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這一名稱來自於梵語的音譯而成,舍利子在佛教為佛陀涅盤火化結晶體,相傳為僧人圓寂之後遺留下來的頭髮、骨骼、骨灰等,均稱之為舍利,在火化中經過高溫的焚烈,僧人的骨骼與其它物質元素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了堅硬的結晶體,這結晶體便稱之為舍利子或堅固子。
佛經中還有這樣的一段記載,相傳在兩千多年前,佛祖釋迦摩尼為得證大道,在菩提樹下立下誓言,證道方能離開此樹,於是盤坐在樹下沉悟,不知沉悟了多少個歲月,終於在一個星空璀璨的夜晚,佛祖釋迦摩尼在菩提無憂樹下頓悟,證得道果,恍惚之間領悟到了大道中的博大精深,於是佛祖開壇授法,他將大道中的智慧傳播給了信徒,佛祖在佛教中乃集大成者,開壇授法時座下的弟子們驚奇地發現,開壇授法處金光閃閃,猶如耀眼明珠似的的東西環繞於四周,信徒們將這稱之為佛祖的舍利子,將其視為聖物存於供奉。
此外佛教對於舍利子的形成還要這樣的一段論釋,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與功德燻修而成,舍利子的誕生與修行人及修行人所創造的功德有關,骨舍利為白色,發舍利為黑色,肉舍利為赤色,舍利還有著全身與碎身之別,色身與法身之別,土葬為全身舍利,火葬為碎身舍利,遺留身骨為色身舍利,遺教經文為法身舍利,據佛經記載,凡得道高僧圓寂火化後均有舍利子遺留出來,然而舍利子是由什麼物質構造而成目前還不為人知,舍利子的外觀及顏色也不盡相同,有同潔白珍珠一樣的舍利,有同透明水晶瑪瑙一樣的舍利,甚至曾經還出現過晶瑩剔透如鑽石一樣的舍利,然而這種令人膜拜的天賜之物,至今仍未研究出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是一種神秘而罕見的現象,始終困擾著人們。
當然這是佛教經文中的闡述,然而在近代,隨著時代及社會的進步,研究學者借用科技的手段,舍利子形成的說法逐漸顯現出來,佛學研究者在經過考研發現,舍利子其實是一種類似於骨質狀的堅硬結晶體,乃高僧圓寂經過火化之後而產生的,但是關於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上始終沒有確實定論,目前為止民間相傳著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認為舍利子形成其實是鈣化結石,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香港的一本佛學刊物上,在這篇刊物上指到,由於僧人的飲食習慣與常人不同,僧人長期以素食為主,然而素食種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生物纖維,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形成大量的磷酸鹽和碳酸鈣,經過僧人特有的坐姿,長期下來最終以晶體的方式沉澱於僧人體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舍利子,其實這些碳酸鈣形成的晶體也就是我們現在醫學史上的結石,然而這篇刊物的結石說法很快就受到了反駁,反駁者指出,首先產生結石後,身體會受到難以忍受的劇烈陣痛,在不醫治的情況下無法做到長期忍受,況且在現實中,很多結石者在過世火化後並沒有發現晶體物,其次結石是一種容易破碎的物質,而舍利子則堅硬無比,甚至於能夠承受九錘之重而不碎,再者能夠留下舍利子的高僧都是健康長壽的長者,如長期伴隨著結石的痛楚,如何能夠做到佛法的參研於高深的功德修行,顯然這種說法無法立足,很快便被駁倒。
另一種說法是佛門中人在研習佛法的同時還習修健體的武學,導致骨骼異於常人,圓寂後經過火化的燃燒,體內少量的骨骼經因高溫而產生重結晶,這種重結晶的外觀形同,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可能性,然而缺乏事實的依據,更有一些人舍利子乃是高僧的隨身物,如佛珠,珍藏的各類寶石等,在火化的時候,這些隨身物都會伴隨著高僧的遺體一起進入火化爐,在火化爐的高溫條件下,這些隨身物會被溶解形成二氧化矽,並與僧人骨骼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類似於骨瓷、琉璃、陶瓷之類的物品,故而形成了舍利子。
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揣測,並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及得到佛門中的認定,看來舍利子的形成之謎目前是無法解開,也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領悟到其中的蘊意及舍利子中的感悟,但我們相信終究會有感知舍利子真諦的一天,佛祖釋迦摩尼在證得大道時即將大道智慧散播人間,如舍利子乃功德之物,必然也會教化世人,佛學有云: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