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臺灣島爭霸,荷蘭人是怎麼把西班牙人趕出去的?

2020-12-24 國史拾遺

如果說兩支外國軍隊,在中國的國土上開戰,大家通常會想到什麼呢?通常會想到的都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此時清政府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日俄兩強在中國的國土上橫行霸道,清廷卻根本不敢幹預,可謂是喪權辱國到了極致。

不過,這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兩支外國軍隊在中國國土上開戰應該是在1641年8月,不過這一仗估計絕大多數中國人是聽都沒聽過:此戰是誰和誰打啊?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戰場在臺灣。

當然,此時的臺灣明朝還沒有正式管理(明朝只控制了澎湖),但是中國移民以及東南沿海一些政治勢力(鄭芝龍)已經大規模到達了臺灣,但實際控制臺灣的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

荷蘭人大家可能知道,因為後來鄭成功就是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的,但是西班牙人也佔了臺灣嗎?其實在1626年-1642年時間,臺灣北部一些地方就是西班牙人控制的;但南方是荷蘭人控制,19世紀末期之前,臺灣富庶的南部平原地區一直都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註:不過實際上這兩家實際控制區都不大

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向東殖民幾乎是同時期進行的,西班牙人一開始的據點是菲律賓的呂宋到,1571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地後,就以此地為東亞貿易的中心,逐步徵服菲律賓其他島嶼,不過一開始西班牙人還沒往北擴張,也沒打臺灣的主義。

不過日本出了個狠人豐臣秀吉,他妄圖徵服世界,對於菲律賓也有想法,他的想法是先控制臺灣(那個時候臺灣是不毛之地,不在主要徵服範圍),再以臺灣為根據地南下進軍菲律賓呂宋,這下子西班牙人注意到臺灣了,殖民地很多官員都催促西班牙總督去搶先佔領臺灣,不過此事還是不了了之,因為豐臣秀吉「壯志未酬」就在朝鮮被明朝痛打,鬱鬱而終。

但後來荷蘭人來了亞洲,主基地在印尼的爪哇,荷蘭人想搶西班牙人的貿易利益,荷軍一開始想奪取澳門與澎湖的作戰都告失敗,明朝海軍還是很強的;所以就開始打化外之地臺灣的主義,佔據了臺灣南部。

西班牙登陸臺灣北部

西班牙人見大事不妙,也佔據了北部,1626年,瓦德斯率領艦隊從馬尼拉出發,沿著臺灣東海岸來到雞籠灣內的小島(雞籠島、今和平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

不過西班牙人顯然要倒黴一些,荷蘭人佔據的臺南是平原地帶,民風溫和,適合開發;但臺灣北部真的是事實上的「化外之地」,且土著攻擊性很強,所以西班牙人被臺灣諸多原住民部落圍攻,撐了好幾年,西班牙人向四周攻擊,才漸漸站穩腳跟,不過和臺灣原住民還是衝突不斷。

原本西班牙人盤算佔領北臺灣後,就可免去荷蘭人的威脅,可是局勢並不如意。就算佔領了北臺灣,但事情並不如意,因為荷蘭人只要在中國沿岸阻止商人,照樣可以威脅馬尼拉的經濟。而且東南沿海的華商早就控制了中國——馬尼拉的商業;而和日本的生意也沒有打開,這個地方成為「雞肋」 ,每年都要消耗殖民地大量資源經營。

賠本賺吆喝實在是難受,西班牙人想走,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為了減少開支,決定削減北臺灣的軍力。他下令毀掉淡水的聖多明哥城,僅駐軍於聖薩爾瓦多城(還是留一點,萬一時來運轉了呢)。

不過荷蘭人可不希望西班牙人殘留勢力,去趁火打劫了,1641年,荷蘭人決定去打探虛實,如果能打就打一仗,西班牙人威望大減,很多原本受西班牙震懾的原住民也改投荷蘭陣營,1641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第6任臺灣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遣205位荷軍士兵,及約500位淡水原住民組成的聯軍,遠徵被臺灣,這就是「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

此戰荷蘭人勝利了,不過由於重武器缺乏所以無法攻城,西班牙人又拒絕投降,所以荷蘭人返回了,但荷蘭人控制了西班牙人控制的淡水。

之後,西班牙人決定加強防禦,當地波提羅長官違背總督科奎拉的指示,重建可以俯瞰聖薩爾瓦多城的撤守堡,以免爾後荷軍從此地居高臨下炮擊主城。不過荷蘭人還是來了。

1642年,巴達維亞荷蘭當局再以拉莫提(Johannes Lamotius)為統帥,增援臺灣,不過當地的荷蘭人擔心夏季季風結束前,援軍無法抵達臺灣,遂派哈魯斯帶了396名士兵再次進攻,這就是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雞籠之戰),此時荷蘭人有重武器,所以能攻城,西班牙人共陣亡6位士兵及損毀2臺加農炮,放棄抵抗,之後西班牙人商議,遂於26日開城投降,西班牙人控制臺灣的歷史結束。

此戰後,西班牙俘虜被運至巴達維亞囚禁,然而不久後即獲釋,於1643年6月29日平安返回馬尼拉,不過長官波爾的裡奧害怕被追究戰敗責任,不願隨其他人回去馬尼拉而滯留於望加錫。於是,菲律賓總督科奎拉被迫承擔丟失臺灣的責任,1644年卸職總督後就遭當局逮捕,坐了4年牢,算是個倒黴鬼。

相關焦點

  • 聊聊16世紀西班牙人的馬尼拉腦洞
    然而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歐洲殖民者,比起明朝軍隊真有那麼大的優勢嘛?我們必須注意到,殖民者們在大航海時代的戰績,很多都是充滿吹噓的。簡單舉幾個例子。  而西班牙人出動的人員除了40名正規軍之外,還有數量多於此的水手,或許已經上百人,雙方實力對比並不懸殊。作戰的結果西班牙人傷亡20人,蓋倫船船長佩羅·盧卡斯(Pero Lucas)也被倭寇打死,倭寇損失不到一半,只能說是一場慘勝。
  • 17世紀荷蘭最強盛時期一個省的海軍實力相當於英法海軍總和的兩倍
    15世紀尼德蘭的大部分地區屬於勃艮第公國,1482年後屬於哈布斯堡王朝。16世紀的尼德蘭是資本主義發展最迅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由於存在資本主義與封建制度的矛盾,尼德蘭民族與西班牙人的矛盾,民主自治與君主專制的矛盾,新教與天主教的矛盾,1566年尼德蘭爆發了破壞聖像運動,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
  • 分析17世紀8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活動情況
    從17世紀80年代至18世紀50年代,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海域的服役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服役人數卻在增加之中,1610年的時候,在東印度公司服役的海員人數僅僅佔總數的6%,到1680年的時候佔17%,到1770年的時候已經不少於1/4。這位 歷史學家還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一些具體的要塞和商站的人數做過統計。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什麼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一起走進17~20世紀的印度尼西亞,探索其中的歷史故事
    這些寺廟構成了布滿婆羅浮屠山丘(Borobudur)的建築群(8世紀),是「根據摩訶衍那佛教構想出來的世界形象」。▲馬可·波羅17世紀時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外敵入侵,即荷蘭人的入侵。在把葡萄牙人趕出馬六甲後(1641年),荷蘭人成為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統治者。自那時起,荷蘭人控制了兩條重大海上航道:一條是蘇門答臘島和馬來海岸之間的馬六甲海峽,為通往西方、暹羅和印度的要道;一條是位於爪哇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大型帆船自好望角不經印度直接來到這裡,並沿原路載著滿滿當當的東方貨物返航歐洲。
  • 它居然能讓荷蘭人傾家蕩產
    17世紀,一位荷蘭商人去世了,他為子女們留下了遺產,這本沒什麼可說的,可他的留下的遺產是99株鬱金香。17世紀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7世紀正是荷蘭快速發展的時期,當時的荷蘭人把貿易做到了東方,還曾一度壟斷東西方的交易。可以說,當時的荷蘭人可是財大氣粗了。
  • 西方史:分析葡萄牙人在面對荷蘭人海上軍事優勢所做出的決策
    面對荷蘭人的海上軍事優勢,葡萄牙人只得放棄了行動緩慢的大帆船,使用荷蘭人不能完全攔截的小型快速的運輸船。同時,荷蘭人處心積慮地減損和危害葡萄牙人在日本的利益和影響。17世紀30年代, 幕府禁止「朱印船」以外的船隻與人員航行海外,在海外僑居超過五年的日本人,禁止回 國;1635年,禁止一切日本船隻與人員回國,違者處死。
  • 漂泊的荷蘭人
    飛翔的荷蘭人號1966年,伊文思用輕便的攝影機與同步錄音設備拍攝的《鹿特丹——歐洲之港》,表現的就是這個源自於17世紀的神話傳說中的主題——「飛翔的荷蘭人」。後來華格納也依此傳說創作了華格納不朽的歌劇經典《漂泊的荷蘭人》。這部歌劇是華格納風格走向成熟的第一部傑作,劇中主導動機的運用和灰暗的舞臺造型來表現華格納所熱衷的哲學思考。
  • 距離中國僅有3000公裡的關島,怎麼就成美國領土了?
    距離中國僅有3000公裡的關島,怎麼就成美國領土了?距離中國最近的美國在哪裡?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在關島。關島從方位上看,關島距離中國僅有3000多公裡,距離日本僅有2000多公裡,而距離美國的海外州夏威夷也有5000多公裡,距離美國本土則是超過了10000公裡。從戰略角度看,關島是美國在全球戰略的重要支點。
  • 比賽日丨西乙第17輪 西班牙人vs希洪競技
    北京時間12月6日23:00,西乙第17輪,西班牙人對陣希洪競技。賽事信息2020-21賽季西乙第17輪西班牙人vs希洪競技時間:北京時間2020-12-06(星期日西班牙人近10次在正式比賽與對手的交鋒取得4勝2平4負的戰績。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一,關於彭湖巡檢司許多明粉認為:明朝設置了彭湖巡檢司,因此臺灣島隸屬於明朝。我在這裡必須明確說道,彭湖巡檢司設置在彭湖島,不是設置在臺灣島。現在的主要爭議是彭湖巡檢司的管理範圍是否包括臺灣島?首先,我們必須來了解下澎湖巡檢司是怎麼一回事。
  • 西班牙人表示:美洲土著太可憐了,我們還是奴役非洲黑人吧
    他的努力獲得了成功,很多西班牙人得知自己同胞的所作所為,開始對印第安人報以極大的同情,有些人甚至找到卡薩斯,為此而道歉。然而,殖民新大陸的進程不能被阻斷,缺少勞動力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殖民者驚訝的發現,這些來自非洲的黑人,顯然更適合高強度的熱帶地區工作,生活在16世紀的西班牙人費爾南多·德·赫雷拉寫道:「他們(黑人)的生命力很頑強。有人認為,除非被吊死,否則黑人永遠不會死亡,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黑人因體弱去世。」越來越多的人親眼看到,黑人奴隸比印第安人生命力更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