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民國大師 「哈佛三傑」之吳宓

2021-01-18 騰訊網

吳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字雨僧、玉衡,筆名餘生,陝西省涇陽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

吳宓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8月20日生,陝西涇陽人。晚清陝西女首富周瑩堂侄,本名吳玉衡,乳名禿子。「玉衡」取自《書經》「陳璇璣之玉衡」之義,是北鬥七星之一。1901年,祖母決定為孫子改名,以破除不祥,增強體質。於是,請玉衡的姑丈,詩人陳伯瀾另取新名。這是吳家的大事,好酒好肉使主客如在節日之中,醉眼矇矓的姑丈在一張破紙片上寫出「陀曼」二字,吳玉衡也就變成了吳陀曼。吳宓之名是吳宓在1910年報考清華學校時自己所取。當時他隨手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在某冊某頁,閉目確指,得一「宓」字,意為安靜。吳宓的字「雨僧」多認為出自南宋詞人蔣捷的詞《虞美人·聽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一句。

1907就讀於三原宏道書院,受關學薰陶,與于右任、張季鸞同為「關學」餘脈。1911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班。1912年春,清華學校因清廷倒臺,民國改制而暫時休學,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的北方「鄉下人」吳陀曼,被一些小洋奴的子弟同學所譏笑,他們趁吳陀曼課間外出,便在黑板上寫下頗具諷刺意味的「糊塗men」。待吳陀曼進門,教室裡揚起一陣笑聲。他莫名其妙地環視四周,方發現在同學們的笑聲裡,是把「吳陀曼」與黑板上「糊塗men」連在一起。於是,他決定以後在發表言論的場合,用「吳宓」,而不用「吳陀曼」。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先攻讀新聞學,1918年改讀西洋文學。先在維吉尼亞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次年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運動領袖白璧德教授,研習比較文學、英國文學和哲學。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留美十年間,吳宓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的研究下過相當的功夫,有過不少論著。

1921年吳宓回國,即受聘在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 [2] )文學院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並且常以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學整理及中國儒家學說這四大傳統作比較印證,開設「中西詩之比較」等課,開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之先河。吳宓在南京大學與梅光迪、柳詒徵一起主編於1922年創辦之《學衡》雜誌,11年間共出版79期,於新舊文化取徑獨異,持論固有深獲西歐北美之說,未嘗盡去先儒舊義,故分庭抗議,別成一派。這一時期他撰寫了「中國的新與舊」、「論新文化運動」等論文,採古典主義,抨擊新體自由詩,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嘗以中國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吳宓詩文集》、《空軒詩話》等專著。1924年赴瀋陽,任東北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次年清華大學成立,吳宓任清華大學研究院主任,聘請當時學術界最負盛名的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四位學者為研究院導師,一時號稱得人。研究院被稱為「國學研究院」,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國學人才。

吳宓離開東大後到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授,1929年9月錢鍾書考入其父錢基博曾執教的清華大學外文系,成為吳宓的得意門生,師生間常有詩詞贈答與唱和,然而1937年因錢鍾書一篇書評,師生關係曾緊張了多年。1928年,吳宓兼任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主編,他編古典文學,邀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編新文學。1930年,吳宓赴歐洲旅遊,先後遊歷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等許多國家,訪問了雪萊、司各特、盧梭等人的遺蹟。次年結束歐洲歸國,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按照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的方案創辦清華大學外文系。明確提出培養目標為造就「博雅之士」。在他的努力下,清華大學外文系很快成為國內第一流系科。

吳宓於1941年被教育部聘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吳宓代理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學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吳宓推辭了浙江大學、河南大學要他出任文學院院長之聘約,到武昌武漢大學任外文系主任,1947年1月起主編《武漢日報·文學副刊》一年,其間清華大學梅貽琦和陳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廣州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以文學院院長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陳寅恪亦在嶺南,教育部長杭立武邀他去臺灣大學任文學院長,女兒要他去清華大學,而他即於4月底飛到重慶到相輝學院任外語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學院文學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兩院相繼撤消,吳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學院,9月又隨校併入西南師範學院歷史(後到中文系)任教。結果是虎落平陽,晚景甚為不佳。

至「文革」到來,吳宓成為西南師院批鬥的大罪人,以種種罪名蹲入「牛棚」,到梁平勞改,受盡苦難。76歲的老人幹不動重活,還被架上高臺示眾,頭暈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來跌斷左腿。之後又遭斷水斷飯之折磨。腿傷稍好,即令打掃廁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內障嚴重,就只好讓他回重慶養病。1977年吳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讓其胞妹吳須曼領回陝西老家,他終於得到了一些妹妹的照顧並且感受到了一些溫馨,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終年84歲。1979年8月平反昭雪。1981年1月17日,吳宓的骨灰,由吳須曼送至安吳堡,葬在白雪籠罩的嵯峨山下。

愛情悲劇

吳宓留給後人的是一個嚴謹的學術大師印象,但他的婚戀卻如同一枚堅澀的青果,令後人不敢恭維。

有人說,他是一個地道的「好色之徒」,話雖偏激,卻折射出了他在婚戀上不安分的一面。為此,陳寅恪看得頗為透徹,說他本性浪漫,不過為舊禮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發,積久而瀕於破裂,因此「猶壺水受熱而沸騰,揭蓋以出汽,比之任壺炸裂,殊為勝過」。

中國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進花轎裡」,意指為人做媒的第三者與當事人中的一個相愛,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該屬於自己的花轎。吳宓的婚戀悲劇便是這句名言的最好註腳。

1918年11月,留學哈佛的吳宓,突然接到清華留美同學陳烈勳的來信,欲將自己的妹妹陳心一介紹給吳宓為妻。信中說陳心一畢業於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完全科,現年24歲,為浙江定海縣一位小學教員,心氣很高,擇婿特別苛嚴。陳烈勳在信中明確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聽他談及吳宓,後又閱讀過《益智雜誌》、《清華周刊》中吳宓的詩文,尤其是看到《清華周刊》上吳宓的照片,萌發愛慕之情,願嫁吳宓,侍奉終身。吳宓接信後,怦然心動,立即回信認可,旋即收拾好行裝,迫不及待地趕回了國內。悲劇的帷幕徐徐拉開。1921年8月,留美歸來的吳宓沒休息兩天,便匆匆趕往杭州,相晤陳心一。然而,這次的相晤極富戲劇性,似乎從一開始便隱示著某種悲劇的意象。到了陳家,吳宓西裝革履,意氣風發,一副海外學子的風採。陳心一被牽引出來,按吳宓日記的敘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對。不曾預想,一會兒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場。

這便是吳宓人生悲劇中最為關鍵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彥文。事也湊巧,毛彥文本與陳心一是好友,這天,她神採飛揚地來訪,準備別過閨中密友,去北京上學,不想與吳宓不期而遇。除卻毛陳二女本是同學這層關係外,毛彥文的未婚夫朱君毅還是吳宓清華讀書時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長毛彥文4歲,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馬,感情甚篤。但在毛彥文9歲時,由其父做主,把她許配給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彥文浙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時,方家怕生變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親的大轎抬至毛家大門之際,不甘命運擺布的毛彥文從後門勇敢地逃離。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為盟,私訂終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後,由雙方家長做主,毛彥文與朱君毅正式訂婚。吳宓作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華讀書時,便知道了毛彥文。那時,朱君毅每次讀完表妹的情書後,都會讓吳宓過目。吳宓對毛彥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湧動出異樣的情愫,礙於同學之誼,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隱藏在了心底。

吳宓在美留學時,收到陳烈勳欲將其妹說合給他的信時,曾委託朱君毅,讓毛彥文打探陳心一的情況,彼此溝通二人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毛彥文實際上是吳宓與陳心一的媒人。這次,突然在陳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彥文,吳宓本就懷有好感,但見對方活潑雅趣,大方得體,一副新派淑女風範,吳宓頓時在心中暗生出一絲落寞,怎奈毛彥文名花有主,且是摯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彥文告別他們回了上海。吳宓與陳心一一見如故,在陳父的安排下,雙雙泛舟西湖,吳宓心中殊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遊西湖,其樂融融。吳宓在日記中這樣記述道:是日之遊,較昨日之遊尤樂。家國身世友朋之事,隨意所傾,無所不談……此日之清福,為十餘年來所未數得者矣。

13天以後,吳宓和陳心一正式完婚。

隨後,吳宓與同學朱君毅雙雙被南京大學聘為教授。事實證明,如此倉促的婚姻對吳宓和陳心一來講,都是一個悲劇。本來,吳宓當初慎重地委託毛彥文在國內打探陳心一的情況,毛彥文並不因自己與陳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誇大。她認為,陳心一人品不錯,交友可以,貿然訂婚則無必要。吳宓與陳心一見面後,早忘了毛彥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陳寅恪勸他道:「一個男人,學問不如人,很是可恥;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難為情?」吳宓遂與陳心一匆匆完婚。

大事年表

吳宓(1894年8月~1978年1月)字雨僧,男,漢族,陝西涇陽人,出自吳家西院。

1916年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科畢業;

1917年就讀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1918年轉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學士(1920年)、碩士(1921年)學位;

1930年~1931年遊學西歐,在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從事研究。

1921年~1949年先後任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教授;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國學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武漢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輝學院、勉仁學院、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教授。其間曾兼任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雲南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大學、重慶大學教授。

1950年起任西南師範學院外語系(1950年~1954年))、歷史系(1955年~1957年)、漢語言文學系(現西南大學文學院)(1958年~1977年)教授、院務委員、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慶市文聯常務委員,市文聯古典文學研究會副主任、四川省政協委員。

講授過英語、英詩、翻譯、英散文、西洋小說、外國文學、歐美文學、古典文學、西洋文學批判、西洋文學名著、英國文學史、世界文學史、中西詩韻律比較、中國舊詩及舊小說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課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編寫有《世界通史》《外國文學》《外國文學名著選讀》《中國文學史大綱》《漢字字形、字音沿革(發展變化)簡表》《簡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講義和教材。在主持清華國學研究院期間,聘請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等任教,為國內培養了一批一流學者,如錢鍾書、季羨林、徐中舒、高亨等。

1940年代,曾在昆明、貴陽、遵義、成都、武昌、漢口作《紅樓夢》演講。

1920年在哈佛大學發表《紅樓夢新談》(《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第三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後用中、英文發表有論文《石頭記評贊》《紅樓夢之文學評價》《紅樓夢與世界文學》《紅樓夢之人物典型》。任學衡雜誌總編輯,出版79期。任大公報文學副刊編輯,出版316期。任武漢日報文學副刊編輯(1947年,撰、校、編),出版52期。用文言及舊詩韻律譯西洋文學理論及名著多篇,刊於學衡雜誌和大公報文學副刊上。曾應正中書局之邀校譯《袖珍牛津英漢雙解字典》,任總校。出版有《吳宓詩集》(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1956年將珍藏的世界歷史、文學書籍738冊譯出書名、附上作者簡歷、內容提要,捐贈給西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現西南大學圖書館)。

---

推薦好書好詩好故事

天天送好書,

分享即快樂!

相關焦點

  • 民國聞人在四川22丨國學大師吳宓 ①:錦城千千結 最難過情關
    雷文景 文/圖吳宓先生一生,有兩件事情刻在中國文化史上讓後人唏噓嗟嘆,一是他為中國傳統文化殉道式的學術結局;二是他在婚姻戀愛中傳奇而又令人悲哀的身世。吳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陝西涇陽人。古典文學家、外國文學家。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
  • 吳宓:請叫我一聲吳宓教授
    吳宓微微一笑,說:「殺胡適!」言罷。兩人不約而同地撫掌大笑起來。而這一段對話也在學界一時傳為笑談。在紅學的研究領域,吳宓同樣佔有一席之地。他對《紅樓夢》的見解之獨到,講演之生動,曾一時傳為佳話。講臺之上,他可以一個人將林、王、薛、賈表現得如同書中之人步入臺上來一般。時人曾贊其曰:「若能將吳宓的演講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便是一等一的好文。」足見其文辭精妙之處。文學家汪曾祺先生亦曾回憶,當時吳宓在西南聯大開設「紅樓夢研究」一課,常常引來外系的旁聽。
  • 吳宓:陝西現代文化第一人丨韓魯華
    他創辦了清華國學院,是錢鍾書之師,與胡適、陳寅恪等大師齊名》(點擊藍色字體,即可閱讀) 不過,今天我們介紹的西院的後人:吳宓。在中國20世紀文化的建構與發展中,有些人始終或絕大多數時間處於「弄潮兒」的位置,比如郭沫若等;但有些人卻始終是個灰姑娘,比如吳宓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吳宓:一個博學的大師,一個深情的渣男
    其實,在和毛彥文糾纏期間,吳宓對小報上炒得沸沸揚揚的魯迅、許廣平之戀陡生豔羨。 他曾經說,許廣平夫人真是一個好女子啊,能窺探到魯迅的喜怒哀樂,而且甘願被魯迅指揮。 他還說,我實際上勝過魯迅很多,但怎麼一生都遇不上一個許廣平呢? 也不知道他哪來的這種自大。
  •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來得太早又去得匆匆,為何說他們是一股清流?
    胡適、鬱達夫、老舍、沈從文、梁漱溟、茅盾、張恨水、聞一多、鄭振鐸、馬寅初、陳寅恪、吳宓、趙樹理、丁玲、蕭軍等,做著他們認為文人應當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國的路上披肝瀝膽,以各自的姿態,演繹著知識分子的氣節、風骨與擔當。歲月動蕩更見名人風骨。
  • 吳宓「紅學」研究資料補述(一)
    吳宓在該刊登載了詩文十餘種,其中四種為《紅樓夢》研究論文,分別為:1946年12月9日第一期的《〈紅樓夢〉之文學價值》(曾載於《流星》1945年1月1日創刊號);1946年12月16日第二期的《〈紅樓夢〉人物評論之一:論紫鵑》(曾載於《成都周刊》1945年3月11日第一期);1946年12月30日第四期的《〈紅樓夢〉之教訓》(曾載於《成都周刊》1945年3月25日第三期);1947年1月6日第五期的
  • 吳宓為了毛彥文和妻子離婚,為何毛彥文答應他求婚時,他卻退縮了
    吳宓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他不僅一手創辦了清華大學國學院,還在教育方面很有成就,比如錢鍾書就是他的得意門生。然而這個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人卻在感情上一直飽受詬病。特別是他和第一海歸女博士毛彥文的一段糾葛,更是被後世津津樂道,那麼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愛恨情仇呢?
  • 【半層新書臺】民國茶範、法式禮儀聖經、編劇的藝術、BranD 、水象 Be Water Journal
    語言:繁體中文作者周重林、李明為了寫本書,讀遍胡適、魯迅等16人的大部分著作、日記、書信,在他們的文章中找尋與茶有關的文字,希望讀者可以看到,茶在這些民國大師的生活裡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吳宓與陳寅格》/ 作者吳學昭是吳宓先生的女兒,以父親的日記、書信、遺稿為據,忠實的記錄了吳陳兩位先生從哈佛同窗、清華同事、聯大流亡、燕京授業,直到抗戰勝利後勞燕分飛、遠山相隔、粵蜀相望、魚雁往還
  • 他們是清華大師級人物,這四人被稱「四大導師」,李濟為何不在此列?
    清華和北大一樣,之所以蜚聲中外,關鍵在於有一批傑出的大師級人物。這當中,最典型的就是經常提到的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和吳宓等。吳宓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吳宓在中國開創了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的研究,把比較文學引入中國學術領域,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系統學習比較文學的學者,而且是在高等學校開設比較文學課程和運用其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文學的第一人。吳宓對《紅樓夢》研究造詣極深。吳宓
  • 【人物】民國大家之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江西黃遠生為民國新聞界三傑之一
    黃遠生是不該被中國近代文化與文學史所忽視的人物,他是我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記者,是中國第一個以新聞採訪和寫作聞名於世的人,被人譽為「報業之奇才」。辛亥革命前後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正是中國文化覺醒前最黑暗的黎明,在這古與今、舊與新、中與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焦點時刻,黃遠生以其奔放的激情與深沉不乏幽默的新聞通訊與評論填補了這個時代的空白。
  • 【人物】民國大師 史學四大家之呂思勉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民國元年(1912年,壬子),是年1月至1914年6月在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任教,教授應用文字、商業地理、商業經濟等,其時,能教授此類課程者「幾如鳳毛麟角」,呂思勉乃參考日文課本講授之。 民國四年(1915年,乙卯),舊曆九月二十七日(10月31日),子呂正民誕生,乳名興保。
  • 王本朝|騾馬曳車:吳宓的悲憫情懷及身份認同
    吳宓把個人情事看得比政治學習和社會活動更為緊迫和重要,而將小組長比作騾車的御者,不時揮鞭擊打,「毫無仁心」。1952年4月27日,吳宓在重慶小龍坎街市,看見路旁有「死騾橫臥」,於是也有「憫傷」之感。1952年10月7日和8日連續兩天,吳宓在車站乘騾載貨車,看到拉車之騾有「廋骨崚嶒」和「肥壯健美」之別,甚感「騾亦有厚薄不同之遇」。
  • 民國大師:生長的妖豔罌粟花
    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像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到處是他們的作品。當時覺得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餘。
  • 走進南博之 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難畫那就是人,而達·文西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畫作和照相機拍的照片幾乎一樣的畫家。《女孩頭部像》萊昂納多·達·文西    「達·文西留下的藝術作品非常之少,但是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首。     為什麼呢?因為他徹底地改變了藝術的形式。在他之前,藝術是相對簡單的視覺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