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有戲」欄目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撰文:戴桃疆
隨著網劇不斷增多,網絡視頻平臺的逐漸形成了一組成對的概念:「頭部項目」和「尾部項目」。
頭部項目指那些單集製作成本高昂、有一定知名度演員參演的「大體量網劇」;而尾部項目則是那些整體成本都未必比得上頭部項目單集製作成本,所謂「小體量網劇」。
對於片方和平臺而言,尾部項目就像是買彩票,不賺不鬧心,賺了很開心。
《花間提壺方大廚》就是一張刮開後中獎的彩票。
第一季播出前期,片方和平臺沒怎麼在宣傳上出過力,演員都是新面孔,服裝化妝道具分分鐘暴露自己「尾部項目的本質」, 中間腰斬式強行分季模式也暴露出片方和平臺對該劇的態度。收視市場上水花不大,但積累了不錯的口碑。
這樣一部小瑕疵、大毛病隨手一抓一大把的電視劇,因為在平均水平本就不高的網劇市場中被列入「尾部項目」分類,姿態本是低到塵埃裡的,叫人不好再下手鞭撻。
豈料隨著播放量上漲,脾氣也跟著漲了起來,甚至將批評、善意提醒劇中問題的觀眾,劃歸到生活中的失敗者行列中去。
飾演劇中男主角的演員雷牧微博言論
《花間提壺方大廚》是典型迎合市場口味的產物,在全民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基尼指數的確有所降低,但這並不妨礙中國人骨子裡對吃這一偉大事業的熱愛。
鑑於七成觀眾都喜歡自稱「吃貨」的國情在此,在電視劇裡出現平民化的食物總能討好觀眾的。
前十八集出現的部分食物鏡頭
除了吃這一重要元素,《花間提壺方大廚》也囊括了輕喜劇、輕懸疑元素,以男女主角感情發展為故事主線,暗埋了女主角身世之謎,宮廷秘事、皇權爭鬥等元素,放到過去就是京劇大戲《鳳還朝》,放到十幾年前,就是下廚房版本的《還珠格格》混搭《上錯花轎嫁對郎》。
女主角方一勺(蔣佳恩飾)自幼從父親那裡習得一手好廚藝,沒什麼學識但對民間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當地知府之子沈勇(雷牧飾)欲迎娶方員外之女方瑤,愛女心切的員外想出一則昏招,敲暈方一勺代女出嫁。
嫁入知府家做少奶奶的方一勺堅決執行胡蘿蔔加擀麵杖政策,軟硬兼施,一方面下廚做飯哄得知府全家上下開心,一方面手操擀麵杖調教心眼不壞但不學無術的相公。
兩個都喜歡玩、喜歡吃的年輕人作為知府家的人近水樓臺,嬉鬧吃喝之餘順便體察一下民情破破案,交往的過程中情感日漸深厚。
除了愛好相同,擁有相似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外,兩個人的審美偏好也比較契合,男方喜歡眼睛大臉上肉多的,女方就是覺得自己相公長得乖又帥!當真是什麼鍋配什麼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和陳可辛炮製的五月檔熱門電影《喜歡你》不同,《花間提壺方大廚》受制於「尾部項目」的定位,為了控制成本也好,忠於同名原著小說也罷,為了迎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偏好也罷,電視劇中出現的菜品都偏向家常化、小吃化。縱然包羅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地方特色飲食,食材選擇上仍然是貼近現代日常的、易得的。
後十八集中出現的部分食物鏡頭
總計三十六集的電視劇前半程幾乎每一集都要會出現早中晚三餐外帶日常零食或夜宵做備選項,內容和形式都談不上多有創意,但比起某部半路下檔的美食劇已是誠意滿滿。大部分做法都十分家常,從備料、熱鍋、翻炒到擺盤,對食物製作的全流程都有選擇性展示。
或許正是因為家常菜做法,才賦予了這部網劇以吸引力,隨著後半程劇情的重點逐漸轉向人物情感線發展,做菜的鏡頭逐漸減少,情節俗套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了。
與陳可辛監製的電影走西洋高端路線不同,平民的、日常的就是大眾的、流行的、喜聞樂見的,大眾喜歡的就是絕對正確的。
教會方一勺一手好廚藝的「爹爹」曾是宮廷御廚,這種宮廷飲食流落民間演變成為流行菜品的江湖傳說,現在仍然相當常見。
這種想像與虛構,其實不過是「皇后金扁擔」錯誤認知的變體,但這種想像的受眾市場十分廣闊,群眾基礎好。換個角度看問題,對於一個「尾部項目」而言,這種惡俗的定位或許是最優的選擇。
類似「千金從西域購得」的奔馬道具,劇中數不勝數
電視劇的故事延續這小說的設定,架空歷史導致的時間線錯亂、文化大融合現象很難單一歸咎於影視改編方或是小說創作者。
在一些內容表現和臺詞選擇上,《花間提壺方大廚》仍然體現出對真實歷史的考察(例如方一勺為助相公拜師而製作的宮廷「麻煩宴「就是以宋代宴席規格為原型的),但在食物的選擇上則混搭了現代元素,出現了較晚傳入的西紅柿、辣椒等食物。
再怎麼要求觀眾包容,麵食出現企鵝造型也實在過分
沾了日常飲食的光,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講怎麼吃、吃什麼然後洗手做羹湯的女主角的剩餘職責主要是馴夫,劇中那些沒什麼懸念可言的破案情節權做馴夫成果展示。
馴夫其實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於走民間戲說劇風格的《花間提壺方大廚》而言,先結婚再戀愛才符合民間對於傳統包辦婚姻模式的通俗想像。
錯嫁入知府的小攤販看似是高攀,但知府善待出身低賤兒媳的獎勵其實是抱得金鳳凰,這種戲劇性的逆轉是對民間戲曲情節的延續,又是大眾通俗作品中最常見的,也是受眾最廣的。
大眾文化本身就是俗文化,受眾基數大,技術難度低,對於買彩票一樣做低成本投資間或性高回報的「尾部項目」而言,並非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低成本小製作網劇一般不選擇這類大眾題材的原因在於區分度低。影視市場上包括電視劇、網劇在內的多數「頭部內容」,多以大眾文化為切入點,古裝劇都充斥著對歷史拙劣的再現和虛構,「尾部項目」相與同類項或近似項競爭,幾乎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
如果不能告訴市場「自己不是什麼」,又無法為自己做出獨特的市場定位,想憑藉一顆真心從浩如煙海的青春古裝劇中脫穎而出、登陸「推薦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演員到服裝、化妝、道具,都需要資金支持,自我定位為「尾部項目」的大眾文化題材作品一旦成功進入大眾視野,面臨的是相似題材的平行比較。
為了增強戲劇元素,《花間提壺方大廚》在同名小說的基礎上做了多處改動。尤其是後半程,放棄了使用原著小說提供的素材,轉而從同類其他小說中借用橋段(例如皇妃厭食症情節、洞房五味情節)推進劇情。
由於網絡小說創作起初目的並不是以後續影視化作前提預設的,因而並不完全符合戲劇創作的需求——這是大多數買入早期網絡小說並進行影視改編劇需面臨的問題,比起這個問題,如何在後續改編過程中符合戲劇創作要求,同時避免爭議拖累口碑,才是影視改編最亟待解決的。
像《花間提壺方大廚》這種網劇,其實是以「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為前提的,如果無法透過女主角亮晶晶的美瞳、以情人視角發掘演員們的美,無法接受以駝背和扭曲五官的方式演繹「痞氣」,無法忍受高飽和度畫面、又假又缺乏美感的場景……真的很難撥開層層濃霧,看到網劇為數不多的閃光點。
同題作文、同場競技的話,《花間提壺方大廚》與它目前的評分是不對等的,一旦成本和定位的因素介入,它在觀眾群體中的好口碑就很說明問題了。
事實上,在中國影視市場上能夠獲得成功的只有一種題材,就是俗文化題材。下裡巴人的文化結合下裡巴人樸素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最大基數人群的關注。
除了世俗的人生觀、價值觀,男女主角還體現了世俗的精打細算
大眾,即便被文化研究者定義為「烏合之眾」,仍然具備無法抗衡的力量,東方社會文化中的從眾心理既是不容小覷的,也是不容忽視的。
觀眾難以接受的是「有錢拍得爛,不會演還能賺」,這種心理源自對不公正的現象的反感,但如果前提就交代了「沒錢」,被諒解、獲得寬容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