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哈利·波特》,敗也《哈利·波特》

2020-09-29 四味毒叔

10億票房,《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為復工剛滿一個月的電影院,帶回了久違的人氣,巨大的票房再次讓世界想起了什麼是當今獨一無二的頂級IP。


7部長篇小說,8部電影長片,以及不計其數的衍生作品和周邊,從1997年起,慢慢建成了數代人童年時的絢爛夢境。


而三位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和魯伯特·格林特,也成了小說中主角團隊的唯一代言人,甚至演員的形象還影響到了原著的寫作方向。



隨著第8部電影《死亡聖器·下》的落幕,三人處境卻變得尷尬起來。


所有人包括他們自己都知道。固有形象已經嚴重的限制了他們的戲路,他們必須擺脫原來的形象,才能在演藝事業上更進一步。


可這一步,咫尺天涯,又怎會如此容易。


馮遠徵在19年前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出演了男主安嘉和,成了無數人「同年陰影」的同時,也導致有人真以為他是個家暴男。



王寶強在《HELLO樹先生》之前,又有多少人認為他真就是那個憨憨的許三多,是一點演技也沒有的本色出演呢。


對於從十二三歲起就牢牢綁定在《哈利波特》上的三位主演來說,擺脫原有的形象,更是艱難卻必須走完的漫漫徵途。


20年前,丹尼爾在《魔法石》中的亮相,讓他立刻成為了哈利波特在三次元的化身。


表演純真質樸,完美的貼合了人物形象。



電影裡,哈裡逐年成長,升上高年級,捲入越來越危險的事情。


電影外,丹尼爾也在長大,不可避免地長出鬍鬚和粗壯的喉結,臉型也變得越來越方。尤其是不經意間散發出的成熟氣質,跟兩個同伴相比,哈利與整部電影夢幻奇妙的氛圍越加格格不入。


丹尼爾本人也早已覺察到了「哈利波特」這柄雙刃劍帶來的危機,開始有意識的選擇與哈利·波特完全不同性質的角色演出。


2007年拍完《鳳凰社》後,17歲的丹尼爾就做出了一個近乎瘋狂的舉動--在倫敦西區歌劇院出演彼得·謝弗的話劇《戀馬狂》。


這部曾在百老匯上演了1200次的話劇裡,丹尼爾扮演了一名馬童,因為心理問題對自己照顧的馬匹產生了狂熱的欲望。


劇中,丹尼爾大膽全裸,一絲不掛地在馬背上表演著性高潮。


他說:「如果不是真的想當演員,是不會去演這麼一部戲的。」



拍完《死亡聖器》後,丹尼爾徹底卸下了「乖男孩」的包袱,在《殺死汝愛》裡扮演同性戀詩人金斯堡。


片中丹尼爾肆無忌憚的演繹激烈同性舌吻,在各種公共場合變換著體位與情人媾和,迷幻而濃烈,叛逆而瘋狂,讓無數粉絲淚流滿面--嚇的。



之後丹尼爾似乎沉浸在這種出位的演出中,從此再也沒接過什麼「正常」的角色。


比如在《復仇之角》中全裸床戲,毀容式的扮演惡魔。



在《科學怪人:創生之父》裡扮演一個駝子。



以及在《瑞士軍刀男》裡發揮到極致,扮演一個能靠放屁航海、靠僵硬的胳膊砍柴、但卻一點都不能動彈的蒼白屍體。



這種「自我毀滅」式的轉型,曾經也發生在布拉德·皮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身上。兩人為了擺脫「男花瓶」的形象,竭盡所能的扮醜、增肥、不修邊幅甚至不洗澡,就為了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是有演技的。



丹尼爾在不停地嘗試風格迥異的角色,每一次是對他演技的重大考驗,每一部作品,也都是一部他個人的裡程碑,在不斷的探索中,早已破開「哈利波特」的繭房,幻化成為了有著獨特風格的全新自己。


去年一部B級片《腰間持槍》,雖然是無腦娛樂片,但丹尼爾的演技已經不再是給觀眾「乖到尷尬」的感覺了,掩蓋在血漿和暴力之下的細膩演技,讓這個loser的角色反而立住了。



丹尼爾幾乎佔據了人們對一個傳奇人物的所有詞彙:天選之人、年少成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臥薪嘗膽、逆流而上、終見曙光。


或許他沒有哈利·波特那麼幸運,但他的努力終究會被人們看見。


相比於被形象拖累的丹尼爾,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森,看似是三人組中發展的最好、最有可能在演藝事業上取得重大進展的一位,實際上,她才有著最重大潛在危機的人。



天生的美貌,幼年時過人的演技,人們把原著中「學霸」的人設,也刻在了現實中艾瑪的身上。


在結束了哈利波特的工作後,艾瑪回到大學繼續學習,維持了「學霸」的人設。


在此期間,她的人氣和資源都要比另外兩人都要好上許多,接連出演了《壁花少年》和《珠光寶氣》兩部電影,可即便在極為優秀的原著和劇本加持下,艾瑪依然成了影片中最拖後腿的一環。


但當時她風光無限,風靡全球的地鐵捐書活動、學校的優異成績、以及2014年在聯合國發表演講《性別平等也是你的議題》,「知性女星」的稱號使得她的人氣達到了頂峰,幾乎沒有人還記得,她是一個演員。



盛名之下,往往難副。


畢業之後,艾瑪開始著急了。


人設終究不是一個演員的出路,還是需要作品說話。


但艾瑪挑劇本的能力似乎遠遠不如她的學習能力。


《諾亞方舟》《回溯迷蹤》《圓圈》都成了觀眾嘲笑她的把柄。


2016年,艾瑪·沃森參演了迪士尼的真人電影《美女與野獸》,全世界的粉絲都高呼:我家閨女要火。


然而在89屆奧斯卡上,當另一個艾瑪--艾瑪·斯通憑藉《愛樂之城》拿下最佳女主角的時候,媒體這才告訴全世界:這是艾瑪·沃森為了《美女與野獸》而拒絕掉的角色。

這著實能看出,脫離了「赫敏」和「學霸」光環的艾瑪,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小姑娘。


在早已經沒落的歌舞類型片《愛樂之城》與風頭正勁的迪士尼改編電影《美女與野獸》之間,選擇迪士尼,毫無疑問是一個保險的選擇。


原作的影響力和迪士尼自家充沛的資本,強大的宣發,都註定了這部電影不可能滑鐵盧,這無疑會給她帶來足夠的曝光度和金錢收入。


至於《愛樂之城》,劇本看上去既不文藝也不商業,不一定有鮮花也不一定有掌聲,對於沒辦法依靠演技踏入實力派殿堂的艾瑪來說,並不像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可誰想,艾瑪·沃森的拒絕,讓艾瑪·斯通不但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還在金球獎、威尼斯電影節和英國電影學院獎上滿載而歸。



要知道英國可是艾瑪·沃森的老家,她從未擁有過的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卻給了她的替代者,艾瑪·斯通。


而赫敏小姐,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居然是因為2017年的電影《圓圈》獲得的金酸梅最差女主角獎提名。


我們常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給你看。


曾經的天之驕子,同時擁有顏值和智慧的艾瑪·沃森,如今雖然還不是悲劇,但這一路來的遭遇,也著實讓人心疼了。



而從第一部《魔法石》就被看好是「演技潛力股」的魯伯特·格林特,卻好像慢慢淡出了大眾的視線,少見於新聞,大賣的院線電影似乎也沒有看到,在《哈利波特》裡當了一輩子配角的羅恩,在現實裡似乎也變成了韋斯萊家那樣的普通人。


果真如此嗎?


早在2009年,年僅二十一歲的魯伯特·格林特就擁有了900萬英鎊的身價,進入了泰晤士報三十歲以下富翁排行榜的百強。其後又在房地產事業上收益了數百萬英鎊,在地產生意上頗有建樹的魯伯特,無論如何也不再應該被當作普通人了。



豐厚的身家帶給他的,是能夠專心投入到鑽研表演藝術的巨大安全感,能夠不那麼在意片酬地去嘗試許多不賣座的文藝片和類型片。



而在這些電影中得到進一步成長的演技,又為他帶來了出演《偷拐搶騙》《靈異女僕》等大熱英劇的機會。


現如今,無論是外貌上的改變,還是表演風格和選擇的劇本氣質,魯伯特·格林特都早已經脫離了「羅恩」的影子,也脫離了世俗的紛擾,專心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看似沒得到大眾的關注,但在業內卻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除了三位主角,在《哈利波特》中短暫出場,扮演了赫敏前男友的羅伯特·帕丁森也越發不可忽視。


他花了十二年時間,參演了多部小成本電影和不計其數的客串後,才完全洗去了自己「暮光男」的標籤,終於在成為了諾蘭《信條》的主角,之後更是被DC選中,成為了新一代蝙蝠俠的主演,最近卻不幸感染了新冠,只能期望他早日康復了。



還有飾演馬爾福少爺的湯姆·費爾頓,也早已在眾多類型片和商業片中逐漸站穩了腳跟。



反倒是在《火焰杯》中飾演「芙蓉」的克蕾曼絲,同樣參與了《信條》,卻只客串了幾分鐘教男主使用手槍的路人研究員。



二十年過去,哈利波特三人組早已完成了他們作為主角的冒險。


電影之外,三位主演似乎也是生活的主角一般,擁有著配角們無法比擬的關注、財富和機遇。


雖然有的人道路蜿蜒曲折,前景卻依然光明。



而在眾多的配角裡,只有羅伯特·帕丁森才在脫穎而出,躍升至諾蘭主角的位置,其他人依舊陷在配角的泥潭裡苦苦掙扎。


《哈利波特》雖然是一個美好夢幻的童話故事,但在現實中,但每個人的命運,卻都比故事更加曲折,比童話更加殘酷。


相關焦點

  • 《哈利·波特》重映:我們麻瓜與哈利·波特的20年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學好英語」的好處,是《哈利·波特》給我帶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影響。《哈利·波特》的劇情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成人化,我們這一代人,也跟著哈利一起,慢慢告別了學生時代。2011年8月,《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上映時,我剛大學畢業,看電影時,我還帶著「死亡聖器」之一——老魔杖。
  • 丹尼爾·德雷克裡夫《哈利·波特》,應被改編成電視劇的5個理由
    K.羅琳的《哈利·波特》,被拍成了8部充滿了傳奇的魔法電影。當然,由於電影的成功,這只會讓哈利·波特的粉絲們相信,這個魔法故事,應該被拍成電視劇。是時候,舉起你的魔杖,準備好正確的咒語,因為我們要談談,為何《哈利·波特》電影,需要被改編成電視劇了。
  • 哈利·波特:愛,讓時間永恆
    他的出現使她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雖然當時她的手邊沒有紙和筆,但她已經開始了天馬行空地想像,一個前所未有的魔法世界,漸漸在她的腦海中成型。於是,哈利·波特誕生了——一個11歲的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髮,明亮的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就這樣,那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與他的魔法世界自此誕生。
  • 「哈利·波特」IP衍生的魔法
    該舞臺劇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八個故事,是該系列的正統續集。《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講述的是《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19年後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已經長大成人的哈利在魔法部的工作以及與自己三個孩子的故事。據悉,《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首批17.5萬張門票在開票的24小時內就全部售罄,而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原價30英鎊的門票也被倒賣到2000英鎊以上。
  • 哈利·波特,久違了
    一個是哈利·波特切實體會到魔法世界,走進對角巷,這個時候還只是一種淺嘗輒止,有一點古怪的氛圍。對我們來說,哈利·波特的世界不僅僅是一場夢,它更像是一段真實的經歷。尤其是和哈利·波特同步成長的一代人,我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正是和他相似的年紀。在面對我們自己乏味的學生生活時,也渴望有這樣的非凡冒險,渴望有幫助我們的老師,一同闖關的夥伴。哈利·波特也像是一個我們想像中的夥伴,當然我們的生活裡沒有伏地魔,最多只有考試成績。
  • 我的哥們:哈利·波特
    2002年,我在發小阿元的引導下,掉入哈利·波特的坑裡。從此無法自拔。十八年了,我還會時不時把《哈利·波特系列》翻出來。無論是原著還是影片,我都會一看再看。我有個癖好:只要我喜歡的作品,我就會看上幾十遍、幾百遍,看到每句臺詞都爛熟於心。哈利·波特與他的魔法世界,對我產生了不少影響,也給我的生活,施加了不少魔法。我開始接觸哈利·波特時,該系列尚未完結。經常看完一部後要等到望眼欲穿,才能等來下一部。一旦拿到新書後,就如饑似渴地讀完。
  • 「哈利·波特」終於出第八個故事!《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
    但對全球哈利·波特迷來說,這個周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第八個故事《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正式上市。「哈八」終於來了!《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原版封面這真的是第八部小說?   這部「哈利·波特」距離J.K.羅琳的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出版,已經過去了整整九年。
  • 哈利·波特、小天狼星重聚,網傳華納或拍《哈利·波特》新電影?
    時隔12年,哈利·波特與「教父」小天狼星再次同框,讓全球的《哈利·波特》影迷都感受到了一波回憶殺。外網也有消息稱華納或將拍攝新電影《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被詛咒的孩子》原本是舞臺劇,以哈利家的熊孩子與馬爾福家的熊孩子為主角的一部作品。雖然有拍成電影的消息,但不管從演員方面還是幕後主創方面看,成行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 關於《哈利·波特》的11個事實
    俄羅斯一位人士,對關於《哈利·波特》的11個事實,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無論你只是看過電影《哈利波特》的觀眾,或者你是小說《哈利波特》的愛好者,毫無疑問,《哈利波特》是一種文化現象。事實一、瓊·羅琳和哈利·波特,同一天過生日作家瓊·羅琳,和《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哈利·波特,出生日期都在7月31日。
  • 《哈利·波特與密室》- 《哈利·波特》系列第二部招生
    《哈利·波特與密室》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本小說。這本書講述了哈利·波特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院第二年所發生的事情。除了糾正發音和語法講解外,在《哈利·波特》的課堂中,外教還會挑戰學生們突破常規思維進行知識拓展。將書中內容和現實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書中內容。該系列趣味性極高、內容豐富、故事情節精彩魔幻,學員們在娛樂中學習、讓極高的興趣引領英文原版閱讀。
  • [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咒語大全
    哈利·波特是個謙虛的孩子,影片[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他說自己的經歷聽起來風光,大多數其實都是運氣使然。 但每個天才的成功都離不開99%的汗水。 今天,咱們就來溫習一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出現過的那些咒語。ps:剛剛上映的魔法世界系列影片[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中,有句咒語在危難時刻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仔細看看下面這支列表,有沒有發現是哪一句?
  • 哈利·波特=千禧年漫威宇宙?
    復盤《哈利·波特》:一個全新的電影形態,一個千禧年的「漫威宇宙」《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作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作品的首部,在2001年的驚人首映之後,便掀起世界範圍的熱潮。「時間」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劇情要素之一。在系列第三作《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主角們使用魔法道具穿越時空、力挽大廈於將傾。
  • 哈利·波特40歲生日快樂!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哈利·波特》!
    2001年,電影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那一年,11歲的哈利在漫天飛舞的貓頭鷹中縱身一躍,拿下了那張改變他一生的通知書。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這個額頭上有閃電疤痕的男孩在未來的十幾年會扭轉整個魔法世界的命運;更沒有人知道,在和魔法世界平行的現實世界裡,三個孩子的魔法傳奇持續了二十幾年,成了一代人願意去相信的第二個時空。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懷念那些永遠離開我們的「哈利·波特」演員們
    2020年夏天,我們等來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內地的重映。理察·哈裡斯,在《哈利·波特·波特與魔法石》和《哈利·波特與密室》中飾演鄧布利多教授的老爺爺,於2002年10月25日去世,享年72歲。埃裡克·賽克斯,《哈利·波特
  • 一部經典的誕生:《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另一位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則對哈利·波特的故事充滿熱情,他主動請纓,並免費寫了個劇本,希望能成為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導演。他曾執導現象級的《小鬼當家》系列,對於兒童向的片子十分擅長,這無疑是他最終打動華納的主要因素。編劇方面,曾自編自導《一曲相思情未了》的史蒂夫·克洛夫斯在1999年與羅琳進行了會面。
  • 哈利·波特先生,好久不見
    再加上,今年,2020年,哈利·波特和羅恩·韋斯萊都度過了自己的40歲生日——他們倆都是80後。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圖書,也在今年步入出版的第20個年頭。在這方面,《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21世紀之初,已經做了個完美的榜樣。
  •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回顧
    第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是根據J·K·羅琳所著的同名奇幻系列小說《哈利·波特》的第一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改編而成的電影,於2001
  • 【合集】哈利·波特系列八部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2001)導演:
  • 「哈利·波特」魔力煥發倫敦劇院青春
    「哈利·波特」魔力為倫敦劇院帶來更多年輕戲迷  新華社倫敦 | 記者梁希之「哈利·波特」的神奇魔力9日晚再度徵服英倫,不過這次不是在書店或電影院,而是在英國戲劇及音樂劇最高獎勞倫斯·奧利弗獎的舞臺上——舞臺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成功獲得創紀錄的9項大獎,成為英國戲劇史上近年來罕有的奇蹟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哈迷可以過年了
    如果說我真的欠誰電影票,那應該欠了哈利·波特的,我第一次去電影院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已經是第四部。赫敏被翻譯成妙麗,德拉克·馬爾福是拽哥馬糞。當時也確實沒想到,拽哥馬糞這個奇怪的譯名到今天還伴隨著馬爾福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