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兩支外國軍隊,在中國的國土上開戰,大家通常會想到什麼呢?通常會想到的都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此時清政府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日俄兩強在中國的國土上橫行霸道,清廷卻根本不敢幹預,可謂是喪權辱國到了極致。
不過,這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兩支外國軍隊在中國國土上開戰應該是在1641年8月,不過這一仗估計絕大多數中國人是聽都沒聽過:此戰是誰和誰打啊?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戰場在臺灣。
當然,此時的臺灣明朝還沒有正式管理(明朝只控制了澎湖),但是中國移民以及東南沿海一些政治勢力(鄭芝龍)已經大規模到達了臺灣,但實際控制臺灣的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
荷蘭人大家可能知道,因為後來鄭成功就是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的,但是西班牙人也佔了臺灣嗎?其實在1626年-1642年時間,臺灣北部一些地方就是西班牙人控制的;但南方是荷蘭人控制,19世紀末期之前,臺灣富庶的南部平原地區一直都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註:不過實際上這兩家實際控制區都不大
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向東殖民幾乎是同時期進行的,西班牙人一開始的據點是菲律賓的呂宋到,1571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地後,就以此地為東亞貿易的中心,逐步徵服菲律賓其他島嶼,不過一開始西班牙人還沒往北擴張,也沒打臺灣的主義。
不過日本出了個狠人豐臣秀吉,他妄圖徵服世界,對於菲律賓也有想法,他的想法是先控制臺灣(那個時候臺灣是不毛之地,不在主要徵服範圍),再以臺灣為根據地南下進軍菲律賓呂宋,這下子西班牙人注意到臺灣了,殖民地很多官員都催促西班牙總督去搶先佔領臺灣,不過此事還是不了了之,因為豐臣秀吉「壯志未酬」就在朝鮮被明朝痛打,鬱鬱而終。
但後來荷蘭人來了亞洲,主基地在印尼的爪哇,荷蘭人想搶西班牙人的貿易利益,荷軍一開始想奪取澳門與澎湖的作戰都告失敗,明朝海軍還是很強的;所以就開始打化外之地臺灣的主義,佔據了臺灣南部。
西班牙登陸臺灣北部
西班牙人見大事不妙,也佔據了北部,1626年,瓦德斯率領艦隊從馬尼拉出發,沿著臺灣東海岸來到雞籠灣內的小島(雞籠島、今和平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
不過西班牙人顯然要倒黴一些,荷蘭人佔據的臺南是平原地帶,民風溫和,適合開發;但臺灣北部真的是事實上的「化外之地」,且土著攻擊性很強,所以西班牙人被臺灣諸多原住民部落圍攻,撐了好幾年,西班牙人向四周攻擊,才漸漸站穩腳跟,不過和臺灣原住民還是衝突不斷。
原本西班牙人盤算佔領北臺灣後,就可免去荷蘭人的威脅,可是局勢並不如意。就算佔領了北臺灣,但事情並不如意,因為荷蘭人只要在中國沿岸阻止商人,照樣可以威脅馬尼拉的經濟。而且東南沿海的華商早就控制了中國——馬尼拉的商業;而和日本的生意也沒有打開,這個地方成為「雞肋」 ,每年都要消耗殖民地大量資源經營。
賠本賺吆喝實在是難受,西班牙人想走,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為了減少開支,決定削減北臺灣的軍力。他下令毀掉淡水的聖多明哥城,僅駐軍於聖薩爾瓦多城(還是留一點,萬一時來運轉了呢)。
不過荷蘭人可不希望西班牙人殘留勢力,去趁火打劫了,1641年,荷蘭人決定去打探虛實,如果能打就打一仗,西班牙人威望大減,很多原本受西班牙震懾的原住民也改投荷蘭陣營,1641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第6任臺灣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遣205位荷軍士兵,及約500位淡水原住民組成的聯軍,遠徵被臺灣,這就是「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
此戰荷蘭人勝利了,不過由於重武器缺乏所以無法攻城,西班牙人又拒絕投降,所以荷蘭人返回了,但荷蘭人控制了西班牙人控制的淡水。
之後,西班牙人決定加強防禦,當地波提羅長官違背總督科奎拉的指示,重建可以俯瞰聖薩爾瓦多城的撤守堡,以免爾後荷軍從此地居高臨下炮擊主城。不過荷蘭人還是來了。
1642年,巴達維亞荷蘭當局再以拉莫提(Johannes Lamotius)為統帥,增援臺灣,不過當地的荷蘭人擔心夏季季風結束前,援軍無法抵達臺灣,遂派哈魯斯帶了396名士兵再次進攻,這就是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雞籠之戰),此時荷蘭人有重武器,所以能攻城,西班牙人共陣亡6位士兵及損毀2臺加農炮,放棄抵抗,之後西班牙人商議,遂於26日開城投降,西班牙人控制臺灣的歷史結束。
此戰後,西班牙俘虜被運至巴達維亞囚禁,然而不久後即獲釋,於1643年6月29日平安返回馬尼拉,不過長官波爾的裡奧害怕被追究戰敗責任,不願隨其他人回去馬尼拉而滯留於望加錫。於是,菲律賓總督科奎拉被迫承擔丟失臺灣的責任,1644年卸職總督後就遭當局逮捕,坐了4年牢,算是個倒黴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