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或許該叫六佰

2020-10-18 木奕

從電影本身質量來說,《八佰》可能更應該改名叫六佰,所以請覺得我不尊重抗戰先烈的人暫時收了30米大刀,且往下看。

電影最初定檔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就已經知道他了,到為主旋律讓步而延後,突遇疫情又延後,再加之製作團隊全面又不遺餘力的宣發,可以說,在這些過程中,觀眾對他的期望值和預估值都齊齊拉滿。在這個基礎上,還有各路大神在正式上映前的好口碑稱讚,包括王小伍說的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戰爭電影,吳京在觀看之後說他哭了,又把已經爆表的雙值基數拉高,直接把該影片炒為自影院復工以來,本年度最炙手可熱的電影。我也在給朋友的微信中說到:張譯、姜武、王千源,這哥仨往熒幕上一放,那就是行走的荷爾蒙呀,衝他們,也得去消費一張電影票。終於在七月份迎來了與觀眾見面的機會,我也是在第一時間看到《八佰》的購票窗口,甚至都沒仔細辨別是哪個平臺就點進去預購了電影票。

從電影院走出來,那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像是去相親,不管是媒人介紹的也好,你們自己在微信上聊的也好,感覺都挺不錯,可就是因為種種原因暫時見不了面,在這個吊胃口的過程中,你對正式見面反而無比盼望。真正見面之後,卻和想像中的不一樣,但就是分不清到底是因為自己無故抱了太高的幻想,還是因為對方真的沒有那麼好。嚴格來講,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吧。

如果八佰能在首次定檔之後就如期上映,而且也沒有因為疫情延期,我也沒有在觀看正片之前看了那麼多的關於《八佰》的花邊,也許這種感覺並沒有那麼強烈。

說回電影本身,在觀看了所有我能找到的《八佰》花邊之後,印象最深的是兩點,一點是管虎導演說,他的一個意圖,是要表現在那種極端殘酷的情況下,所被激發出來的人性。但是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只有極少數的人性,而更多的是荷爾蒙,歇斯底裡的大吼大叫幾乎在整部電影中不絕於耳。渲染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但這種大喊大叫式的是最廉價也最低級的。當然可以理解,在槍炮聲中和激昂的情緒下,人們說話會很自然的提高聲音,但這個表現手段所佔比例過重,就有些詞不達意了。

第二點是攝影指導曹鬱老師說該片的拍攝用的是imax攝影機,並對機器一頓猛誇。單從畫面的角度來說,美感確實無可挑剔。但是,電影畫面的美學訴求並不能等同於電影本身的美學訴求,電影的美學追求的應該是高級感的人性和情感揭示,應該是畫面所傳達的信息旁敲側擊的隱喻和娓娓道來的展現,而不是什麼都來大白描,讓人感覺這更像是一部宣傳片,而不是電影。imax確實是好機器,曹鬱也是好攝影師,但二者的組合併沒有起到相加的效果,更別說相乘了。

既然說到曹鬱老師,話題再延展一下。他拍的可可西裡很好看,在一個網絡課程中,我聽到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正常的,我們是喜歡看的畫面是流動的,但如果你是藝術片迷,那沒辦法。」乍一聽,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進行反駁對吧。但是,他如果以畫面流動和非流動區分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就不恰當了,因為這二者本就沒有特別明顯的劃分標準,要真說有,只是存在於創作者的創作訴求中,商業片的創作者更樂於去迎合大眾的喜好,而藝術片的創作者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哪怕因為這是小眾、冷門、難懂而得罪觀眾,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意圖。但是,藝術片和商業片所運用的基本電影藝術原理,是沒有差別的。

上文有說到隱喻,在《八佰》中似乎也確實存在,應該是那匹白馬吧,但是,請恕我愚鈍,實在沒有理解那匹馬的象徵意義何在,還特意給了那麼些鏡頭,這個創意不知道是管虎的還是曹鬱的,也許他們該專門就此做個注釋。

總體來說,《八佰》還是一部水準之上的電影,整體的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動到我們。但和各路大V所說的那個高度,還是有一些差距的,畢竟,盛名之下,要符其實,需要更加有質感才行。

相關焦點

  • 《八佰》:八佰的佰,是有血有肉,佰人的佰
    或許有人不齒這種逃兵行為,可出於人的求生本能,活下來才是最原始的欲望。更何況,他們原本就是棄兵。其次在所傳遞的思想上,《八佰》與《1917》所呈現的一致的是:撤退,留命。可《1917》的側重點在於如何衝破重重困難將這個軍令傳達到前線;而《八佰》所表現的,則是極具我國特色的「官僚形式主義」。在謝晉元接到上級命令要求撤退時,第一反應是拒絕,即便他也清楚的知道,他們守不住,上海也終將淪陷,可他還是想戰鬥到最後一刻,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英雄主義精神。
  • 《八佰》之後,我們該反思什麼!?
    最近電影《八佰》上映了,一段抗戰歷史成為了成了廣大網民的坊間話題!當然,討論最多的是國軍抗戰,引來一波又一波的評論高潮。但是,今天我不想去討論電影的好壞,我只是在看過電影之後的寫一點感悟而已!電影《八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群戲,展現了從租界到戰場的中國人群像。
  • 因為《八佰》是華誼兄弟的,所以《八佰》是爛片?
    》這部電影就因為沾上了華誼兄弟而被黑得很慘,在上映之初或者說之前,很多知乎,貼吧,豆瓣,論壇的網友幾乎是一致黑,其中關於《八佰》最致命的兩條評價就是,這部電影「虎頭蛇尾」還有「這部電影華誼出品」順帶著,沒看過電影之前,我也去豆瓣抄了幾條惡評,然後去網上罵了罵,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特意評論了一句:真不知道《八佰》拍得是個什麼玩意兒
  • 《八佰》到底哪裡賣國了?
    目前來看,《八佰》的票房或許有超越《我不是藥神》的潛力。但兩者在口碑上卻收穫了截然相反的評價。《藥神》以9.0的評分收官成了當年叫好又叫座的爆款,《八佰》的評分卻在開分後一路下滑。緊急撤檔對電影來說當然不算好事,但對《八佰》來說,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宣傳了。《八佰》為什麼會被突然取消放映,它的政治尺度有多大?什麼時候能定檔?我們還能看到160min的《八佰》嗎?在《八佰》「消失」的那些日子裡,關於它的討論和猜測從沒有停止過。《八佰》是一部註定充滿爭議的作品。
  • 《八佰》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八佰? 真實歷史比電影更震撼人心
    《八佰》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八佰?8月21日,管虎執導的新電影《八佰》全國公映。這部蓄力5年的主旋律電影,上映2天票房破5億;點映階段的累計票房就已超過2億元,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
  • 人間或許不值得,但是《八佰》絕對值得
    壹如果在去年年末你告訴我:2020年看的第一部電影將會是《八佰》。我可能會覺得你腦子瓦特。直到上周五,我才如願去影院看到了2020年的第一場電影,就是這部推遲了整整一年又一個月的《八佰》。而這篇微博恰好擊中了某些人的G點,紛紛開始叫囂《八佰》是在刻意洗白孫元良,美化國民黨。
  • 電影《八佰》背後: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我們為熱血男兒捐軀赴國難的鏡頭落淚,但是在我看來,也難掩導演對歷史的扭曲為我帶來的遺憾。這篇文章,可能沒有讚美!電影《八佰》是基於淞滬會戰,那麼當時是怎樣的歷史背景?但蔣介石依然樂觀的認為世界大國會對中日戰爭進行調停,於是不顧阻攔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命令88師部分戰士繼續留在上海防禦,目的就是為了製造國際輿論,博取國際社會(主要是英法美等國)同情,而88師就把任務交給了524團第一營,《八佰》展示的英雄群像正是他們。
  • 《八佰》與電影現代主義
    《八佰》劇照據數據統計,截止昨日下午——電影《八佰》上映第三十又一天,其中國內地票房突破30億元大關。目前該片累計觀影人次已達七千八百二十一萬,至此,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的前十名,門檻已提升至三十億元。如果《八佰》志在票房,這會是一部純電影式的電影。不過,中國導演常用兩種方式,既要討好傳統的電影受眾,又要表達自己獨特的的亮點和創新,因此花樣繁多。就本片而言,所使用的前段是電影史上常見的:以日本軍官的狀態進行呈現:你獲得了我的尊敬。回顧電影史,自上世紀末從臺灣地區率先垂範的抗戰電影始,華人編導的主要導演策略便是以對方的視角來呈現我方故事。
  • 《八佰》的25億概率
    《八佰》的最終票房從「保底」15億躍至「驚喜」25億的概率又有多大?解答這些問題,從分析《八佰》的口碑情況、點映紀錄、票房趨勢、創新發行方式等要素開始。哪些機遇能讓《八佰》抓住這「10億」?8月21日,絕不是《八佰》最佳檔期選擇,卻似乎是其最合適的檔期安排。
  • 華誼的病,《八佰》治不了
    而此時上映的《八佰》,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影視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其上座率高達41.4%。如今,《八佰》點映票房累計2.33億元,更是創造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八佰》的一路爆火,華誼成為了直接的受益人。
  • 《八佰》的25億概率
    有關《八佰》的兩大問題「何時上映」與「能否救市」終於得以解答,而第三個對《八佰》的期待性問題也隨之誕生——《八佰》的最終票房會有多少。對於《八佰》最終票房走勢市場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八佰》上映首周排片平均佔比已經的超過61%,在十一檔之前能給《八佰》帶來競爭壓力的新片只有9月4日諾蘭執導的《信條》,其餘定檔的經典復映片和小體量國產片很難與其匹敵。如果《八佰》後期勢能不減,再加上密鑰延期,《八佰》的票房收割期將貫穿一個多月。
  • 《八佰》:或許不夠完美,仍值得一看
    最近去看了電影《八佰》。在我這個電影藝術門外漢看來,這部電影拍得挺牛X的。不愧是大製作,戰爭場面宏大,人性刻畫逼真,戲劇對比強烈,聲畫效果震感。電影上映幾天,票房表現十分靚麗。人們詬病《八佰》情節不符合歷史事實,製作團隊誇大宣傳等。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電影是渲染和虛構的藝術。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只要觀影體驗獨特,就足夠了;其餘的是非功過留給專業人士去評判吧。
  • 電影《八佰》,為何要叫八佰?真正的原因硬漢落淚,哭到不能自己
    01 致敬,並居安思危電影《八佰》一場戰爭片,仿佛身臨其景,置身於中。向片中的英雄們致敬,看電影《八佰》,居安思危,今日的和平,國泰民安來之不易。《八佰》:賺盡眼淚,究竟靠的是什麼秘密武器?看完這部電影,深刻思索。
  • 豪橫投資高達六個億的電影《八佰》上映,您期待嗎?
    華誼兄弟電影公司昨日(8月2日)官宣,電影《八佰》定檔於2020年8月21日上映。正值全國影院加緊復工復產之際,這部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的國產戰爭電影即將與觀眾見面。據悉,電影《八佰》由著名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 @姚晨 @劉曉慶 @歐豪 @王千源 @姜武 @張譯 @杜淳 @李晨 @俞灝明 @鄭愷 @侯勇等主演,華誼兄弟電影公司、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八佰,值得期待的
    管虎新作《八佰》今日即將上映,值得期待的一部片子。 馮小剛《芳華》張藝謀《金陵十三釵》管虎《八佰 《八佰》也是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影片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的故事。咱不看演員帥不帥,不看劇情改編水平,也不看道具後期處理怎樣,就看在國家危難之際,不畏一切,勇敢獻身的精神。
  • 《八佰》的故事與華誼的焦慮
    相應地,《八佰》也獲得了一個相當特殊的檔期:直到9月4日由諾蘭執導的《信條》入市前兩周內,《八佰》都毫無對手,這種在排片上的一家獨大是行業首次。從8月14日開放點映開始,《八佰》的表現就在不斷提振行業信心。
  • 《八佰》:烈酒澆喉
    八佰》剛點映第一天,我就去看過了。而《八佰》這樣的電影,就像一杯烈酒。烈酒不是精釀,經不起細品,如果你細品,就會發現,它有很多粗糙的地方,沒有經過細緻的處理,而且琢磨不出什麼餘味。《八佰》是一部衝著人們的生理反應來的電影,它並不想探討個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家國存亡,它並不想深刻地反思國人的麻木不仁,它甚至都不想很清晰地縷清楚人們是如何發生心態上的轉變的(當然,也有可能就是才力不足,沒拍好)。
  • 《八佰》或許要來了
    在第七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在該論壇上透露,備受市場關注的《八佰》或於近期上映。該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八師二五四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保住閘北的最後一塊陣地,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威震敵膽,譽滿中外,被譽為「八百壯士
  • 《八佰》如此精彩,有人卻說沉悶
    電影《八佰》無疑是今年最惹人眼球的國產片,哪怕沒有疫情造成的影院停工,《八佰》的上映也會激起電影界最大的一波浪潮。與《1917》一樣,《八佰》選用小人物視角去反映這場極其慘烈的戰役。看完之後,我不得不說,《八佰》兼收了商業與藝術的雙重元素——作為一部商業大片,電影感十足,場面夠震撼,情感夠燃,夠好哭;作為一部藝術片,細節足夠細膩,有些鏡頭值得反覆看,有些人物的心理刻畫地很深很有耐心。但,也正因為有了商業與藝術雙重元素,《八佰》也有許多掣肘之處。
  • 看完《信條》覺得《八佰》穩了,再看上座率,《八佰》真的穩了
    帶著對《信條》的上述觀感,我感覺到《八佰為什麼非得拉《八佰》出場呢?其實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在9月11日《花木蘭》上映之前,《信條》和《八佰》依然是市場上最大的兩部片子,而且分量相當,即便在《信條》上映前《八佰》已經上映了半個月。在這半個月裡,七夕新片曇花一現,未能對《八佰》造成太大的威脅,諾蘭另一部片子《盜夢空間》更是沒掀起什麼水花,對《八佰》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信條》有可能成為真正能動搖《八佰》市場份額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