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暖陽
定稿:筱沐
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杜蘭特
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總是渴望孩子能快快長大,這樣自己也能有一些個人空間,但是孩子長大後,父母也開始變得年邁。
年邁的父母因為年齡的增長,也逐漸明白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大多數父母晚年只想過兒孫繞膝的平和日子,已經沒有了爭名逐利的心思。
但是多數時候父母晚年和子女同住的想法卻總是容易落空。
林先生和妻子結婚多年只育有一子,兒子大學畢業後,林先生用自己的積蓄給孩子買車買房,後來操持完孩子的婚事之後,老兩口本來準備旅行養老。
但是林先生多年積勞成疾,2年前身體不佳,不幸生了一場大病,這場病也讓林先生感觸良多,他再也不想亂折騰,只想和獨生兒子同住,多陪孩子幾年,安穩渡過晚年。
但是即使給兒子買的是三室一廳的房子,兒媳卻仍然不同意老人搬進來。林先生一生要強,當即質問兒媳:「我老了想和獨生子同住,有錯嗎?」
老人年老後想和自己的孩子同住這個要要求合理嗎?這個問題在問答平臺上收到了很多的回答。但是無論是已為父母中老年人,還是年輕夫妻,都不建議老人與子女同住。
為什麼很多兒媳,女婿不願意和父母同住?這4位兒媳的回答戳心又真實。
和伴侶父母同住的王女士:和老人同住太難受了,但是伴侶是獨生子,接老人過來也是迫不得已的事。
從老人過來之後,王女士就覺得自己每天都處於監視之中,每天老人一日三餐早早做好,自己有時想訂個外賣,換換口味都不行。
自己網購的東西,取快遞迴家,每次遇見老人都覺得尷尬。而且自己和老人生活習慣完全不同,老人早起買菜做飯,每次都會吵醒覺輕的王女士。
最讓王女士覺得接受不了的是,老人總是沒有界限感,經常在自己上班的時候,進入自己和丈夫的房間,收拾房間,說白了就是老人沒有界限感。
拒絕老人同住要求的張女士:張女士在老人提出同住要求的時候,就已經拒絕了老人的請求,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張女士和婆婆一直不和。
不和公婆同住,自己和婆婆就經常鬧矛盾,住在一起家裡不就日日雞飛狗跳了嗎?
結婚就和伴侶父母同住的李女士:我是從結婚的時候,自己和丈夫就與父母同住,老人給了我很多幫助,也知分寸。尤其是自家兒子出生後,老人對孩子是真心好。
雖然和公婆同住有很多麻煩,但是只要老人能幫我看孩子,我就已經知足了。
剛結婚的秦女士:婚前和丈夫溝通過這件事,如果老人年老需要照顧,自己會同意將老人接過來,但是結婚頭幾年,我還是希望自己過自己的日子。
這4位兒媳的回答,其實也戳中了父母的痛處,現在很多中國父母確實有些拎不清,父母和子女的界限在哪?
有很多父母即使子女成家之後,也沒有將孩子剝離出自己的世界。
這4位兒媳的回答雖然扎心,但是很現實。從孩子成家立業的這一刻時,父母和子女本就應該完全分離,父母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儘早體面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父母年老想後和獨生子女同住,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父母養育孩子二十餘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孩子無數的幫助,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自然可以要求晚年和孩子同住。
但是即使父母和孩子同住,也要和孩子保持一些距離,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切忌過多的幹預孩子的生活。
如果父母身體健康,其實並不建議父母和孩子太早同住,和兒子兒媳同住,不僅兒子兒媳覺得拘束,老人的活動也會非常受限,婆媳矛盾也容易增多。
反之,如果老人的身體抱恙,晚年的時候行走不方便,住進子女家其實也能方便子女照顧自己分,反而是好事一樁。
不過也有一些老人晚年不願意與老人同住,這類老人思想比較開明,深知子女的負擔重,非常不願意晚年過多打擾孩子。
這類父母從沒有想過讓子女為自己養老,也做好了老了去養老院的準備,有這種思想的老人才是真正的開明,但是也很讓人心酸。
中國式父母為子女犧牲太多,反而會容易會養出白眼狼子女,所以並不提倡父母太過於寵溺孩子。
父母和子女同住應該注意哪些事?
多理解子女父母和子女同住的話,一定要多理解年輕夫婦,父母和子女本就有代溝。同住一個屋簷下,接觸地久了必然會有一些矛盾。
所以為了家庭和睦著想,父也要注意平時多與子女溝通,多理解自己的孩子。年輕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儘量不要過多去打擾。
不亂催生父母和子女同住,最容易起矛盾的就是催生事件。年輕子女有自己的規劃,所以父母也不能太心急,不然多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羊駝媽媽心裡話:
給父母養老是子女必須要盡到的義務之一,即使父母再不求回報,也不應該在給自己養老這件事上妥協。
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本就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被拉遠,如果父母一直無法劃清自己和子女的界限,即使到晚年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困擾,更容易被誤解。
今日話題討論:
在座的寶媽,你到晚年的時候,會選擇和子女同住嗎?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