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不好。聽任何類型的音樂——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亦或是你聽不聽得懂歌詞、甚至有沒有歌詞 ——都會明顯損害你的工作表現。
相比之下,圖書館里的雜音則不會有明顯影響。
關於這個實驗有兩個關鍵的問題。
1、音樂的選擇
研究中他們嘗試了五種情況:
1. 毫無背景聲音
2. 有模擬圖書館噪音的背景聲
3. 有歌詞的音樂,且歌詞是被試者熟悉的
4. 有歌詞的音樂,但歌詞是外文的且被試者從未聽過
5. 無歌詞的樂器演奏音樂
1 和 2 結果沒有區別,但後面三個:無論是怎樣的音樂——被試的創造力測試成績都不如沒有音樂的狀態下好。
這個研究中認為圖書館雜音和音樂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 steady state,這個說法不是很完美。
從聲音工程的角度來說,應該說它是 uneventful (中文可以翻譯為「平緩的、期間沒有發生特別令人注意的事件」)。
換言之,音樂特別影響工作很有可能是因為它太 eventful 了(音樂戲太多,你可以這麼想)。
再換言之,除了圖書館噪音,其他的平緩的環境性聲音(ambient sound)都應該對工作沒有明顯影響,譬如說下雨天的聲音、樹林里鳥兒嘰喳的聲音。當然,這些聲音不能太響了。
更有趣的是,即使在被試者非常喜歡這首歌,情緒明顯被帶動起來的狀態下,亦或是被試平時也在學習工作時聽這首這類歌的情況下,受試者聽歌時的創造性表現都明顯地受到了負面影響。
2、創造性表現是如何被僵化的?
在心理學上,創造力測試多以發散性思維為指標,一般分為語言和繪圖兩種。
這里是用的語言式的創造力測試,使用的版本名字叫「遠距離聯想測試」(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 Tasks ,縮寫 CRAT)。這里我從現有的中文版里取兩個例子。
線索字為「睛」「淚」「眨」,目標字為「眼」。(這個題目的目標字為單音字)
線索字為「窩」「隱」「寶」,目標字為「藏」。(這個題目的目標字為多音字)
這個實驗,主要探索的是「創造力」(creativity),但如果仔細思考這個實驗使用的任務本身,其實代表的「語言記憶、頓悟、問題解決」這三大能力。
「語言記憶」影響你的語文英語成績,「頓悟」影響你的數學成績、「問題解決」影響基本所有科目的成績。
所以,不要認為這個研究的標題里針對的是「創造力」就和日常學習工作沒關係了。
名場面——背景音樂笑著對所有科目:不是啊,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 都是垃圾。
結論:音樂——無論你喜不喜歡,習不習慣——對創造力性工作或是包含問題解決能力的工作沒有好處。
雖然如此,我還是忍不住聽音樂。改寫一下知友@吳迪威威的答案:
寫作業時聽歌,不是為了提高作業效率,而是為了把寫作業變成開心的事兒。
但,長期聽歌會對聽力造成負面影響嗎?
每天聽歌一小時以上真的會導致聽力減退嗎?
知友@趙思家(3609 贊同)神經科學、精神學、腦科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聽覺,需要的不僅僅是耳朵、更重要的是大腦。因為對神經科學缺乏了解,大家一般想到聽力,都覺得聽不聽得到,主要關乎耳朵。
稍微了解一點的會說,是關乎脆弱的耳蝸(cochlea)吧。
耳朵只是聽覺神經系統的第一階段,外耳收集聲音、中耳把聲音轉化為耳膜二維的前後震動、內耳的耳蝸將聲音的機械運動轉化為神經信號。
左右兩耳收集到不同的聲音信號,沿著腦幹(非常複雜)分別送到右左兩邊的聽覺皮層 (在顳葉),再通過這片大腦的不同區域的合作分工一層層分析聽到的聲音的物理特徵。
包括頻率、聲強(注意,音量是個主觀的心理量度,與聲音的頻率也是有關係的)等等,大腦還要除噪, 若是有意義的聲音,還要把聲音信號解析發送給語言和音樂中心,進行更加複雜的認知功能。
聽力減退?
「聽力減退」是個非常概括的描述。
如果直接問,每天聽音樂一小時還是兩小時,每過 20 分鐘休息一下、 音量正常、音樂並不過多使用高頻聲音、使用舒適的耳機或是用音箱的話,不會對聽力造成什麼特別的傷害。
但你也看到了,我加了很多條件。 因為,即使是在美好的工業時代之前,就算沒有工地噪音、沒有天天聽音樂,人的聽覺也是隨著年齡增長每一刻都在衰退。
其主要原因,就是耳蝸里的毛細胞 (hair cell) 逐漸死掉。下面我要解釋一下耳蝸和其毛細胞的重要性。
耳蝸
在聽覺的第一個階段,耳朵中,耳蝸是最重要的。耳蝸是一個長得像蝸牛殼的內耳結構,見第一張圖的右邊。
「耳蝸是聽覺轉導器官,負責將來自中耳的聲音信號轉換為相應的神經電信號,交送腦的中樞聽覺系統接受進一步處理,最終實現聽覺知覺。」
沒有耳蝸,耳朵就失效了。沒有耳蝸,也就說不上聽覺的存在了。
而這個像蝸牛的組織,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圖片:3D 耳蝸和耳鼓
耳蝸就是指右邊黃色的裹了兩圈半的部分。
這個像是花卷一樣的結構,是一個連通的管道,里面充滿了液體。 人的耳蝸轉了兩圈半,老鼠的好像是一圈半(待我確定一下)。
耳蝸上的毛細胞
從小我們就知道,人類能聽到的聲音範圍很窄,只有 20Hz 到 2 萬 Hz(赫茲),而且這個算是正常人的極限,很多人就算很年輕的時候都只能聽到 1 萬 5 千 Hz。
實際上,人比較敏感的頻率區間只有 1 千到 4 千。原因很簡單,我們的聽力是用來交流和發現危機的,與我們生活相關的自然聲大多只在這個區間。
耳蝸的牆壁上,密密麻麻地排著一種很特殊的細胞,叫毛細胞(hair cell)。你看它的樣子就知道了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圖片:毛細胞的「毛」。
圖源:教材《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圖片:小雞的內耳毛細胞。
圖源: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alth System
每個毛細胞(橘紅色部分)大概 10 微米寬,藍色部分為「毛」(專業名詞為 stereo cilia)。每一個毛細胞旁邊有 6 個輔助它生存和工作的其他細胞(綠色部分)。
圖片:毛細胞的簡略解剖圖。
聲音導致耳鼓震動時,會連著耳蝸里的液體震動,導致耳蝸內壁上的毛細胞,會在液體里「搖曳」;每當 這些毛左右搖曳時,便會激活這些細胞(如下圖)。
圖片:毛細胞激活機制。
圖源:教材《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把耳蝸拉直,就會發現,位於耳蝸根部(就是更粗大的那一部分)的毛細胞負責低頻率的聲音的轉化,而另一頭的毛細胞,就是本來裹在耳蝸中間的那個尖尖,負責高頻率。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你可以理解了, 負責最高頻的毛細胞數量肯定是要少於中頻率區間的。
毛細胞和衰退的聽力
現在你應該知道毛細胞有多麼重要了吧?沒有它們,或者它們的數量過量減少,我們的聽力肯定會出大問題。
要命的是,毛細胞是不能再生的。
殘酷的現實是,隨著年歲增長,每一天,我們的毛細胞數量都在減少,當我們過了 35 歲時,已經很明顯地不能與青少年那樣聽到很多高頻聲音了。所以我做聽覺實驗只能找 18‑35 歲的參與人。
有個英國大叔非常討厭社區里老是在他家門口玩耍的小孩,就製作了一個專門不間斷髮出高頻聲音的機器,放在他家門口。
因為他已經聽不到了,所以對他無影響,但小孩子靠近時,就會聽到那些煩人的高頻噪音,然後逃跑。
太賤了。
可我先生說,他 16 歲時就已經聽不到那個聲音了。可憐的孩子。
大多數年輕人,只要不是因為耳朵收到嚴重的物理損傷、或患過精神疾病,不是一天到晚、一周 7 天、幾十年如一日的都在那種分貝很高的環境下生活,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嚴重聽力問題。(當然,某些特殊的職業是患有各類聽覺疾病的。)
像我是研究正常人類聽覺,參加我的實驗者不能超過 35 歲,過了 35 歲的聽覺能力已經衰弱很多,最明顯的就是高頻方面。
這都是自然的。都是正常的。
因為,毛細胞就是這樣的消耗品。但,如果你過度的使用毛細胞, 譬如在過吵鬧的環境下生活,肯定會導致 hair cell 更快速地消耗。
隨著年齡增長,聽力衰退極為正常。我研究的是正常人類的聽覺皮層,也就是說:不僅要耳朵(接收器)好,還要沒有任何精神疾病歷史,因為要確保大腦的聽覺皮層(聲音的分析中心)也要正常。
大腦、音樂和衰退的聽力
對於從小接受音樂訓練的人,抱歉,你們的毛細胞肯定是比正常人衰弱得更快的。
譬如說我先生,因為常年學習樂器,所以導致了一定的聽覺老化,但算不上損傷啦。
但是!你們的聽覺皮層絕對比小時候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更加優秀。
絕對不要小看聽覺皮層。如果照照片光線不太好,我要是 PS 不錯,稍微調一下就能比不會 PS 的人更出色。這是一個道理。
有人在嘈雜的環境中聽別人說話能力更差(speech in noise),雖然耳朵是好的,這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聽覺注意力差於常人。
而接受過長期專業音樂訓練的人,聽覺注意力一定是優於常人的,因為在學習樂譜以及彈奏樂器時,一定會不斷集中注意力在聲音上。
同時,會音樂的人的 auditory working memory,(直接翻譯就是「聽覺工作記憶」,簡單來說就是記住一些節奏、一些聲音的特徵和順序等等),也會明顯比普通人強很多。
請保護好聽力!
長期聽音量過大的激烈的音樂,肯定會對於耳蝸里的毛細胞造成不可逆轉的消耗。
但是,只要正常聽音樂、上課、與人交流,正常人過了 20 歲毛細胞就會很自然的減少,然後 35 歲開始會明顯逐漸聽不見高頻的聲音。
Aging (衰老)對於聽力來說,是極為正常也很明顯的。但是一般來說,要到 50 歲以後才會逐漸發覺,因為平時交流和欣賞音樂並不需要那麼高頻的聽覺能力。
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請每天兩三小時不間斷去聽死亡金屬吧!
圖源:電影《唯愛永生》
而且我個人的感覺是長期過度聽音樂,會讓我對聲音的敏感度降低,因為我在工作時會故意忽視音樂,也就是說我並沒有在 pay attention to it.
那麼,長時間聽音樂也沒有鍛鍊我的大腦培養聽覺注意力什麼的。那只有消耗,沒有收穫...
大家都知道要「衛生用眼」,其實「衛生用耳」也是極為重要的。
因為老花眼,戴眼鏡就好了,耳朵老化了,醫生也好難幫到你。你想早早地戴助聽器,甚至做手術裝昂貴的人工耳蝸嗎?
雖然助聽器的發展已經很迅速,價格也越來越能夠讓人承受,但還是很不便宜,而且帶著也很明顯。
現在大家覺得戴眼鏡是很正常的,實際上這個概念就不正常。人的五覺非常重要,不能因為醫學和科技的發展,而放縱自己或自己的小孩。
今早我在實驗室里發了一個關於聽覺老化的論文,導師嘆了口氣:aging is so horrible.
貼個英國最大的聽覺協會的 logo。我覺得設計的很好。
你的聽力下降了嗎?
聽力下降相對於視力下降,更容易被大家所忽視。一個人近視看不清了,很快就會發現並及時佩戴眼鏡矯正;但是等到發現自己聽不清的時候,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了。
不要以為聽力下降和老花眼一樣,是一個老年人才有的問題。在聽力下降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都是 65 歲以下的人。
現代人的生活無比嘈雜,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各種噪音此起彼伏,不注意保護,久而久之都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要想預防聽力受損,有下面幾個小貼士:
1. 建議買一些帶有低頻提升的耳機。
市面上有許多耳機都強調低頻的提升,就是為了在提升音響效果的同時,不過多地提高整體音量,保護耳朵免受損傷,人耳的低頻接收部分也相對高頻不容易受到損傷。
如果不需要監聽耳機的環境,建議買一些帶有低頻提升的耳機,能夠在較低的音量下有更好的聽感。
2. 在嘈雜的公共場所不要戴耳機,尤其是不要戴耳塞。
當環境變吵的時候,人為了使得音樂能聽清,必須把音量調高直到超過環境噪音,導致音量開得比平時要大得多。
同時,人耳又具有環境適應的功能。也就是說當你處在一個 70dB 的噪音中時,為了方便聽清楚其他非噪音的聲音,慢慢地就會習慣這個噪音從而通過大腦主動減弱噪音的幹擾。
但是這樣只是大腦的處理過程,噪音本身還是那麼吵,70dB 的噪音中你可能需要把音樂放到 90dB 才能聽清楚,而 50dB 的噪音中你只需要 70dB 的音樂就夠了。
儘管 90dB 的音樂比 70dB 要吵得多,但是由於與環境噪音都相差 20dB,人耳適應之後的聽感是一樣的,但是 90dB 的音樂會傷耳朵,而 70dB 不會。
經常在公交車上我都能聽見坐在旁邊的人耳塞裡的音樂,這個音量已經大得嚇人了,而他們還完全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3. 在可能出現巨大聲響的環境中保持警惕,及時捂住耳朵保護自己。
捂耳朵不是矯情,旁邊有人放鞭炮,有商店在大喇叭放音樂,音響出現故障發出尖銳噪音等等,都要最快捂住耳朵,能夠避免出現一些急性聽力受損,甚至暫時的耳聾。
4. 太 high 的音樂不要多聽。
圖源:電影《唯愛永生》
從早到晚放搖滾,放死亡金屬,放 DJ 舞曲,肯定是不行的。適當地要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比如古典音樂,輕音樂等等。
去演唱會的時候,尤其是一些搖滾樂隊什麼的,要帶上一副耳塞,覺得耳朵難受的時候就及時堵上,哪怕影響到了音質,也比長時間暴露在 100dB 以上對聽力的損傷要值得。
5. 打電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貼著耳朵。
電話的聲音聽起來不大,其實是很吵的,能用耳機就用耳機(當然最好是頭戴式耳機而不是耳塞)。
許多工作中需要大量打電話的人,到了中年都開始出現耳鳴等各種疾病,治也治不好。
6. 避免自己受到長時噪音的幹擾。
如果自己的學習工作環境經常出現一種噪音,想辦法解決,要麼從源頭上阻止,要麼加裝隔音裝置,千萬不能因為聲音好像不大就忍著。
否則,可能會形成聽覺神經上的錯亂,引發耳鳴等疾病。
測試你的聽力情況
可以通過聽聽力測試錄音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聽力情況。比如下載一個 20~20000Hz 的掃頻。
找一個安靜的環境,戴上耳機,中等音量(在中間那段不覺得刺耳的音量),看看從多少 Hz 的時候能夠開始聽得見,到多少 Hz 的時候聽不見了,得出你的聽力的頻率範圍。
最後,祝大家都能擁有一副好耳朵,更好地欣賞美妙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