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

2021-02-13 正心堂

(沒有心,如何愛?)

驚異於有一小撮人攻擊簡體字,反對普通話,提倡使用繁體字,似乎是21世紀的復古派想崛起,那醜態使我感覺就像看到了一群前清遺老遺少一樣。

我覺得這群腦後拖著無形辮子的人甚為可笑,於是略略觀看了一會他們的嘰嘰喳喳,所發現的不過是無聊而已。

有這樣一個段子很煩人,相信大家都見過:「我一個臺灣朋友說,漢字簡化後愛無心,親不見……」

(簡體:親愛)

下面說一說網絡上對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我們反對那些鼓吹繁體字的人,都是在反對什麼?

誤讀一,簡體字是新中國政府創造的?

首先要說明,漢字簡化是一個長時間的歷史過程。

「於探討字原,說明古人造字的本意,但他也很重視沿用已久的假借、通俗字。例如按許慎的說法,減省的「省」字本來作「渻」和「女省」,重疊的「重」字本來作「緟」;可是他在說解中提到「從某省」和「重文」時,仍然從俗寫作「省」和「重」,足見他並不是主張字字都要從古。」

——援引九州出版社《說文解字》注文

總顧問:啟功、季羨林

居延漢簡,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此處記載「鴻嘉二年五月以來吏對會入官夾」,此時漢字尚沒有後世的規整,雖無「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貫珠」的整齊美,倒是頗有隨性之美。

「對」字有所簡化,尚沒到後來直接一個「又」代替左半邊的地步。「會」與今日繁體寫法也不相同。


魏晉書法是今天簡體的主力軍,但草書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這是晚唐字帖,出現了多少非正體字?


再看宋朝趙佶著名的《楷書千字文》,許多簡化漢字都參考了這一篇。


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雲「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這個「俗字」便是當時有所簡化的漢字。

這些大家全然沒有今天某些人的小家子氣。

再有人說簡體字是共產黨創造的,二話不說,先撒一把五毛錢過去再說。

真是貪天功為己有,竟然還不知廉恥的猛吹,中國人幾千年的工作讓共產黨幾年做完了,政府不給你們發工資真是虧待義務宣傳員了。

而政府推動的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則可以追溯到民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鼓吹「正體字」的國粉請把臉伸出來。

民國方案的特點是非系統化,而是針對常用字,這一版方案更是針對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簡化字方案,雖然直接簡化的字只有230餘字,但是56年方案還有30個類推的偏旁部首簡化。

即便在國民黨勝利轉進臺灣後的1952年,在一次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文字改革。

為大眾寫的文字而不能大眾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們須知文字是大眾達意表情取得知識和爭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簡體字的要是生活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蔣介石

何應欽也曾經在1969年,於國民黨十中全會提出過整理簡字案。

但是後來因為大陸先這麼做了,考慮到敵人提倡的我們就應該反對,於是臺灣對簡體字的態度立刻轉變為反對,成天說簡體字就是匪來匪去的東西。

因政治鬥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繁體,依哲學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於『客』位,淪為強勢『主方』的奴隸,結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

——林安梧

其實蔣公就是個傲嬌受:你用簡體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體字,繁體字才是中華正統,娘希匹的。

日本與新中國同期進行漢字簡化,新加坡曾於1969年自行漢字簡化,在1976年後則改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誤讀二,簡體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人類有一種弊端,就是說話做事愛在手裡揣著一個理由,以證明他的愛智慧、愛理性,他的說話做事就正確。

總有一夥「語言學家」攻擊簡體字、普通話,其中我以為最重的指控就是簡體字使中國文化斷層了。

呵呵。簡體字真的使中國文化斷層了嗎?我不這樣認為。

假如中國文化斷層了,那麼現在我們中國人使用的是什麼文化?西洋文化?

而這些鼓吹者裡最煩的,就是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把簡體字稱為「殘體字」。

就這些網絡上所謂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一個個一提清朝就義憤填膺,什麼張口一個「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閉口一個滿韃子,結果到了「正體字」這塊,真不知道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

1875年清朝欽定正體,龍啟瑞奉諭作《字學舉隅》,規定了每個字的字形。

今日的所謂正體字,脫胎於此,所以,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後人們習慣稱之為「韃體字」。

滿清政府從書籍入手,修《四庫全書》就是典型,搜集天下書籍,不合滿清心意的統統焚毀或刪改,嶽飛《滿江紅》被改成「壯志飢餐飛食肉」,本來是欲啖胡人之肉,成了吃鳥肉。

據近代學者推算,全國禁毀圖書13600卷。焚書總數達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 餘種、8萬餘塊。

除了焚毀書籍,乾隆還系統地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

目前明代檔案僅3000餘件,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被銷毀了。

如此一系列文化破壞活動中,漢字作為文化載體未能倖免於難,前朝所不注重的字形也被冠以了濃厚的政治意味,俗字開始為官方所堅決反對。

乾隆御作《辯正通俗文字》就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

雖然大部分俗字都比滿清資格還老,但皇帝都說了俗字不行,體制內用俗字等於是在抽皇帝的臉,科舉考試裡面是沒人敢用了,從考場到牢房到刑場的軌跡也不是沒人走過。

龍啟瑞所作的《字學舉隅》一書,就是欽定正體字,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對字形的追求堪稱登峰造極了,正體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有著濃烈的政治意味,歷代統治者對字形如此糾結的也就滿清了。

實際效果也不錯,造成了知識分子和民眾的脫離,書生造反和文盲造反都無法傷及國本,沒外國勢力,滿清很難倒臺。

而至於定某字為正體有沒有道理就是另一件事情了,錢玄同也忍不住要噴:「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說得好啊!這些在網上鼓吹什麼「正體字」的,有一個算一個,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小篆的來源「七國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命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請注意或頗省改幾個字,那是什麼?那就是漢字簡化過程。

鄧散木在其《篆刻學》中對這段話的一點解釋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這就是漢字的簡化與統一。

我們可以這樣說,漢字簡化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進步!

說起那個特別煩人的段子,我一臺灣朋友說什麼漢字簡化之後「愛無心」之類,這絕對不是呆灣人說得好嗎,要是呆灣人說的要打屁股的好嗎。

看看這幅字:


愛無心呢?說好的愛無心在哪呢?此四字為黃埔校訓,孫中山先生所定,蔣公所書。

國粉站出來,自己打臉。

蔣公分量不夠國父夠不夠啊?


說起來這幅字,這個少泉先生就是林白水,就是給慈禧賀壽寫「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臺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裡版圖彌蹙, 每逢萬壽必無疆!」的人。

有請蘇東坡《前赤壁賦》。


總有那麼些人,轉發個「漢字簡化後愛無心」之類的段子,妄圖顯示自己很有文化,反而映襯了自己的粗鄙與無知。

誤讀三,所謂的「傳統文化」真的就高於一切?

我經常看到有些花瓶式的政協委員,煞有介事的提一套推行繁體字的方案,大致一條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裡面:就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國學精粹。

我清楚地記得,高三那年,有個逗比的政協委員提出了廢除簡體字推行繁體字的提案。

我們班每天中午都有一個讀報的環節,當時我們班一個飄飄然的文藝小清新少女就說了這個新聞,之後點評環節滿心歡喜的大談「傳統文化的復興」並又舉出了「愛無心,親不見」這個噁心的例子。

當時我前面的男生一臉不屑的轉過頭來跟我說:「這傻X,說得好像她不用考文綜似的。」

是啊!政協委員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你高考不是打字啊!理科生也得考語文啊!

要什麼推行繁體字,我代表初高中同學帶頭反對。下次再有腦袋缺根弦的政協委員要提廢除簡體字,罰寫一萬遍「憂鬱的臺灣烏龜」——「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舉一個不恰當的類比,甲骨文、篆文代表了奴隸社會時代的生產力;隸書、楷書代表了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簡體字適應了工業社會的生產力發展;而面對當前資訊時代的洶湧潮流,則需要顏文字出場了~( ̄▽ ̄~)(~ ̄▽ ̄)~ (最後一句是賣萌)。

現在好多人總喜歡把「傳統」兩個字掛在嘴上,這個所謂的「傳統」,什麼是「傳統」,跳大神算不算傳統?一定要秋天同居的蟋蟀做藥引算不算傳統?你說漢服算是傳統,要發揚,那草衣獸皮算不算傳統?

你說繁體字是傳統,就像我開頭說的,怎麼不捧一個龜殼刻甲骨文去。

一切都要進步,社會需要發展,有些東西必將被拋棄。

你可以喜歡那些逝去的美好,但以此來攻擊別人,認為別人「沒文化」,並借「傳統文化」這個名號釀出一股惡臭的優越感,這就是病了。

第四,對繁體字我們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總是把繁體字與「傳統文化」捆綁在一起是很無聊的事情。

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並不是離開了繁體字就傳承不下去。

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會懂得尊老愛幼,父慈子孝嗎?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知道懷仁撫遠、愛人如己嗎?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明白嗎?

那些一口一個「中華正統」的人更無聊,照我說你要麼去山頂洞裡面鑽木取火,要麼別跟我提什麼「中華正統」。

我不反對使用繁體字,事實上繁體字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存在,在很多領域裡繁體字仍然在被使用。

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古籍出版社等文化單位每年都有出版繁體字版的書籍。

我們的大學裡,歷史系考古專業的教學情況我不知道,中文系的教材有很多是用繁體字印刷的。

你們愛看的穿越劇、清宮劇裡面也有古文字出現在鏡頭中。

圖書館中、私人的藏書裡也不乏古籍珍本善本。

我國也沒有立法禁止中國人學習繁體字,對吧?關鍵在於個人是否有興趣去學、是否有使用的需要而已。

所以,我認為對於繁體字應該有的態度是「識繁寫簡,全憑自願」。

漢字簡化,其實,就是人民的選擇。


參考來源:大浪淘沙 作者:趙皓陽  (有增刪)

👇👇👇

(點擊圖片掃描圖片二維碼)

提起達摩祖師的《破相論》,有些人會陌生。但對於真正內行的學佛人來說,這確是必學的最殊勝寶典。有人感嘆:「縱閱千經萬卷,不如悟此一文。」

《破相論》包含了經營人生和學佛修行的核心智慧,無論你是否對佛學感興趣,這都將是一次讓你打破固有己見,開顯真實生命智慧的殊勝旅程…

「不為定義知識,只為啟發智慧。」是澄見群的學佛倡導。讓祖師的通佛之智,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落實到每個人的生命實處,讓大家不再執相而求、夢裡造夢、能真的離苦得樂,是佛法的本懷和我們的心願。


歡迎入澄見群一起研習經典文化

不能保證你能有任何高尚美好的收穫

但可以保證

你一定會有不虛的另類所得

澄見群 · 掃碼入群

相關焦點

  • 臺灣人不懂:為啥內地沒學過繁體卻能看懂字,而他們卻不懂簡體字
    不過臺灣朋友對於這件事情感覺很是奇怪,因為大陸的人從小接觸的都不是繁體字,按理來說,他們在看到繁體字的時候應該感到很陌生才對,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字都是認識的呢?
  • 在臺灣,簡體字要PK掉繁體字?
    相互鄙視通常,臺灣當局的官方稿件一律以繁體漢字書寫,(臺灣自稱為正體字,就像稱呼美女為「正妹」一樣)。為什麼呢?本堂認為,從蔡英文政府的角度講,使用簡體字無外乎「明親暗疏」。 繁簡之爭實際上,漢字簡化從秦始皇那會兒就開始了,經過漢唐行草、宋元俗字,到近代上千年整個趨勢都在不斷簡化。「繁體中文」,已經是簡化過很多輪的產物了。實踐中,簡體漢字的推行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文盲率很高,繁體中文過於複雜、學習成本高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又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中文其實並不全是簡化字,很多字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但是文字閱讀和書寫確實是兩個概念,讓我們寫繁體中文,我覺得除了個別一些喜歡書法創作的,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怎麼寫。
  • 我國改用簡體字後,多數人沒學過繁體,為何一看就懂?原因有3點
    可是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不知道大家發現沒——孩子在寫繁體書法字的時候,就算開始看不懂,但絕對不用多久,就無師自通,「簡繁字」任意切換識別。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6年中國國務院審定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改會發表了《簡化字總表》……直到2013年6月5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簡化字才算正式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 香港TVB播放新聞用簡體字字幕被指「央視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TVB數碼頻道22日將高清翡翠臺改為J5臺,並在晚上8點半黃金時段播放普通話新聞時,被細心的民眾發現使用的是簡體字字幕。有媒體注意到,報導內容的圖說、字幕全部使用簡體字,家用電視不論選擇繁中、英文或關閉字幕,均不能轉換字幕。   這樣的舉動引發一些爭議,有網民稱,既然TVB是香港電視臺,就應該使用粵語和繁體字字 幕。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 竟然禁簡體字,一隻字罰款27萬港幣…
    條文中提及,網絡平臺影視作品為使用者提供的中文字幕,必須為繁體中文,如字幕當中出現簡體中文字,則會被罰款高達100萬臺幣(約27萬港幣)。對此,港du專欄作家高慧然則拍手稱快,指朋友的孩子在香港就讀中學,學校的中文堂用普通話授課,小朋友會讀寫普通話拼音,能說流利的普通話,也會寫簡體字。
  •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很多智能軟體的出現,大家減少了書寫,往往會覺得在手機或電腦上明明都認識的字,但當自己要寫出來的時候,卻感覺不知道怎麼寫,即使寫出來了,可能看著也不太像,也會懷疑自己寫錯了
  • 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約定俗成地接受了新加坡就用簡體字這個事實,朋友的提醒,讓我開始好奇,新加坡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簡體字的,以及為什麼用簡體字。記憶中,新加坡教育部曾經在1969年推出兩百多個簡體字,今天重溫謝世涯老師所寫的《簡體字應用文論集》(1977年出版)一書,才知道那時新加坡人「發明」的簡體字只有78個。沒錯,新加坡自造了78個常用的簡體字。李光耀政府意識到繁體字難寫難記,1969年,新加坡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1974年公布《簡化字總表》。
  • 【科普】常出錯的簡體轉繁體,這個知識必須get√
    1956年國務院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從此簡化漢字進入真實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然而由於簡化漢字與繁體字並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因此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地區常常在使用繁體字時搞錯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我經常會發表一些關於漢字方面的文章,也會收到一些朋友們的私信:到底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真是一句話無法給大家準確回答,今天這篇文章就這個話題咱們聊一聊。漢字到底多少個?每套字典統計的都不相同漢字改革的原因?漢字的最終目的說到底是為人類所服務的。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錢玄同曾說過「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1935年曾經由民國政府出臺過一版由423個簡體字組成的字表,但是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被停用。
  • vivo手機字體變成繁體字,啥都不認識了,怎麼變回簡體字呢?
    不管是上學黨還是上班族,人們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愛豆,很多小夥伴都會喜歡臺灣或香港的明星,而在喜歡愛豆的同時,他們用繁體字發文,而我們日常用的是簡體字,看繁體字時少的還能看得懂,多了可能就看不懂了,加上自己也沒學習了解過,只覺得看繁體字就覺得有些難辨識。
  • 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 繁體字簡體字均可傳承文明,無需厚此薄彼!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在微博發聲:「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他所說的中文正體字即指繁體字,此言經媒體報導後,引發輿論熱議。部分地區民眾以及部分海外同胞,至今仍在使用繁體字;研究文字學的學者以及部分書法愛好者,對繁體字也有較深的文化情結。
  • 羅志祥髮長文艾特周揚青,但文案中並無繁體字,難道是替身寫的?
    羅志祥曬出的這封長文情書足足有6700餘字,從5月1日到5月20日,每天一個故事。前19天,寫的都他和周揚青相遇、相識到見家長的點點滴滴浪漫見證,第20天寫的(也就是今天)倒是像道歉信!(由於文章太長就不一一截圖了)羅志祥選擇在今天發文,難道是還放不下過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