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家訓家規: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兇人乎?
一
都昌獅山鄉有竹巒村委會,與萬戶鎮域相鄰;竹巒村委會有新竹巒村,邵姓村莊。竹巒邵姓其實被分列了三個村莊:新竹巒、老竹巒、竹巒街。在獅山竹巒村委會2019年底的一份村情介紹材料中,這樣統計三村的人口:新竹巒44戶188人,老竹巒19戶83人,竹巒街42戶192人。
先祖邵立甫公像
三個邵姓村莊其實是同宗同源的一個村。他們共同的祖先叫邵立甫。邵立甫是邵伋(1502-1539)之次子,而邵伋是邵原道(1453—1533)之幼子。原道公起初居縣城邵家街,後遷大樹玉階的塗家嘴。明嘉靖年間由一都塗家嘴遷八都老舍村(今屬獅山鄉大壠村),邵伋次子邵立甫嘉靖年間外遷,徙遷之地有個竹巒村山,便取名為竹巒邵村,這便是今天老竹巒村的村居。數十年之後的明代天啟年間,老竹巒數戶分居繁衍成現在的新竹巒村。至於竹巒街,則是1998年實行移民建鎮,部分村民建新居於獅萬公路旁,形成一個新興村落的規模。
二
新竹巒村素來田多地廣,山青水秀,為農耕時代的富庶之地。民國年間,村上大戶人家多,有錢有勢的財主們便成立一個叫「重陽會」的組織,有公產100多畝,田租用來辦公益,也救助同族忍受饑寒的窮苦人。竹巒邵村最有名的財主叫邵亨啟,家中置了很大一片田地,還兼著做生意,辦油榨坊。邵亨啟是個鄉紳形象,據說八都壠棘手的糾紛,請了邵亨啟調解,他背兜揣上銀元,上門化解,屢平訟爭。竹巒村的「重陽會」自置了土槍,與八都山出沒擾民的土匪較量,更多的是倚武自保其家業。據說抗戰以前,從鄱陽過來一個叫胡南英的女土匪頭子,在獅山一帶搶掠,過竹巒邵村,土匪與村上頭首對接是「借路」而過,眾土匪也知竹巒村自衛武裝的厲害,不敢輕舉妄動。行至相距不到一裡路遠的老屋邵村,土匪放火燒棋盤老屋,竹巒人鳴槍,為同族驅匪,「胡司令」倉皇而去。
村牌
新竹巒村的槍聲,在黎明前沉沉如磐的夜色中,曾划過一道罪惡的血腥。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步兵排長李松山在竹巒村徵糧,被村上一大地主的兩個兒子槍殺,壯烈犧牲。身上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兩兄弟在隨後受到共和國新政權的嚴懲。李松山烈士長眠於獅山這片熱土,1987年,都昌縣人民政府為李松山重修了烈士陵墓,坐落於獅萬公路旁屬竹巒村委會地界的一方平地,其碑記簡介為:「李松山,男,東北人,生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排長,土改時期在徵糧途中,遭土匪槍殺,壯烈犧牲。」2015年冬,都昌縣人民政府為1949年5月在都昌徵糧壯烈犧牲的外籍另三位革命烈士荊厚緒、孫榮、王瑞正立墓,四位英雄長眠於都昌這方紅色土地。
作者(左二)採訪村民
查1990年10月由海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都昌英烈》一書,表格式地列出李松山等4位革命烈士的基本信息,他們為解放軍華支戰士。此書載李松山等四人「1949年6月在獅山竹巒徵糧時被『反共救國團』殺害」。顯然,所載荊厚緒、孫榮、王瑞(王瑞正)犧牲地點有誤,並非獅山的竹巒,而據烈士墓碑所載,他們三人均犧牲於「都昌井頭江家」(當屬薌溪鄉)。2019年,李松山的後裔在民政部門找尋到烈士犧牲地之後,曾來獅山竹巒揮淚祭奠。時隔70年的歷史時空,烈士後裔第一次踏上都昌獅山,來到烈士長眠之地緬懷,想必70年來李松山烈士後人應該是一直尋找烈士犧牲地而無果,2019年終於承續上這份紅色基因。在此,摘錄另三位革命烈士的基本信息,特別是關於烈士出生地的詳細表述,也許有利於烈士後人前來烈士犧牲地撫慰英靈。
李松山烈士陵墓
荊厚緒烈士生於1914年2月,山東省掖南縣郭家店鎮洪家莊人;孫榮烈士生於1915年,山東掖南縣城關鎮五名莊村人;王瑞正烈士生於1919年2月12日,山東省掖南縣郭家店鎮林村人。三位革命烈士均於1948年參加淮海戰役,1949年5月來到都昌工作,1949年7月5日在都昌井頭江家徵糧時,遭匪徒襲擊壯烈犧牲。
三
新竹巒邵村上了年歲的人,也會談及村上昔日的繁盛。說村上曾經八幢棋盤屋,同一種營式、同一個時辰上梁,是一家八兄弟的興業盛事;說1950年代新竹巒在村上曾設有初中、供銷社、糧油所,竹巒糧油所所佔六棟倉庫都是邵村人的。鬥轉星移,山水日新。新竹巒村人更為新時代眼前能看得見的村上變化、心裡能體驗到了生活的幸福而喜上眉梢。
休閒亭
獅山鄉竹巒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近年來,經上級黨委政府的精心指導和江西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都昌縣政協的大力幫扶,幹群齊心協力,2018年已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新竹巒村成為竹巒村委會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竹巒村產業扶貧風生水起,光伏發電、小龍蝦養殖、油茶和黃茶種植等惠民增收,新竹巒村建有油茶種植示範基地。新竹巒的美化亮化成為獅山鄉的一個樣板。2017年新建了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2019年在村莊整治中拆除危舊老房40餘棟,有的廢棄的地基種上花草樹木,打造成生態休閒好去處。
村中綠化地帶
新竹巒邵村的移風易俗更是成為精神扶貧、扶志扶智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村上文明創建早在十七年前就著力推進。2003年前新竹巒村還有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日為祖宗慶生,大請賓客、擺設筵席的習俗,一個普通家庭動輒置發二、三桌。2003年正值「非典」疫情防控,時任竹巒村黨支部書記的邵同柏倡議,自當年起取消這個延續了數百年的傳統習俗,為村民長久地減輕了一筆家庭支出。隨後,村民理事會發出倡議,新竹巒村人嫁女不收或少收彩禮錢,力戒婚禮大操大辦。2018年正月,現任村黨支書記邵同微大女兒出嫁,他帶頭不收女婿家彩禮,只收了3000元簡單辦個婚禮的酒水錢。村上原來每逢村民辦紅白喜事時,酒席講排場、爭體面,菜品要上乘,要上20多道菜餚,其中不乏甲魚、青蛙等名菜,而且十個人一桌的宴請,要上十包名煙,每人一包。2017年,村民理事會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崇尚勤儉節約、淳樸民風家風,從「餐桌上的文明」做起。
現在,村上紅白喜事辦酒席,上的多為實惠可口的十道左右的農家菜,待客的香菸也限定每桌不多於兩包。這樣下來,一桌的花銷比先前要少了三分之一的費用。村民鄰裡互助,團結友愛。數年前村民邵同興的兒子不幸患上白血病,需要大筆治療費用,新竹巒村人家家戶戶捐款,村上人還到其他邵姓村莊募捐,短時間內就募集到4萬餘元,給這個因病致貧的家庭雪中送炭,奉獻愛心。這首「團結互助」之歌后來還演繹出動人的續章。邵同興若干年後經濟條件有所好轉,主動報恩式地要還當年好心村人的自願捐款,而很多村民紛紛婉辭,他們做善事不圖回報。
新竹巒村耕讀傳家,學子們書山求索,成人成才。村民王小妹在村頭多年開了一家小賣店,令她心裡無比甜蜜的是四個子女皆學有所成,先後步入名牌大學攻讀。大女兒邵星星南昌航空大學畢業,現在南京工作;二女兒邵素娟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在武漢工作;三女兒邵素琴南京師範大學畢業,現在南京任教;兒子邵繼承正在就讀華中科大的研究生。「知識改變命運,拼搏靚麗青春」,在四個農家子弟身上,得到精彩見證。
傳承家訓家規文化牆
文明新風過竹林,一枝一葉都染德。新竹巒村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踏步巒上,行穩致遠……
老竹巒竹林
文/圖 汪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