫的人。

除了端午和老算盤,還有一個人會在戰爭爆發時縮在角落裡瑟瑟發抖,他就是姜武飾演的老鐵,但老鐵身上呈現的又完全是另一種害怕。

一直在前線跟隨戰鬥的老鐵看多了脊骨分離的殘酷場面,加上本身膽小懦弱,所以他非常恐懼死亡,戰友們浴血殺敵時,他只會把自己藏起來,不求戰功,只求保命,就算被人喊瓜慫也沒能激起他的鬥志。

看,同樣是懼怕戰爭,《八佰》的戰士們就能演繹出三種完全不同的版本。

當然,更多的戰士們是英勇的,演員們各自認領,都演出了自己的特色,詮釋了許多不同類型,但都屬於中國人民的勇氣。

不過毋庸置疑,為了配合電影主題基調,無論開始如何選擇,所有人最終都會走向犧牲小我的大義上,這是正能量戰爭片無法跳脫的價值觀。


上面這些情節都非常精彩,但卻不是寓意最深的場面,導演管虎把最具希望最具諷刺性的兩個場面用一種與影片整體氛圍不符的柔和腔調表現了出來。

至於是哪兩個場景,表現了什麼,歡迎關注後續文章。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憑藉什麼能火?你又看懂了嗎
    大家好我是小黃鴨,熱播電影《八佰》想必大家都看過,即使沒看過在短視頻平臺,應該也能刷到該劇的花絮短片「抱炸彈跳樓和日軍同歸於盡的陳樹生、為送電話線不畏生死的刀子、冒死送旗的楊惠敏」是否都歷歷在目,除了一波又一波的眼淚,你真的看懂這部劇了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你們所不知道的。
  • 電影《八佰》最終為什麼沒有打開租借門,你看懂了嗎?
    電影《八佰》,十年準備,四年製作,三次撤檔。點映期間,票房就已超兩億,可謂為疫情後的中國電影殺出一條血路。可是這部電影的結尾你真的看懂了嗎? 電影《八佰》講述了一個不普通的戰役裡,一個個普通的士兵角色。
  • 《八佰》或許該叫六佰
    從電影本身質量來說,《八佰》可能更應該改名叫六佰,所以請覺得我不尊重抗戰先烈的人暫時收了30米大刀,且往下看。終於在七月份迎來了與觀眾見面的機會,我也是在第一時間看到《八佰》的購票窗口,甚至都沒仔細辨別是哪個平臺就點進去預購了電影票。 從電影院走出來,那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像是去相親,不管是媒人介紹的也好,你們自己在微信上聊的也好,感覺都挺不錯,可就是因為種種原因暫時見不了面,在這個吊胃口的過程中,你對正式見面反而無比盼望。
  • 《八佰》之後,我們該反思什麼!?
    憑什麼要去妄議他們,他們就應該死嗎?就因為他們之前穿著一身國軍服裝,是國民黨的士兵嗎?不要忘了他們叫國民革命軍!他們是中國軍人,是中國抗戰中的一份子!就是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就有他們的鮮血,你今日的和平生活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你沒有經歷過那段屈辱的日子,憑什麼去否定磨滅他們的功績?誠然,他們跟隨國民黨拿起槍去抗戰,甚至他們都不知道去幹什麼?也許他們就是為了活著,為了填飽肚子。
  • 電影《八佰》體現的是前輩的愛國主義,你學到了 嗎?
    電影《八佰》體現的是前輩的愛國主義,你學到了 嗎?一個好的正面正常抗戰片,就國軍的形象而言,應該拍出這麼幾點。在對舊日帝軍隊形象的塑造上來說,在八百這個電影裡,舊日帝就是末日boss,它給國軍的壓力非常大。舊日帝的軍隊素質遠高於國軍士兵,他們在意志上完全不輸於主角(孤軍)在戰術的運用上也可圈可點。
  • 看完《信條》覺得《八佰》穩了,再看上座率,《八佰》真的穩了
    不過從商業層面來說,這樣的電影給觀眾設定了一定的門檻,有些看慣了肥皂劇的觀眾是真的看不懂,有些有能力看懂的也未必就吃這一套,所以雖然此前《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口碑絕佳,內地票房也並不差,但和同時期真正的大爆片相比還是差得有點兒多,也就是票房天花板並不太高。
  • 十問電影《八佰》,我們該不該吹捧一部歷史虛無主義大爛片
    今天柳林就來十問電影《八佰》,我們該不該吹捧一部歷史虛無主義大爛片。  第一問 電影《八佰》究竟是不是主旋律電影?  毫無疑問,電影《八佰》拉大旗作虎皮,打著主旋律電影的名頭來吸引眼球。但是柳林要問一句,這部電影的主旋律,主旋律在了什麼地方。是要歌頌國民政府嗎,如果不是,那麼譏諷政府的電影也能叫主旋律嗎,導演究竟知不知道什麼叫主旋律電影?
  • 《金剛川》不次於《八佰》!真的嗎?
    1、不弱於《八佰》,是真的嗎?在《金剛川》上映前期,張譯曾在發布會上放出「豪言」:我以我的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次於《八佰》!還記得電影裡的那句臺詞嗎?「俺們都才十七八歲,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無獨有偶,《八佰》中也有類似的一段描述:鎮守四行倉庫的國軍戰士以血肉之軀扛上炸彈摧毀敵人陣型時,借梨園班主之口說出一句話,「他們也是爹生娘養的孩子啊!」沒有誰天生無畏,英雄、戰士的背後,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罷了。普通人,總該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
  •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但《八佰》並不是這樣的電影。在我對電影狹窄的喜好範圍,《八佰》的優缺點都太過明顯。優點就不羅列了,看的人很容易體會到。朋友在我出影院沒幾分鐘問我,能打多少分?我說只能打七十幾分。第二天朋友自己去看了,說只願意打六十分。
  • 《八佰》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或聽到不少有關它的評價了。要明確的是,《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
  • 《八佰》又創神跡,它真的該跪謝「這該死的疫情」
    不管怎麼說,《八佰》從票房上來說,都是非常成功的。如果,從8月17日點映開始算,《八佰》已經有30天拿到單日票房冠軍,這一成績,已經破了中國電影10年的記錄。《唐人街探案3》、《哪吒2》太強悍,要是真的如期上映,大家一起PK的話,《囧媽》很有可能把底褲都輸掉!
  • 《八佰》結局為什麼要衝橋?真的是敗筆嗎?其實這些細節你沒看懂
    《八佰》是一部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電影,大部分觀眾都是被戰士們的犧牲精神所打動,但是對於《八佰》電影結局為什麼要衝橋卻被觀眾們所詬病。好的電影總會引起討論,那對於《八佰》最後衝橋的片段到底隱藏著哪些原因呢? 有的人說,電影結局的衝橋片段就是多餘,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敗筆。 原因是影片的結尾處,謝晉元將軍應上級命令,冒死率眾衝橋撤退,以至於很多人吐槽了這一點。
  • 電影《八佰》,留下的懸念,我們真看懂了嗎?
    >》,我們看了能看的,而給我們留的懸念,是我們沒看懂的。我並不同意這樣膚淺的評價,但是我不否認導演對群像式的表現手法掌握還是很欠缺,亦或是因為很多不為人知的原因,迫使導演不得不妥協。《八佰》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在結尾,草草收場。這一點我很不理解,後來我把這個結局放到整個抗戰的大背景中去觀察,還是很能映射出一些問題的。當年的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基本上也跟本片一樣,大敗而歸,草草收場。這只是我的一點聯想,因此我認為結尾是本片最大的硬傷,處理的實在太過草率。
  • 電影《八佰》背後: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我們為熱血男兒捐軀赴國難的鏡頭落淚,但是在我看來,也難掩導演對歷史的扭曲為我帶來的遺憾。這篇文章,可能沒有讚美!電影《八佰》是基於淞滬會戰,那麼當時是怎樣的歷史背景?電影《八佰》劇照這便是電影《八佰》真正的背景,這並不是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日,而是蔣為了媚外的一場政治作秀,但是導演
  • 《信條》豆瓣8.2分,單日票房超八佰,這部燒腦劇你看懂了嗎
    最近上映的新電影是越來越多了,今天我們來說的就是這部進口大片《信條》,上映以後,我們看到今日的單日票房已經超過了《八佰》。而對於這部電影,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網友評價說:《信條》看完了,真爽,劇情和朋友討論交流大概是悟了吧,別的東西感覺還得腦瓜裡過一遍 ,大男主大衛華盛頓演技的確是這些年黑人演員中非常優秀的一個,在《黑色黨徒》裡認識了他感覺他未來會能有越來越多大製作 但是不得不說羅伯特帕丁森是真帥啊,諾蘭選他來飾演這一個角色真的合適
  • 《八佰》,解讀20個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今天影片正式上映,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或聽到不少有關它的評價了。要明確的是,《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
  • 《八佰》知乎遇冷,評分僅有5.3,看電影該不該「較真」?
    前兩天去看了管虎導演的《八佰》,感觸頗深。看電影之前,我並不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想像中的八百壯士,大概如斯巴達300勇士一樣,慷慨激昂,死戰不退,最後戰死沙場。誰知道最後這八百壯士,在我以為的大決戰高潮前,竟然戰略轉移了。
  • 《八佰》的爆紅,管虎最該感謝的是這個男人,他成就了張譯和李晨
    看完《八佰》勾起回憶殺,除李晨,張譯,怎麼不多用些《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的演員?管虎的成功可能真的離不開康洪雷導演。>李四福、康火鐮、林譯、李連勝、鄧寶、馬大志、郝西川、張密龍、孟煩了哪個拿出來都不輸《八佰
  • 《八佰》真有那麼爛嗎?
    可是,《八佰》真的如同一件華袍,上面沾滿蝨子嗎?「屁股」歪不歪《八佰》到底是不是愛國題材影片?如果真的看懂了電影,會發現恰恰相反,本片以一種高級黑的方式,處處折射出國民黨政府彼時的無能懦弱,甚至可惡——「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對於當局來說,四行倉庫的抵抗,不過是打給西方看的,是為上層在國際會議中獲取英美支持的籌碼。可以說,只有這400多守軍是當事人,所有人都在隔岸觀火。我們展開講講。
  • 《八佰》是部好電影,不該被噴
    昨天看了管虎導演的新作《八佰》很是震撼,該片用鏡頭為大家呈現了在那個絕望而苦難的時刻,有那麼一群人,以寡敵眾,誓死不降,用生命譜寫的一曲抵抗外辱的壯歌,他們所代表的是四萬萬不願做亡國奴,誓死抵抗侵略,為了獨立自由而不惜捨身取義的中國人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