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第一個轉企改制的文化央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一直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樣板和標兵,它改革的每一步都引起各方關注——改革的效果究竟怎樣?下一步將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到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進行了採訪。
改革沒有「回頭路」
轉變身份是第一步,深化改革將更關鍵
「全體『臥倒』,重新競聘」,一進入東方演藝集團的大院,員工都在談論這段時間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重新選擇崗位,大家都在為競聘準備著。記者看到,中午休息時分,練功房裡也沒閒著,好幾個演員排隊用著錄音機,認真地練習自己的舞蹈,一股生機勃勃而嚴肅緊張的氣息撲面而來。
如期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現在有些人認為改革已經完成,逐漸鬆了一口氣。而東方演藝集團這股持續改革的勁頭令人震撼和鼓舞。
在4月2日的首次競聘會上,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維與6位同事參與競聘「藝術總監」一職。已參加2000多場演出、並多次為中外領導人演出的周維,從來不怵登臺。但這次參加競聘,51歲的周維還是坦言「很有壓力,萬一競聘不上,很沒面子」。但他也有信心,「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我參加競聘,也是以實際行動支持改革。」
「去年,集團對演員的考核是末位淘汰,只要不在後10名就行了;而今年開始的新考核是,只有進入前10名才能有崗位。」在舞蹈演員滕宇看來,新一輪競爭似乎更「殘酷」了。但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總會通過考核,釋放潛力的。滕宇的自信來源於對改革的認識轉變了,「改制前,論資排輩,我只是一個二級演員,絕對不能想像這個職稱可以成為最高的3個領銜主演之一。改制後,員工們機會多了、怨言少了、收入高了、心情好了,如今在集團,是金子總能發光,人才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
「上一輪改革的最大成果是員工身份轉變了、觀念轉變了,對自己和集團的發展更有信心。」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顧欣清醒地認識到,改革沒有「回頭路」,東方演藝集團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僅靠現有的財力和人力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進行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經營制度的深層次改革,一方面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另一方面大膽引進人才,不僅要從600多名員工中選人才,還要面向社會選出需要的專業人才。
改革由外圍向核心推進
建立合格的市場主體的運行體制
「雖然我這次競聘總監惜敗,但是如果沒有改革,我連參與這次競爭的機會都沒有,改革解放了我們的思想,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我已經摩拳擦掌、做好準備,迎接新一輪競聘的開始。」參與總監崗位競爭的作曲家苑飛雪如是說。
就算競聘失敗也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態,準備迎接新的機會。這次總監的競聘,只是東方演藝集團深化改革系列措施邁出的第一步。據悉,總監競聘上崗以後,將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向集團董事會提出方案,進行機構組建和全員競聘,現有部門都會進行「大手術」,作相應的裁撤、精簡、增設、合併。
「轉制後成為了市場主體,但還不是合格的市場主體。」顧欣在探索新的改革路徑,「新一輪改革將由外圍向核心推進,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內生動力。具體做法,一是打造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二是嚴格內部管理,推動職能轉變。」
改制後東方演藝集團公司構建了東方歌舞團、中國歌舞團、東方民樂團、東方流行樂團、東方愛樂交響樂團等六大演出實體。下一步將按照顧欣所說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放權、「鬆綁」,形成層次分明、權責明確、科學管理的現代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格局。
顧欣舉例說,為了構建符合企業發展要求的財務管理格局,要徹底打破過去「等、靠、要」財政供養的陳舊思維,通過盤活流動資金、吸收社會資本、爭取重大產業項目投資等多種途徑,解決過去事業單位財務資金使用的僵化瓶頸,形成科學決策、合理安排的資金結構,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率;同時,以集團作為投資主體,將集團業務拓展到藝術教育、新媒體和文化產業等其他板塊。
改革還要啃「硬骨頭」
改制企業需要「輕裝前行」
4月9日中午,記者來到東方演藝集團的排練廳,只見一個舞蹈演員跛著腳,跟隨雄勁、蒼涼的蒙古長調在練蒙古舞的肩部和手部動作。這位叫斯日吉德瑪的舞蹈演員已經40歲了,還希望像舞蹈家楊麗萍一樣站在舞臺上表演。她表示,雖然不年輕了,不能有年輕演員那樣的身體條件,但她相信舞蹈的內涵是文化和生活體驗,她到草原採風、還向外國老師學習,繼續向專攻蒙古舞的舞蹈家努力。斯日吉德瑪說,是集團的崗位競聘給了每個演員更多認識和發揮才能的機會。
然而,像斯日吉德瑪這樣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老演員畢竟是少數,大部分舞蹈演員都處在「上臺嫌老、退休嫌早」狀況,面臨分流轉崗的問題。從有五六十年歷史的事業單位轉企而來,東方演藝集團總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隨著改革發展工作不斷深入,既面臨著遺留問題,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
在顧欣看來,現在的改革發展,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無論是遺留問題,還是發展中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前進中的問題:「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著力解決好,這也恰恰證明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轉制企業面臨和別的企業不一樣的成本和負擔——這不僅是東方演藝集團,也是所有轉制文化企業面臨的難題,如何解決轉制後文化企業面臨的問題,如何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這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新一輪改革,需要完善對轉企改制單位的扶持政策,確保改革『不可逆』。改革成本、改制支持都需要進行精細化的設計,把改革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編後:文化體制改革也依然在「路上」。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改革者以極大勇氣突破種種阻力解放生產力的歷史。改革給文化企業帶來令人振奮的紅利,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只有敢啃「硬骨頭」,直面那些繞不過的「老大難」問題,以更大的智慧、更堅決的勇氣、更堅強的信心、更加不懈的探索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解決一個個難題和矛盾,文化體制改革才能創造更加豐厚的紅利。(記者 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