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本身質量來說,《八佰》可能更應該改名叫六佰,所以請覺得我不尊重抗戰先烈的人暫時收了30米大刀,且往下看。
電影最初定檔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就已經知道他了,到為主旋律讓步而延後,突遇疫情又延後,再加之製作團隊全面又不遺餘力的宣發,可以說,在這些過程中,觀眾對他的期望值和預估值都齊齊拉滿。在這個基礎上,還有各路大神在正式上映前的好口碑稱讚,包括王小伍說的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戰爭電影,吳京在觀看之後說他哭了,又把已經爆表的雙值基數拉高,直接把該影片炒為自影院復工以來,本年度最炙手可熱的電影。我也在給朋友的微信中說到:張譯、姜武、王千源,這哥仨往熒幕上一放,那就是行走的荷爾蒙呀,衝他們,也得去消費一張電影票。終於在七月份迎來了與觀眾見面的機會,我也是在第一時間看到《八佰》的購票窗口,甚至都沒仔細辨別是哪個平臺就點進去預購了電影票。
從電影院走出來,那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像是去相親,不管是媒人介紹的也好,你們自己在微信上聊的也好,感覺都挺不錯,可就是因為種種原因暫時見不了面,在這個吊胃口的過程中,你對正式見面反而無比盼望。真正見面之後,卻和想像中的不一樣,但就是分不清到底是因為自己無故抱了太高的幻想,還是因為對方真的沒有那麼好。嚴格來講,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吧。
如果八佰能在首次定檔之後就如期上映,而且也沒有因為疫情延期,我也沒有在觀看正片之前看了那麼多的關於《八佰》的花邊,也許這種感覺並沒有那麼強烈。
說回電影本身,在觀看了所有我能找到的《八佰》花邊之後,印象最深的是兩點,一點是管虎導演說,他的一個意圖,是要表現在那種極端殘酷的情況下,所被激發出來的人性。但是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只有極少數的人性,而更多的是荷爾蒙,歇斯底裡的大吼大叫幾乎在整部電影中不絕於耳。渲染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但這種大喊大叫式的是最廉價也最低級的。當然可以理解,在槍炮聲中和激昂的情緒下,人們說話會很自然的提高聲音,但這個表現手段所佔比例過重,就有些詞不達意了。
第二點是攝影指導曹鬱老師說該片的拍攝用的是imax攝影機,並對機器一頓猛誇。單從畫面的角度來說,美感確實無可挑剔。但是,電影畫面的美學訴求並不能等同於電影本身的美學訴求,電影的美學追求的應該是高級感的人性和情感揭示,應該是畫面所傳達的信息旁敲側擊的隱喻和娓娓道來的展現,而不是什麼都來大白描,讓人感覺這更像是一部宣傳片,而不是電影。imax確實是好機器,曹鬱也是好攝影師,但二者的組合併沒有起到相加的效果,更別說相乘了。
既然說到曹鬱老師,話題再延展一下。他拍的可可西裡很好看,在一個網絡課程中,我聽到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正常的,我們是喜歡看的畫面是流動的,但如果你是藝術片迷,那沒辦法。」乍一聽,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進行反駁對吧。但是,他如果以畫面流動和非流動區分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就不恰當了,因為這二者本就沒有特別明顯的劃分標準,要真說有,只是存在於創作者的創作訴求中,商業片的創作者更樂於去迎合大眾的喜好,而藝術片的創作者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哪怕因為這是小眾、冷門、難懂而得罪觀眾,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意圖。但是,藝術片和商業片所運用的基本電影藝術原理,是沒有差別的。
上文有說到隱喻,在《八佰》中似乎也確實存在,應該是那匹白馬吧,但是,請恕我愚鈍,實在沒有理解那匹馬的象徵意義何在,還特意給了那麼些鏡頭,這個創意不知道是管虎的還是曹鬱的,也許他們該專門就此做個注釋。
總體來說,《八佰》還是一部水準之上的電影,整體的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動到我們。但和各路大V所說的那個高度,還是有一些差距的,畢竟,盛名之下,要符其實,需要更加有質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