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曾有新聞記錄過一個男人的故事。
直到今天,這個男人的朋友圈我都不敢看。
越看越淚目。
一個叫劉秀祥的山村孩子,父親在他幼年去世,家裡一貧如洗,
哥哥姐姐甚至不堪重負離家出走,再無音訊。
於是他照顧著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一邊讀書、一邊撐起支離破碎的家。
最終考上了山東的一所大學。
2008年,他的事跡被媒體曝光。
各大報紙網站爭相報導「孝子千裡背瘋娘上大學」的故事。
沒想到這個故事在12年後有了後續。
2020開年發生很多令人難過的事。
最近讀到這個後續,是令無數人感到溫暖的結局。
1988年,劉秀祥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的一個小山村。
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
母親也因為太過思念父親傷心過度,患上了間歇性精神失常。
哥哥和姐姐看到家中的精神支柱倒下後,選擇離家出走、外出謀生。
家裡就僅僅剩下了毫無工作能力的母親,和年紀輕輕的劉秀祥。
劉秀祥這個名字,是他給自己改的。
「秀」是他的輩分。
「祥」是他當時唯一的夢想——跟母親平平安安過一輩子。
因為家裡沒有人能種地,所以他只能將土地轉租給別人。
一年收取500斤的稻穀,作為自己和母親一年的糧食。
從小,他就要學會精打細算,養活自己和患病的媽媽。
1995年,進入學校的劉秀祥,第一次接觸到了書本。
他知道了這個世界不僅僅是家中的小山村。
他愛上了學習,他的夢想變了。
變成了能用自己的所學,讓自己和母親生活得更好。
小學畢業考試,劉秀祥排名全縣第三。
但他沒有錢讀縣裡最好的中學,只能找到別的縣裡的一所民辦學校。
因為這個學校有政策:
摸底考試優秀的學生,可以免學費。
於是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走出了山村,進入了這所縣城的中學。
從小山村來到縣城,沒有房子、沒有收入,沒有以前鄰居偶爾的幫襯。
一般人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讀書,但是劉秀祥沒有想過放棄。
他用稻草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間棚子和簡陋的「灶臺」。
下午放學後去賣廢品。
周末就問問有沒有打零工的機會。
一周20塊錢的收入,帶著母親在這裡,一邊讀書一邊生活。
再後來換了讀書的城市,不能再搭棚子讀書。
他甚至租了別人不用的豬圈。
一年200塊錢,用塑料布擋住風,繼續讀書。
再苦的環境,都不能阻止他對知識的渴望。
2007年,劉秀祥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
但卻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和壓力過大病倒,導致落榜。
這個從小就強大到能打敗一切困難的孩子,終於崩潰了。
他覺得自己夢想的窗就這麼被關上了。
「我當時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對生活充滿了失望,開始厭惡這個世界。
覺得老天非常不公平,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還要遭遇這一切。」
一蹶不振的時候,他翻開了自己的日記本。
看到了曾經看完一部殘疾人的勵志小說後,寫的一句話:
當你在抱怨沒鞋穿的時候,回過頭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想,我不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還有我的母親。
雖然她什麼都不能給我,但是只要她健康活著,我就擁有打敗一切困難的力量。
於是,他說服了一家學校的校長收留他復讀。
並於高考失利的第二年,成功考入了現在的臨沂大學。
一路走來,命運多麼不公,生活多麼不順,他都體驗過。
他沒有放棄,都挺過來了。
之後劉秀祥的故事開始被媒體挖掘,隨之而來的還有方方面面的幫助。
學校為他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也為他和母親安排了住處。
這是當年「背著瘋母上大學」的故事。
而今,12年過去了,劉秀祥在哪裡?
接下來的故事,比上面的故事更加令人動容。
上了大學的劉秀祥,因為這些新聞,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不少個人和企業,都希望能幫助這個孝順又勤奮的年輕人。
但是劉秀祥一一回絕了。
除了學校幫母親安排的住處外,劉秀祥沒有再接受什麼捐贈。
他儘量削弱大家對他的矚目,安安分分地讀書。
並繼續打工,給母親提供更好的生活。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固執。
他說:「一個人活著不應該讓人覺得可憐,而應讓人覺得可親和可敬。」
而最讓人驚訝的是,劉秀祥在大學期間兼職的收入,除了用於母親和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之外。
其他的錢,全部寄回了自己以前生活過的縣城。
因為他曾經在那裡收廢品時,認識了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他用自己的錢,資助他們讀書。
一個自己剛剛「脫貧」的大一學生,就開始幫助更多沒有錢上學的孩子接受教育。
中國有很多偏遠的地方,裡面的孩子並不知道知識為何物。
也不知道學習的力量有多強大。
更不知道自己在一個更大的世界,才有更多的可能。
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一座大山。
但是劉秀祥走出來了。
他發現外面的世界,真的比想像的還要美好。
所以當他的生活,比以前睡在豬圈稍好一些時,第一個想法不是吃自己沒吃過的好吃的,穿自己沒穿過的好衣服。
而是幫更多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劉秀祥快畢業的時候,他資助過的妹妹打電話來了:
「哥哥,我不想讀書了,家裡人都讓我結婚。」
聽到這些話,劉秀祥很無奈,也很難過。
他想了很久之後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要回到家鄉,成為一名老師,告訴那些處於貧困和迷惘中的孩子:
人生必須有夢想。
於是,劉秀祥放棄了留在大學那邊的機會,回鄉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
縣城裡總有很多因為家庭問題,放棄學業的孩子。
也有很多覺得讀書沒用的孩子。
除了在課堂上的教學,他最常做的事,就是騎著小摩託車到處跑。
跑到工地上,拉回因為想賺點快錢就不讀書的孩子。
跑到網吧,拉回沉迷遊戲對學習沒興趣的孩子。
跑到家裡,拉回因為父母原因不讓上學的孩子。
他一遍遍地對固執的孩子父母,和世界觀還沒有成型的孩子說:
讀書有多重要,夢想有多重要。
在他執教生涯的8年裡,摩託車跑壞了8輛,50名孩子重返課堂。
曾經平均分100多分的「問題班」,通過他帶的三年,也全部考上了大學。
圖片來源:鄭明鴻
無數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寫信或者打電話回來感謝他。
「劉老師,謝謝你讓我走出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謝謝你保護了我的夢想,讓我敢繼續做夢,並最終實現。」
2018年,劉秀祥入選了「中國好教師」。
同時,他成為瞭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
這個12年前「背著瘋母上大學」的孩子,依然和母親健康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除此之外,他還成為了校長。
喚醒了一顆又一顆沉睡的種子,用知識,回報知識。
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這個低調的青年沒有說什麼大話,他只是輕輕地說: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而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從小到大讀了太多關於夢想的勵志故事,但那些故事大多披著夢想的外衣,反而讓人迷失了自己。
如果說有什麼,比十幾年前一貧如洗還堅持的信念更可貴的東西。
那就是,一貧如洗的人,在生活改善後,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改善自己,而是改善這個世界。
我們見過不少從小地方走出來考上大學的孩子。
他們有大把機會留在大城市逃離鄉村。
有大把機會暫時放鬆享受生活。
也有大把機會揮霍、迷失。
也有人攀上了更高的頂峰,握著紅酒,對自己以前的苦難談笑風生。
但這個世界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
從苦難中來,再回到苦難中去改變它。
這個世界有多冷漠,這樣的善良就有多珍貴。
從鄉村走出來的劉秀祥,選擇了一條這樣的路:
回到鄉村當老師,用餘生去幫助像他一樣出身困苦絕望的孩子。
把希望和愛護傳遞給被社會遺忘的底層。
追過無數令人唏噓的勵志新聞後續,這是最令我敬佩和感動的結局。
作者簡介:羅發財。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