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藍字 ▲ 關注訂閱 女人坊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兜兜轉轉間,
2019馬上就要離我們而去。
這一年,
我們一直在拼搏,
一直在路上,
時常覺得疲累、抑鬱、難熬,
可是,
總有一些人,
默默用他們的關注和愛,
悄悄地溫暖著我們……
這個感恩節,
別忘了說一聲謝謝!
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95歲的爺爺夏偉和81歲的奶奶脆鵝,
是一對兒相濡以沫60多年的老夫妻,
爺爺老夏,
自從患上了阿茲海默症後(老年痴呆症),
記憶就開始退化。
雖然他連自己都記不清,
卻唯獨沒有忘記老伴脆鵝,
奶奶脆鵝去了菜市場
他也要去
太陽很大卻還是執意要出去
即使扯著孫女撒著嬌也要出去
奶奶生氣他大熱天來找自己
還連著孫女一起
可找到脆鵝的老夏,
被罵都很開心
吵完以後,
還是打著傘,
跟脆鵝一起相親相愛地漫步回家。
在脆鵝眼裡,
年老體衰的老夏就像一個老小孩,
她有時也會累會生氣,
卻總是在身邊照顧著他寵著他。
而在老夏眼裡,
脆鵝則是他一刻也不想分開的人。
老夏對幸福的定義,
也很簡單,
「這輩子,她嫁我,我討她,很幸福了」
雖然,
老夏爺爺,還是離開了,
但在最後的生命力,
還好有他的脆鵝跟他告別:
「乖乖的,你就放心好好的走,
不要擔心,我會照顧好自己的。」
脆鵝是老夏的至愛,
而對奶奶脆鵝來說,
她對老夏的愛大概就是:
每天與你爭吵,
一起拌嘴到天荒地老。
即使你已經滿面皺紋,白髮蒼蒼,
心裡始終有你的位置的那個人。
即便已經陪你走了半個世紀,
卻仍然覺得不夠,
希望自己比你晚點走,
多照顧你一點,
把所有的痛苦離別的悲傷都留給自己承受。
今年盛夏,
肥肥魚和羊的兒子小酥肉來到這個世界。
為了感謝妻子一年多的辛苦,
肥肥魚選擇用承包妻子30天月子餐+寫日記的方式,
記錄下她生產之初的這段時光。
雖然對一個大男人來說,
做菜,並不難,
但肥肥魚的飯,
做的是愛與陪伴。
他抱著讓妻子在疲憊的育兒日常裡,
多一份期待的心,
做了每一頓月子餐。
月子餐和他之前的做菜風格相悖
所以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作為一個四川人,
肥肥魚下廚的畫風本來是這樣
30天以後的畫風就變成了這樣,
清淡而有味,
營養也豐富
第一次做月子餐
他還提前查閱了大量專業書籍
還去醫院上了課
(2019年8月1日:本周保持流質柔軟的口感,因為孕產婦的牙口會受影響。今天的菜色為:繽紛水果飲+清甜玉米汁+無油番茄巴沙魚+南瓜小米粥+絲瓜煎蛋湯+水煮西蘭花+小甜瓜。)
👇
雖然月子餐講究一個清淡
可他總想讓妻子吃的豐富些
(2019年8月3日:剛開始泌乳,新媽並不需要那麼多高脂肪的食物,用自己身體裡儲存的就足夠供應。在我看的月子書裡,推薦小米、紅豆等,這些食材裡各種礦物質含量豐富,有利於提高乳汁質量。
今天依然清淡,我理解的清淡不是白水煮一切,而是淡而有味。那川菜是濃鬱辛辣裡忽然峰迴路轉有甜,淡的菜應該會讓人有飽滿的感覺。
今天的菜色為:胡蘿蔔炒肉+番茄煎蛋湯+雙椒蒸茄子+核桃花生露+營養雜糧飯+夏日沁桃水+藍莓。)
👇
肥肥魚認為,孩子出生後
最不該忽視的
是媽媽啊!
如果大家都圍著孩子轉,
新媽很容易覺得自己不是人,
只是頭缺覺的奶牛,
以前是夏雨荷,
現在一秒變容嬤嬤,
還是黑眼圈無妝款,
這心理落差任誰都得跌傷。
而她吃不完的
肥肥魚就通通吃掉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胖
為了妻子羊
肥肥魚很多菜都做了精心改良
她的喜好
必須放在第一位
她的辛苦
他都看在眼裡
既然不能分擔你的痛苦
那就多做點什麼吧
這個世界上
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理解
生命中,
伴侶是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那個人。
對很多普通人來說,
日常相處中,
就是每天一起回家,
吃飯、洗澡、睡覺,
逗貓、輔導孩子學習、看電視。
但是,
愛就融在那日常的每一頓飯裡,
甚至每一句呵斥裡。
2019,
感謝一直陪在我身邊愛我的你!
幸福就是
一家人整整齊齊在一起
雙十一,
你聽到的最多的一個名字是誰?
那必然是——
李佳琦!
然而,
最近還新出爐一個
模仿李佳琦
實力帶貨的小朋友天天!
都以為這個小朋友的
戲精演技是天生的
然而你知道嗎?
這兩天有網友發現...
其實不是這樣的
他一家子都是戲精!!
他爸爸表太有才,
出了個《孩子考了60分》家長系列
有泰劇版、韓劇版
內地劇版(京劇版)
新加坡劇版、譯製片版
印度劇版、港劇版
臺劇版,還有美劇版...
泰劇版
↓↓
韓劇版
↓↓
最後連親媽都來客串
(媽媽的京劇混打演技也是絕了……)
想必天天長大,
也是相聲界的「國貨之光」了……
在中國,
還有一位逆天存在的傳奇奶奶。
她60歲認字,
75歲寫作,76歲出書。
她就叫姜淑梅,
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她,
今年又出了自己的新書
——《拍手為歌》。
其實姜淑梅直到60歲時,
還是個文盲。
60歲以前,
姜淑梅為了生計操勞奔波,
日子平淡而又瑣碎。
眼看著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
好日子就要來了。
老伴遭遇車禍,
當場死亡。
攜手40多年的老伴沒了,
姜淑梅怎麼都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
為分散她的注意力,
當作家的大女兒建議母親學認字。
姜淑梅答應了,
在女兒耐心的指導下,
她像個孩童般孜孜不倦地汲取。
最後,
她不但走出了老年喪偶的悲痛,
還出版了五本暢銷書。
78歲,
姜淑梅成功加入中國作協,
實力得到了「官方」認可。
為了多搜集素材寫作,
她每年還要回老家一趟,
走街串巷,
和上了年紀的人聊天「上貨」。
紅紅火火的老年生活,
得益於姜淑梅的勤奮,
更少不了家人的關懷……
幸福的家庭帶給我們力量!
不管是每天跟戲精一樣的爹媽,
還是喪偶後在身邊悉心陪伴的子女,
他們都給我們原本空白的、循規蹈矩;
亦或是黑白的、憂傷的日子,
帶來光彩。
2019,
謝謝家人們的陪伴!
你們是那
人間小小而充滿力量的光
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常能看到一位
扶著手推車行走的老人,
她不是來看病的患者
而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科室的,
中國兒科哮喘病界十大名醫之一
——盛錦雲。
這位已經85歲高齡的醫生奶奶,
雖然前段時間摔傷了腿,
但依然每天堅守在門診一線接診。
醫院規定她每天只有15個號,
但因為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
盛錦雲執意
在能力範圍內多接待患者。
最多的一天
竟接待了146位患者。
雖然有些人很不理解,
說這個老太婆不在家好好享受,
也不出去玩。
但醫生奶奶說,
她不管別人怎麼看,
只要她自己腦子清楚,
就是要看,
能看好一個是一個。
1959年,
盛錦雲剛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時,
為響應國家號召,
她去了條件艱苦的甘肅工作。
有一次,
一位瓜農大吐血,
盛錦雲和同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為他成功實施了開腹手術。
手術期間,
盛錦云為這位患者
獻了200毫升的鮮血。
這之後的每年夏天,
這位瓜農都會給盛錦雲他們
送來標著特殊記號的大西瓜。
盛錦雲說,
她爸爸說,
醫生要有「割股之心」——
如果這個病人吃了你的肉以後他能好,
那就把肉割下來。
她覺得自己一定也要這樣子做。
她對病人的那腔「割股之心」,
讓網友們親切地稱她為
「最美醫生奶奶」。
醫者仁心,
醫生奶奶,
向您致敬!
前兩天,
江蘇淮安市漣水縣某菜場門口,
街邊賣唱的小夥撿到了一個錢包。
裡面厚厚的一沓百元大鈔,
共6700元。
失主前來認領時,
非要拿出500元,
給撿錢小夥作為感謝費。
小夥拗不過,
說100元就足夠了,
一場「爭執」後,
面對怎麼也不願意收錢的小夥子,
失主只好將錢塞進他的「桶裡」……
下肢嚴重殘疾的小夥子
怎麼都追不上,
心裡就很不安。
他說,
每個人掙錢都不容易,
但是,
失主給他的「心意」確實太多了,
所以他只好報了警……
充滿敬業奉獻精神的醫生奶奶,
善良實在的小夥子、
他們都在社會中,
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散發著自己小小而充滿力量的光,
力所能及地照耀著身邊的人。
很多時候,
來自陌生人的一個不經意的善舉,
一份突如其來的溫暖,
總能讓人感受到
人間最可貴的真善美,
感覺到這個社會的溫暖。
「風和日暖,
令人願意永遠活下去。」
2019,
感謝那些
不經意間讓你感到溫暖的人吧!
也願你我,
都能成為那個溫暖自己,
也溫暖別人的人。
因為有他們,祖國更強大
在國慶熱映片
《我和我的祖國》中,
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相遇》,
講述
張譯飾演的科研人員高遠
和任素汐飾演的女知識分子相愛,
但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
終身未能在一起的故事。
在慶祝原子彈爆炸成功的
遊行隊伍中,
在紅旗與人流中,
他們凝視彼此,
一眼一生。
故事讓人們動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這個故事裡的原型便是
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主要負責人
鄧稼先和他的太太許鹿希。
為了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
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
攻克了無數難題,
為中國核武器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
直到1985年,
28年之後,
因為體檢發現了惡性腫瘤,
鄧稼先才再次廝守在愛人許鹿希身邊。
這時,
病床上的鄧稼先已不是
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小夥,
而是是頭髮灰白、駝著背,
身患重病的61歲的老人了。
但鄧稼先和太太許鹿希卻覺得此生無憾,
去世前,
他對愛人說
「要是有來世,
我還是選擇中國,
選擇核武器事業,
選擇你!」
1986年鄧稼先去世後,
許鹿希用6年的時間,
寫下了《鄧稼先傳》。
還記得,
小時候去醫院打完針,
護士姐姐給你的那顆甜甜的糖丸嗎?
味道太美,
回憶至今……
長大後,才知道,
那糖丸其實是小兒麻痺症疫苗。
而它的創始人,
便是人民科學家顧方舟。
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
全國多地爆發了一種怪病——
很多兒童癱瘓,腿腳手臂無法動彈。
這種疾病就是脊髓灰質炎,
俗稱小兒麻痺症。
病毒隨後迅速蔓延到
青島、上海、濟寧、南寧等地。
由於生病的對象主要是7歲以下的孩子,
一旦得病就無法治癒。
一時間全國多地暴發疫情,
引起社會恐慌。
目睹因無法醫治而喪命的幼兒,
顧方舟心痛不已。
當時,
國際上存在「死」和「活」
兩種疫苗技術。
「死」疫苗是當時最穩妥且最成熟的技術,
只要連打三針即可。
但當時新中國的國力,
還達不到
讓每個新生兒都能安全注射疫苗的程度。
於是,
顧方舟便舉家從北京遷往昆明,
進行活疫苗研製。
為了保證疫苗的安全性,
顧方舟臨床試驗,
不惜拿自己當試驗品試用疫苗,
後來更是瞞著妻子,
給剛滿月的兒子餵下了剛疫苗。
經歷了他做父親最漫長而煎熬的一個月,
小兒子生命體徵正常,
這一期臨床試驗才順利通過。
為了方便儲存,
顧方舟最後把疫苗製成糖丸。
在這之後的歲月裡,
糖丸疫苗逐漸走到了祖國的每個角落。
自1994年發現最後一例患者後,
至今再未發現
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例。
2019年1月2日,
顧方舟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他走後,
人們試圖在兒時記憶裡搜索脊灰糖丸的味道,
紛紛留言
「謝謝您,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糖丸」
「可能是小時候最甜的回憶」
……
他用一粒粒糖丸,
護佑了幾代中國人的健康成長。
謝謝您,糖丸爺爺!
今年,
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回望過去的生活,
越來越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升,
感受到祖國經濟的不斷進步,
社會安寧,
孩子幸福健康。
因為有你們,
祖國才有強大的今天。
感恩節,
向你們致敬!
婚姻與家庭雜誌:中國情感幫助全媒體平臺,關注女性自我成長、親密關係維護。溫暖風趣,與你聊聊愛情婚姻那些事兒;專業理性,力邀眾多心理諮詢師,為你解答情感困惑;線上線下,微課沙龍情感陪護。(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婚姻與家庭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女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