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各異,飲茶有講究!

2020-12-20 騰訊網

是喝什麼茶

適當的場合、時間、人

喝適當的茶

那樣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

燥熱、虛寒之別

而茶葉經過不同的製作工藝

也有涼性及溫性之分

所以體質各異飲茶也有講究

接著往下看

找找屬於您的那杯茶

一張表格告訴你六大茶類的茶性

你是什麼體質?你適合哪類茶?看下表

性寒的綠茶

西湖龍井、安吉白茶

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等

適合體質偏熱、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飲用。天熱、心躁之時品飲,給人清涼爽新之感。綠茶有很好的防輻射效果,非常適合常在電腦前工作的人。

禁忌:肝臟病人忌喝,綠茶中咖啡鹼經肝臟代謝,飲茶過多影響損害肝功能。孕婦、胃寒和手術病人不宜喝。

性寒的黃茶

君山銀針、蒙頂白芽

霍山黃芽等

功效與綠茶大致相似,不同的是口感,綠茶清爽、黃茶醇厚。

禁忌:黃茶歸於輕發酵茶,製造工藝近似綠茶,富含很多的茶鹼、茶多酚等成分,能影響胃部的活動,因而胃部不適者不適宜飲用。其次,黃茶中富含鞣酸成分,會影響身體對鐵的吸收,因而孕媽媽不適宜飲用黃茶。

性涼的白茶

白毫銀針、月光白

白牡丹等

適用人群和綠茶相似,但「綠茶的陳茶是草,白茶的陳茶是寶」,陳放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

禁忌:對於胃「熱」者可在空腹時適量飲用,一般每人每天只要5克就足夠,老年人更不宜太多。

性平的青茶(即烏龍茶)

大紅袍、武夷水仙

鳳凰單從等

適宜人群最廣。有不少好的烏龍茶,特別是陳放佳的烏龍茶,會出現令人愉悅的果酸,中醫認為酸入肝經,因此有疏肝理氣之功,但脾胃有病症者不宜多飲。

禁忌:忌空腹飲烏龍茶,容易出現茶醉的現象,出現類似頭暈、心慌、手腳無力等症狀。忌睡前飲烏龍茶,這樣只會讓自己難以入眠。

性溫的紅茶

正山小種、金駿眉

祁門紅茶、滇紅茶等

適合胃寒、手腳發涼、體弱、年齡偏大者飲用,加牛奶、蜂蜜口味更好。

禁忌:結石患者忌飲紅茶。有貧血的、有精神衰弱失眠的人,飲紅茶會使失眠症狀加重。經期孕期哺乳期女性,不宜飲用紅茶。

性溫的黑茶

雲南普洱茶、安華黑茶

廣西六堡茶等

能去油膩、解肉毒、降血脂;臉黑無光澤,喉嚨腫痛,食慾減退,下痢,背腳冰冷,腰痛,精力衰退者,飲此茶為好。

禁忌:患有嚴重的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的人,在病情不穩定時不宜飲濃黑茶;貧血患者、低血糖患者也不能喝黑茶。

相關焦點

  • 飲茶具有哪些禁忌?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時代都對茶文化有更新的理解。中國的茶葉種類很多,主要分為了六大種,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它們的味道、功效各不相同。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寒、熱之別,而茶葉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也有屬於自己的偏性。所以不同體質的人們,飲茶也有講究。所以你適合什麼樣的茶呢?
  • 一張表告訴你,什麼體質喝什麼茶,你喝對了嗎?
    關注重慶銘醫堂醫院,關注您的健康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而茶葉經過不同的製作工藝也有涼性及溫性之分,所以體質各異飲茶也有講究。 什麼體質適合什麼茶?
  • 空腹不宜飲茶還是喝早茶好處多?
    但是,「空腹不宜飲茶」似乎也已是一種共識。古人有云:「不飲空心茶」。「空心」即是「空腹」,古人認為,茶性寒涼,「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李時珍《本草綱目》),而脾胃和腎也偏向於陰寒,早上起來喝茶,腸胃空空,茶氣就會直入脾臟和腎臟,即等於是寒上加寒,對人體健康不利。
  • 春茶飄香,你真的會健康飲茶嗎?
    「飲茶一分鐘,解渴;飲茶一小時,休閒;飲茶一個月,健康;飲茶一輩子,長壽。」這是茶界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的一句名言。的確,喝茶養生是中國人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抗癌、保護心血管、防輻射、抗過敏、防老年痴呆……近年來,關於茶葉健康功效的研究越來越多,似乎人們許多健康問題都可以靠一杯茶來化解。
  •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有什麼講究嗎?
    秦漢時期,茶葉已商品化西漢王褒的《僮約》一文,是世界上最早關於種茶、飲茶和買茶的記載。悠久的飲茶歷史,也催生了許多的飲茶講究和禮儀。中醫注重養生之道,在不同的季節,喝不同的茶,對每天喝茶的量、濃度、時間也有講究。春飲花茶:可驅散冬天久積體內的寒邪,養眼養顏,促進人體陽氣增長。
  • 天天喝茶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發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特別是在飲食方面開始有極大的講究,這樣做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人卻過于謹慎,太謹小慎微了,這樣反而不好。比如拿喝茶來講,我們都知道,喝茶有益健康,但是有的人卻喜歡質疑與反駁,喝茶真的對身體好嗎?或者有的人提問,喝茶對身體有害嗎?
  • 人有各自體質,茶有各自茶性,貴的茶不一定適合你!
    自有茶開始,茶便有藥物一說。最初茶的起源,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是作為藥用進入社會的。既然說到藥用,就與中醫有密不可分的聯繫。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分。而茶葉也自然而然有其茶性之別,不同的加工工藝導致了茶葉茶性的不同,如涼性和溫性之分。所以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的話,不同體質的人飲茶是有講究的,不是一味的去喝貴的茶,如果不懂茶的茶性,只是一個勁的喝貴茶,反而會適得其反。
  • 在廣東,得閒飲茶不是一句客套話
    反正,不管老的嫩的,廣東人得閒就要飲茶,這件事他們來真的,可不是客套。最近,又一個老字號要步入歷史了。經營92年的香港知名傳統粵式老茶樓「蓮香樓」,即將在這個月底休業。事實上,兩年前早有消息傳出,蓮香樓店鋪所在的威靈頓街唐樓面臨地產商收購,有機會在2019年租約期滿後遷出進行清拆重建。當時就有大批老茶客深感不舍,甚至有人擔心廣州茶樓飲茶文化沒落,廣東早茶從此變味。
  • 飲茶,不必究境
    是否飲茶必有其境,才能得識茶好茶之名?答否也。盞茶的時間,是閒時的清趣,忙時的小憩。它於人解渴,清心,醒神,覓閒。是靜,是境,也是鏡。皆由飲茶者心生。謀靜心寧神者,齋中清友多如茶,如書如畫,如清供雅玩。求一盞茶的時間,於時光中慢品,於浮華中守平常心。飲茶,得靜,得24小時之外,忙碌奔走中心靜的時間。
  • 喝春茶有講究,你喝對了嗎?
    喝新茶也有講究。下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健康頻道就帶您了解。喝春茶不貪新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最新鮮的營養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春茶剛加工好,多酚類物質、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還沒有被充分氧化,對胃腸刺激較大,如果大量喝新茶,有可能出現腹瀉、腹脹等不良反應。
  • 飲茶,開心就好
    事實上的確如此,很多人將人生看得過於沉重,所以生活中行走,就有太多羈絆。概因在乎的太多,糾結的太多,所以很難快樂起來。就好像飲茶似的,有的人飲茶,不管茶是苦是甜,皆欣然品味。而有的則是愁眉苦臉,努力下咽,若是後者的態度,不如不飲茶。
  • 閒飲茶
    《閒飲茶》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生性好舊,唯喝茶貪新,當然說的是綠茶。普洱、黑茶之類,越陳越好。都說酒也是陳的香,奈何肚無別腸,飲不得那物。喝茶光有閒暇還不夠,更要有閒心。  三分茶三分水三分閒心,剩下一分閒情用來寫喝茶的文章。偶有所感,遇則記之,得文若干篇,非醉非醒,或實或虛,連同以前寫過的有關茶的隨筆,新篇舊作,醉醒虛實,團圓在此一冊叫《閒飲茶》的小書裡。  書中文字,皆由茶生長發芽。清水淡茶,一杯水,一團香,一片葉,以記實、回憶、想像、幻覺交織而成,與茶有關也與茶無關。
  • 立冬進補有講究
    不少市民都有「立冬」進補的習慣。可進補要吃什麼,怎麼吃,這其中還有不少講究。 市中醫院副院長 主任醫師 郭森仁:立冬,我們閩南話叫做補冬,為來年體質更好一點,在冬季進補。 郭森仁從事中醫工作幾十年,在養生方面有研究,他告訴記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冬季最宜進補,「補冬」成了不少人的習慣。可怎麼補才健康?進補是否就意味著大魚大肉?
  • 得閒飲茶
    date之後只需要一句「得閒飲茶」,什麼時候才得閒呢,天曉得。而且人走茶涼之後,誰也不用記得誰。哎對了,你叫K還是C來著?天哪,這男的這麼渣。我驚呼。看吧,我行動了才知道他這麼渣。我才能move on去尋找更好的。K說,在move on就跟你在早高峰香港地鐵走路一樣,人群自然會推著你風一樣向前走。但他說得是對。
  • 想買茶送給女生朋友有什麼推薦?
    那心意,一則是自己心中所願,二則就是講究對方也能喜歡,能用得上。有一些送禮,送不到點子上的,還不如不送呢。印象深刻而且被頻頻編入電視劇裡爛大街的故事情節就是:男生為了討女友的歡心投其所好,選擇了一捧鮮花,可卻沒贏得佳人一笑,這是為什麼?因為送的是菊花,而且還是黃白菊。其實這個故事明著說這位男生,換個角度來講,難道賣花的這位店家絲毫沒有提醒嗎?
  • 宋代飲茶制茶的方式,中國再沒人傳承,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回顧飲茶發展史,宋代的品飲方式最優雅,也最講究,這同宋代以程朱理學為主導的審美取向有著密切的關係。宋徽宗宋代是一個「抑武揚文」的時代,在文人主導的茶事生活裡,飲茶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點茶和鬥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飲方式。
  • 這些偏頗體質你有嗎?
    亞健康人群中陽虛體質最多中醫把人體的體質分為9種,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屬於亞健康狀態。該報告通過2015~2017年在「體質辨識」公眾號平臺上收集的約11.6萬例樣本,對中國人群的體質分布特徵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報告指出,除平和質外,排序前三位的偏頗體質依次是陽虛體質、氣虛體質、溼熱體質。
  • 人們的體質大體就是寒熱之分,怎麼知道自己最適合喝什麼茶?
    前段時間,有人在私信中問:都說中醫厲害,可能連把脈都不需要只看面相就能知道這個人是屬於什麼體質的人,身體的大概的狀況也能知道個七七八八。那除了給中醫看之外,能不能通過其他的方式,比如飲茶來知道自己的體質呢?
  • 中國人飲茶文化歷史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相當久,約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 ​ ( 明)朱權飲茶有什麼新主張?
    ( 明)朱權飲茶有什麼新主張?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子,封寧王,對茶道頗有研究,著有《茶譜》一書。 他在《茶譜》中寫道:『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從這段話中 可以看出他對飲茶的獨到見解,而從 他之後,茶的飲法逐漸變成現今直接 用沸水衝泡的簡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