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丨「黑臉包公」55歲院感醫生雷小航:在武漢的55天

2020-12-23 澎湃新聞

ICU裡住進了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性新冠肺炎患者,看到臨床兩位病人接連去世,他使勁對著護士吼,說什麼大家也不知道,年輕護士們很害怕。

雷小航走過去伸出了手,中年男性緊緊抓住她的手不放。

陝西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院感醫生雷小航。澎湃新聞記者 趙思維 攝

幾番安慰過後,中年男性的情緒緩和許多,他說「那行,我不喊了」。

快出院那天,中年男性對雷小航說:「等疫情過去,我帶你們去武大看美麗的櫻花。」

「沒問題,咱們說定了。」二人笑著拉了個勾。

從那以後,55歲的陝西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院感醫生雷小航給自己增加了一項工作:給病人做心理疏導。

但在武漢的55天,她的工作目標始終只有一個:保護醫療隊醫護的安全。

「你們的父母和家人不求你們大富大貴,不求你們出人頭地,但一定希望你們安安全全回到他們身邊。」在物資緊缺的那段時間,雷小航帶著醫護用無紡布剪了個洞從頭上套在肩上,再拿膠布粘緊製成「防護服」。

55天,她批評過醫療隊的每一位隊友,領隊稱她是「黑臉包公」。

雷小航在指導其他醫護工作 來源:受訪者提供

下為雷小航口述:

(一)隊裡的「黑臉包公」

在一線從事院感工作已經15年,是我們醫院院感防控資歷最深的人,我自信能夠很好保護醫療隊醫護的安全。

1月22日那天下午,在醫院報名支援武漢的群消息下面,我給大家留言,「你們別怕,我也會去,一定會保護你們平安回來。」

他們看到我的回覆後,紛紛說道:「雷老師都去,那我們就放心了。」

走之前的晚上,兒子問:「你都多大年齡了還要去?」

我跟他說:「你別害怕,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媽是幹啥的,肯定有能力把自己保護好,現在你媽要做的就是去保護別人。」

「晚上我跟你睡吧。」當晚已經成家的兒子破天荒對我說。

1月26日晚上10點多,武漢天河機場的風特別大,機場空蕩蕩的,沒了往日那種燈火通明和飛機起落的繁忙,突然有一種悽涼的感覺。

下飛機後,隊友都很沉悶。在等物資的時候,大家就裹著衣服站在風裡,沒有一個人去打破這種安靜。

安頓好住宿,第二天我們便在駐地開始院感防護內容的緊急培訓。

除了要培訓在醫院汙染區內怎樣做好個人防護,還要強調如何在駐地酒店保證清潔,不能讓大本營出現風險。

培訓第一天,大會議室坐得滿滿當當。光一個生活流程的環節,我就要說很多遍,所有細節必須講到。

「雷老師,我把鞋放這還是放那?」「我進房間能不能先走這邊再走到那邊?」培訓過程中大家提出各種問題,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必須要讓所有人的想法保持統一,否則就容易亂套。

就拿脫外套的流程來說,不是像尋常那樣隨便拎個袖子脫下,而是一定要先拉開衣襟,從裡向外脫,把外套脫在背後以後,兩隻手拿著袖子翻在外頭,然後把衣服掛到衣架上,再做清潔處理工作。

「你們重點不要看我如何穿,要看的是我如何脫,我脫的時候有沒有脫乾淨?」在給隊員講解院感防控注意事項時,我無意中說的這句話把他們逗笑了。

「細節決定安危」,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很適用於院感工作。脫防護裝備的每個細節,什麼時候開始卷衣服?卷到什麼樣的程度?哪個位置去翻手腕?都至關重要。

即便像很常見的手消毒步驟,也一定要遵循洗手「7步法」,每一步都得數著「1、2.....7」,做完7個步驟,就是56秒,這樣酒精消毒的效果才能達到。

從開始進行院感防控培訓,到之後投入工作,每一次我都會在前一天把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列出計劃,記錄當日大家提出的有關院感防控的問題,以及該日隊員在工作中出現了哪些高風險行為。

寫出來反覆修訂,並給隊員解答,然後在手機上做成電子版發給大家,讓所有隊員學習掌握。因為沒帶電腦,隨身攜帶的一個厚實工作筆記本,到離開武漢時也剛好寫滿了。

在一次大會上,我對隊員們說過一句話:「你們的父母和家人不求你們大富大貴,不求你們出人頭地。但一定希望你們安安全全回到他們身邊。」

既然來了武漢,且不說救不救病人,首先要保證自身安全,只有自身安全了才能去救人。「自己沒救人卻倒下了,還得別人來救你,你說是來支援還是添亂?」

我們有一位隊員下樓梯時,不小心摔骨折了,這讓我高度緊張。事後我在想,如果他當晚是一個人從重症病房走出的時候摔倒了怎麼辦?那將會影響他脫防護服,就非常容易被感染。

從那之後,我就採取硬性規定:「在工作區,必須兩人同行,不得單獨行動。」只要知道有醫護單獨行動,我肯定會罵他,「為什麼要一個人?」

我批評他們的時候是很厲害的,用領隊易智的話說,我是隊裡的「黑臉包公」。

有時他們開玩笑問我:「雷老師,你多大了?」

「16歲半,正少年呢。」

雷小航與重症病區的病人交流。受訪者提供

雷小航(右一)與隊友看望病人 受訪者提供

(二)在ICU親身穿戴防護裝備

1月28日一大早,所有隊員都還在繼續培訓時,我們院感組5人進入受援的武漢市第九醫院查看工作環境。

剛到醫院門口,發現醫院當時並沒有做到人流、物流、車流的分離,大門口也沒有任何阻擋措施。滿院都是病人、家屬、醫護。醫護有的穿著防護服,有的穿著白大褂在院子穿梭。

很多病人在院內的樹上掛著吊瓶,門診的病人和住院患者家屬無差別在一起,病區樓道裡擠滿了加床的病人。家屬陪著病人,在床邊吃飯,旁邊其他家屬拿著84消毒液往病人身上噴。

在留觀病房,地面、桌面上可見帶血棉籤類醫療垃圾,沒有看到醫護人員的清潔區,整個醫院就像個汙染區。醫護人員戴的口罩沒有密合,防護服就直接敞著、拉開著,將自己的內層衣服露在外。

當時我和他們院長交流過,他們是個二級醫院,院感科沒有獨立,原來就1個人,要幹很多事情。出現疫情後,就給院感調來2個口腔科醫生,從臨床調來1個護士,全院的消殺感控工作都是他們4個人做。

而醫院保潔員很多都辭職了,當時只有5個人在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自己動手進行改造,對該院區域劃分、控感方案流程進行再造,盡最大可能在當時條件下做得更完善。沒有後勤保障人員,我們自己上,抗柜子、爬窗子、搬架子床。

首先要整出一個清潔通道,讓醫護有最基本的保障。大概用了兩天時間,我們把全院潛在的汙染區、緩衝區、清潔通道全部整理改造後,用消毒液徹底清潔消毒了一遍。

慎重起見,我們還把醫院所有的窗簾全部卸下,消毒、清潔、再消毒後包裝起來,以便以後處理後再利用。

在九院開展院感防控工作時,我還記得給他們的院領導發了一次火。當時我看到醫院為患者準備的飲水機、微波爐清潔消毒不到位,病人家屬太多,沒有管理的情況下,誰都可以隨時使用,這樣的飲水機、微波爐就成為了了一個汙染源,風險很大。

而微波爐沒人管理,病人常把吃了一半的飯放進去熱,這對留觀區其他病人來說就是極大的感染隱患。

做完這些後,我帶著九院的醫護和我們的隊員跟著我一遍遍走通道,熟悉完整的院感防控流程。面對緊張的隊員,我跟他們說:「你們別怕,不要緊張,有風險的地方我先走,我會把風險先擋在門外,我不會讓你們的安全沒有保證。」

2天後,我們正式接管了九院重症醫學病區,負責救治護理醫院的重症、危重症病人。

開始工作那幾天,我天天跟隨隊員進出重症病區,盯著每個隊員怎麼穿、脫防護裝備,尤其是在ICU工作的隊員。

ICU高風險操作多,風險最大。當醫護人員第一次要給病人實施氣管插管時,就遇到了難題:沒有頭套和面罩怎麼辦?

那時武漢的防護物資非常短缺,大家都一籌莫展。我想能否把一次性床單像給小孩做圍嘴兒似的剪個小圈,然後拿膠布粘在醫護人員身上?

我給ICU主任說,「你放心,我現場找材料,你就在病床前等著,我馬上做好過來給你圍上、包嚴。」我找到一塊無紡布剪了個洞從他頭上套在他肩上,再拿膠布幫他粘緊。這在當時條件下,已是最安全的措施。

由於氣管插管噴濺多,我不放心,就一直守著他身後,看著他給病人做完插管手術,然後又親手給他脫下最外層的防護裝備。脫的過程對我來說是冒著最大的風險,因為我直接接觸了被汙染的防護裝備外表。

到了2月下旬,我們開始有了正壓頭套、一次性頭套、防護呼吸器。每一樣裝備,我都會在ICU裡面試戴,從頭戴到尾。要確定穿的方法,遇到意外情況如何應對,看怎樣脫更安全,還要讓穿戴的人舒適。然後把穿脫過程錄下來,示範一遍,發在工作群裡。

在九院工作期間,有支援武漢的同行問我,為什麼你要天天跟班進病房?

我告訴他們,我要用我的專業知識最大程度的保護隊友,為醫護「守好關,把好門」。

雷小航為穿戴防護裝備為其他醫護示範 受訪者提供

雷小航(右)為醫護指導 受訪者提供

(三)等待最終「解散」的命令

在武漢這麼多天,我想過如果隊友出現感染的情況怎麼辦,怎麼讓他們撤離工作環境,怎麼給他們做心理疏導。

雖然我在感控方面的經驗比較豐富,但援助任務一天不結束,隊友還在病區工作,這份為他們安全擔憂的壓力就一直存在。「絕不能辜負家長和單位的託付,如果沒能照顧好這些孩子,那我會愧疚終身。」

來武漢之前我的睡眠質量很好,來到武漢,因為有壓力,我開始失眠。剛開始是吃半片藥,後來就加到一片,如果不吃的話,晚上根本睡不著,腦海裡就會不停地想著各種可能還會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在和家人聯繫時,我總是說「挺好,病人越來越少,病人能走能跑。」但我從來沒有跟他們說這裡的重症、危重症病人是在生死邊緣掙扎。尤其是看著病人在面前去世,那種打擊對我精神影響很大。

記得有一個30多歲的小夥子,前一兩分鐘還在跟你說話,轉身人就沒了,當時醫護用任何辦法都「拉」不回他。30多歲,正是家裡的頂梁柱,新冠病毒卻將他無情地帶走。這些會讓你會覺得,人真的太渺小。

那一天,我情緒特別差,回去後洗了40多分鐘熱水澡。

水龍頭就一直開著,我站在花灑下讓熱水從頭澆下來。衝完躺到床上,電視裡播放著不知名的音樂,我努力壓抑內心的焦慮,平復心情。這種壓力是不能給隊員表露的,「我要讓這些孩子覺得,我就是一個堅強的後盾,盾牌一定不會倒下。」

醫護人員的壓力要自己排解,但也要幫著病人去「消化」他們的緊張情緒。

當時ICU裡有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病人,看到病房挨著的兩個病床病人接連去世,他的心理和精神幾近崩潰。他用武漢話使勁對著護士吼,說什麼大家也沒聽懂。護士小姑娘們很害怕。

護士告訴我後,我就走過去伸出了手,他也伸手,緊緊抓住我的手不放。我能感到這位病人的目光是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期盼。

我輕輕觸摸他的手臂,使他緊繃的肌肉漸漸鬆弛。輕輕的說「你看他倆一個81歲,一個70多歲,你要比他倆年輕很多,兩位老人都有高血壓、腦血管、心臟病這類的基礎病。而且他們也不一定是因為新冠肺炎去世的,也許是合併症。你也沒有這些病,會好的。」

我對他說,越吼,你的血氧壓掉的越快,就越難受。吼了,醫護也不明白你要幹啥,就沒辦法給你有效的治療,你要慢慢說,我們聽明白就會更快更好的給你做護理和治療。

他聽後緩和了許多,說「那行,我不喊了」。後來他挺配合醫護治療,症狀減輕後還會主動幫忙做其他患者的思想工作。大約一個禮拜以後,他從ICU轉了出來,最後康復出院。

他快出院那天我去看他,他跟我說,「是不是大家都喜歡武大的櫻花?等疫情過去,我帶你們去武大看美麗的櫻花。」實際上此前我是看過的,我說「沒問題,咱們說定了。」說完,我們笑著拉了個勾。

從那以後,我就給自己增加了一份額外工作:給病人做心理疏導。

醫護與病人聊聊天,病人也有一個宣洩的途徑。有的病人還會跟我們小護士說,「哎,你可以叫我哥哥,但別叫叔叔!」病人起初都會害怕疾病,但最後他能理解你的時候,就會配合你的治療護理。

日子一天天過去,從1月30日接管病區,至3月17日最後一名病人轉離,50多天裡,我和同事累計為117名重症、危重症病人提供護理工作,其中65名病人痊癒出院,其餘則大部分轉至其他定點醫院。

3月20日下午,在武漢55天後,陝西首批援湖北醫療隊圓滿完成任務,返回陝西。

陝西首批援湖北醫療隊137人在完成任務,返回陝西時合影留念 受訪者提供

走在路上,我問隊友,回去後等到14天的醫學觀察結束,接到隊伍「解散」的命令時,大家最想要什麼?隊友們異口同聲的大聲說:「要求來個深深的擁抱。」

同事們的要求讓我有點心酸。在武漢奮戰這些天,他們見到更多的是「嚴肅甚至苛責」的雷老師,我這個「黑臉包公」幾乎把所有的隊員都訓斥過。此時我也激動的說「我會把你們每個人都挨個抱一遍。」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隊員們為我舉行了簡單而有意義的55歲生日會,再過幾年我就要退出一線工作了,我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次,也許是最後一次上前線的機會。

在武漢戰疫的日子雖然很艱難,但是值得我永遠銘刻難忘的經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趣歷史】包公本是白面書生?為什麼變成了黑臉包青天?
    包公本是白面書生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詳。」 包公,黑臉,額頭上有個月牙,千百年來清正廉潔的形象深入人心。可這都是在戲裡,真正的包公不僅不是黑臉,反而是一位慈眉善目、風度翩翩的白面書生。那一介白面書生為何變成了黑臉包青天呢?
  • 鏖戰55天治癒101人!哈醫大二院首批醫療隊接管的一個病區關艙
    龍頭新聞訊(李華虹 曹玥 記者 霍營)作為黑龍江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第一個進入受援醫院武漢協和西院的醫療組,哈醫大二院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呼吸內科副主任李家寧和醫療組小組長、呼吸內科副主任王欣燕,帶領28名醫護人員接管協和西院11樓西區,管理50張床位,已經持續作戰55
  • 使命——十堰市太和醫院建院55周年巡禮
    「我在電視上看到你了,講醫治一個87歲的(老人),(醫療班子)有十幾個人是吧?一個專門的小組,專門對他治療,最後治好了,印象深刻。」2020年5月24日,是一個令「太和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央視新聞所展現的這一刻,吸引了億萬觀眾的眼球。
  • 《老青天》:新包公形象充滿浪漫色彩
    作者:黃體軍由山東省柳子劇團創排的新編古裝喜劇《老青天》,近日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上演,儘管是內部匯報演出,但卻讓觀眾有一種清風拂面的愉悅感:原來鐵面無私的包公還有另一副可愛的老頑童面孔!展現寓莊於諧的新包公你見過趕驢的包公嗎?見過給風塵女子當老使喚的包公嗎?
  • 青島累計派出援鄂醫療隊員306人青大附院醫生秦文將繼續堅守武漢
    目前,已有305名援鄂醫療隊員完成援鄂任務,分批返回濟南、青島,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休整。青大附院院感科醫生秦文還仍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照常工作,為最後患者的集中救治堅守。醫療隊啟程前往武漢機場前拍照留念。
  • 包公原來是「白面書生」
    包公,黑臉,額頭上有個月牙,千百年來清正廉潔的形象深入人心。可這都是在戲裡,真正的包公不僅不是黑臉,反而是一位慈眉善目、風度翩翩的白面書生。那一介白面書生為何變成了黑臉包青天呢?日前,中國晚報協會文化新聞分會和合肥晚報社邀請全國四十家晚報的記者聚集合肥,帶著上面的疑問,記者走進了合肥包公故裡一尋答案。
  • 「黑臉醫生」易凡艱難重生記
    2020年10月17日,新冠肺炎康復者易凡在武漢黃鶴樓前留影。 中國日報記者 朱興鑫 攝中國日報12月15日北京電(記者 朱興鑫) 一路北上,42歲的易凡呼吸著久違的新鮮空氣。眼前的他皮膚圓潤、身體矯健,很難讓人們相信就是曾經感染新冠肺炎而皮膚變黑的武漢醫生。
  • 為什麼把55歲,稱為男人的「養壽期」?兩個原因,醫生幫忙找到了
    男人到了55歲,基本上事業家庭都相對穩定。此時兒女可能也已經結束學業,踏足社會,生活的壓力可能並不是特別大。但是經過常年的奔波勞碌,身體卻已經落下了疾病。這時候,應該多為自己著想,多養身體。醫生認為,55歲是男人的養壽期。原因有兩個:第一、55歲,經過大半輩子的打拼,各方面都相對安穩。家庭穩定,經濟有了積累,有錢養壽。第二、55歲,為家庭,為兒女打拼勞累基本結束。但是身體卻因此出現病症,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血栓等,健康受到威脅。
  • 武漢男子突發心臟病,55萬重疾險被拒,保司:誰讓你手術沒開胸
    今天,我們來從一則「男子患心臟病,55萬重疾險被拒賠」的保險案例,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案例詳情2017年六月份,武漢劉女士在某人壽保險公司給自己和武漢丈夫王某(化名)投保了兩份終身壽險,附加提前給付重疾險,每人一年需交納1.4萬的保費,保額為60萬元。
  • 一男子隱瞞武漢旅行史致55人隔離,被判刑!
    一男子隱瞞武漢旅行史致55人隔離,被判刑!被告人李某因隱瞞武漢旅行史,未按要求進行隔離,多次出入公共場所,導致55名密切接觸者被隔離,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今年1月23日,已在武漢居住三天的被告人李某,得知武漢當天10點將施行「封城」管理措施後,改籤車票,輾轉經南昌返回上海。抵滬後,他故意向社區隱瞞湖北旅行史,也未按要求進行居家隔離,並多次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
  • 一個武漢音樂人的口述實錄
    在突然被按下暫停鍵的危城武漢,既有個人的茫然無助,也有凡人的挺身而出。」《中國之聲》近日推出《十個人的口述實錄:武漢 武漢》,通過十個人的講述記錄這段歷史,記錄2020年這個春天的武漢。馮翔,武漢本土音樂人,創作過《漢陽門花園》,《黃鶴樓》,《六渡橋》等為人熟知的武漢話歌曲,做歌手之前,他還是一名精神科大夫。
  • 55天,讓您業績暴增55%
    短短55天,他們披荊斬棘,以一當十,戰鬥力爆表!此次企業整體業績同期平均增長達到了50%以上,更有企業同期增長率達到了300% ,這響噹噹的戰績,造就了江西絕無僅有的一支英勇善戰、戰功赫赫的王者之師!復盤的戰士們,追溯過程、評估結果、分析原因、反思精進、提煉經驗,鞏固優勢、改善劣勢。
  • 武漢人已習慣線上買買買,55歲以上網購者增長六成
    長江網記者從京東商城了解到,自6月1日年中大促開啟後,湖北消費數據呈現回暖趨勢,累計下單用戶數同比增長35%,湖北總體銷售排名位居全國第10,其中46-55歲人群增長47%,55歲以上增長60%。「疫情之後,湖北用戶在線上購物的習慣已經養成,」京東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數據來看,武漢仍為湖北省消費力最強城市,其次為黃岡、襄陽、孝感和荊州。
  • 武漢「黑臉」醫生白回來了 追上救命恩人致謝
    你還記得因感染新冠肺炎並在治療過程中皮膚變黑的易凡醫生嗎?現在,「黑臉」醫生終於白回來了26日下午得知當時參與救治他的王辰院士在湖北武漢考察易凡專程向王辰院士獻花致謝在現場,他摘掉口罩讓救命恩人好好看看自己打車急奔20公裡只為當面說一聲「謝謝」這是易凡愈後第一次與王辰院士重逢兩人都十分感慨易凡說
  • 《紅流》拍攝正酣 王鵬凱吃盡苦頭變「黑臉包公」
    《紅流》拍攝正酣 王鵬凱吃盡苦頭變「黑臉包公」 這幾場外景戲下來,王鵬凱很快便由毛澤東變成「黑臉包公」了。  清晨一大早,王鵬凱便從室內轉至湘江邊拍場外的戲份。南方天氣潮熱,前幾天剛剛下過雨的江堤邊泥濘不堪,剛走了幾步的王鵬凱,一雙嶄新的布鞋已經變成兩塊大「泥疙瘩」了。他拖著沉重的「泥鞋」和蔡和森在江邊討論救國的重大決策。突然「啊」的一聲,攝影師的鏡頭也跟著劇烈晃了一下,原來王鵬凱一隻腳全部陷到泥裡去了。
  • 《55歲開始的Hello Life》
  • 55歲以後,每年抽菸超過30包的人注意了!醫生:小心肺癌
    最新的《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指出,55歲到74歲之間、每年吸菸超過30包的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要儘早做肺癌篩查。   長期大量吸菸 81歲老人查出胃癌、肺癌   今年81歲的張先生,煙齡超過40年,從沒做過體檢。直到2015年,因為胃部不舒服,到醫院檢查,查出胃癌。2017年,又查出肺癌。
  • 55天丨我在臺灣都玩了些什麼?
    來臺灣的第
  • 55天!英雄凱旋!數位閔行援鄂醫療隊員剛飛抵上海,小編帶來第一手...
    55天後,「白衣勇士」凱旋歸來。接下去的14天裡,他們將被安排到酒店,接受隔離觀察並休整。他們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有很多八九十歲的老人治癒出院,其中還有一位100多歲的阿婆,在我們的護理下也治癒出院。」隨著一批批患者治癒出院,武漢第三醫院將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剩下的六七位病人轉到了其他定點醫院。回上海後,胡德雪的最大心願是多陪陪女兒。不過,她說,休整後將儘快投入工作,如果上海防疫一線有需要的話,她義不容辭。
  • 66歲羅大佑近況曝光,開刀55天仍未完全康復,8歲女兒是精神支柱
    7月30日,據媒體報導,66歲的羅大佑在採訪中透露,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不太好,距離上一次開刀已經55天了,但是身體至今仍然沒有完全康復。在媒體曝光的照片中,羅大佑白色T恤配馬甲,戴著墨鏡,頭髮花白,雖然顯得十分滄桑,但精神看起來還是不錯的。據他自己透露,今年6月份時,自己因為坐骨神經問題而飽受困擾,醫生提醒他說,如果病情嚴重,甚至有可能導致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