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不是憑一已之力就能夠完成的,導演工作也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根據影片需求及創作需要,導演要指揮的隊伍從幾十人到上萬人不等,需要不斷地做出決定,從進入拍攝現場到收工,導演都在持續地解決問題。攝製組一旦進入工作狀態,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導演,他必須在第一時間,對每一個問題做出反應,這時候導演能夠依賴的也就是他的工作經驗和臨場應變能力。導演創作可以分為前期籌備、實拍和後期製作三個階段。而前期工作準備的是否充分直接影響後兩個階段的實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電影創作流程——後期製作階段。
1.剪輯
在拍攝時,攝影師會把已拍攝好的膠片送到洗印廠去衝洗底片,洗印會據要求先衝印出一條工作樣片,供技術上的參照和剪輯之用。
剪輯師根據「打板」記錄,先把同步錄音的聲帶轉成與工作樣片相對應的磁帶,與攝有畫面的膠片以相同的速度合在一起,然後再在含有音樂和部分效果產的對白雙片上進行剪輯。
剪輯是對影片結構、語言、節奏等進行最後的定型工作。這個時候導演和剪輯師、場記在一起工作。剪輯師不但要熟悉戲,還要有審美眼光,才能在大量的素材中進行甄別和選擇。
在初剪階段,剪輯師根據場記單上的記錄,按分鏡頭劇本的順序將鏡頭連起來,定下大致的框架結構。進入精剪階段,導演和剪輯師要對樣片進行糖細處理,把握影片的動作、時空關係、畫面的視覺形象,突出主題思想,強化藝術數果,使得完成的影片結構嚴謹、節奏準確、鮮明、流暢。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現在一般都會把膠片先轉成數字帶,在電腦上進行非線性編輯。非線性編輯主要有兩個好處:一是剪輯的自由度、創意的靈活性岀統工藝大大加強了,剪輯師可以根據導演的要求,隨意增刪畫面、調整畫面的次序;二是膠片的樣片不會有磨損和劃痕
2.混錄
現在大部分影片都採用同期錄音工藝,影像真實感強,聲音豐富。當然同錄音會影響拍攝的速度,因為要考慮到現場的環境聲和演員的對白效果,比起後期配音的效果,付出的代價是完全值得的。採用同期錄音,並不是後期就不需要配音,有些特殊的效果聲,比如暴風雨、雷電、鳥鳴、舊時代的叫賣聲等,在現場沒法做出來,或現場效果不理想,導演也會在後期做一些強化和補救工作,這些聲音資料可以在聲音資料庫裡找到。
如果拍攝時沒有採用同期錄音,在條件和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按角色的扮演者來配音,這樣比較容易找準人物說話的語氣、情緒和音調:如果扮演者不能親自配音,那麼在找專業配音演員來配音時,要儘量避免聲音處理上的單調和程式化。
在混錄階段,錄音師把各條聲帶上的對白、動效、音樂與音響資料在混錄臺上與畫面同步混錄在一條聲帶上,最後的音效和聲音合成可以在音頻工作站做。
「完成雙片」(又稱「混錄雙片」)是由剪輯完成的工作樣片和混合錄音後的磁性聲帶片組成的,它與拷貝的不同之處是聲畫分離,只有通過聲畫同步放映機放映才能達到聲畫合成的效果。導演通常拿「完成雙片」提交給主管部門審查也可以用它放映給專家、學者觀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再進行最後的修改。
3.洗印
在審查通過後,導演把混錄後的完成樣片送到洗印部門,拿樣片與原底片套底。因為一部影片由幾百個鏡頭組成,考慮到膠片性能的差異、拍攝條件的變化、洗印加工的不穩定因素,各個鏡頭底片的密度和色調不可能完全一致。為了使正片畫面的密度統一,色彩正常,需要請專業的技術人員重新配光,對各個鏡頭進行印片曝光量和色彩的適當調整,由校正拷貝經過反覆配光、修正後最終製作出標準拷貝,用這個標準拷貝作為發行拷貝的底樣。
至此,一部影片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