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男兒歸來戰北方,寸心寸血挽長韁,論豪氣何曾怨悲涼,清平世間享」珠玉在前,我本來對《琅琊榜》第二部《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沒報太大希望,總覺得不過是拾一下第一部的牙慧,用一下第一部的情懷罷了。可是當我聽到《風起長林》的推廣曲及MV《清平願》又又看完整部劇的時候,只恨腹內草莽,沒有更好的言語能形容我的震撼和感動。我很敬佩本劇原小說以及編劇也是《清平願》一曲的作詞者——海宴,我感謝她給了我一個恢弘大氣的故事,感謝她讓我在看到MV時都止不住沸騰的那顆家國大義之心。
我很喜歡《清平願》這一曲,調一起恍惚就能感覺到梅嶺那刺骨凌冽的寒風和長槍上落得那片雪花;低低吟唱間好像也能瞥見魏巍帥府裡的無字豐碑和屋頂飄著的一代忠骨的半片衣角;引吭高歌時好似也能聽見浩浩湯湯的馬蹄聲震徹雙耳,驚雲平浪的吶喊聲直接擊心中豪情;緩緩結束時卻出奇平靜,能看見一雙人相視而笑,策馬天涯,不過清平一願,願天下烽煙忘。
下面就從這首歌的歌詞裡說一下我理解的《風起長林》。
「長歌起,風轉迴廊,巍巍錦繡明堂,憶當年,邊城戰火,萬裡冰雪茫」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琅琊榜》第一部結束時,那位高公公站這巍巍皇宮裡說的那句「這風從來都沒停過」。聽,長歌一起,在歌者低沉喑啞的淺淺訴說中我們能回憶起那位談笑間定天下事,妙計斂藏於袖的梅長蘇,他在這巍巍宮牆內激濁揚清,泛起滔天巨浪;可誰知,轉眼間這不過又是一場風起雲散,烽煙乍起,重挽朱弓,青山何其有幸,那情義千秋終是在梅嶺雪間長留。

「鐵甲羅裙銀槍,盼白首如霜,灼灼堂棣,根骨自在華章」
「戰場上,我不是你的妻子,是你的戰友。」
蕭平章(黃曉明飾),戰場上是智勇雙全的將、朝堂上是忠肝赤膽的臣、高堂前是孝順明理的兒、弟弟前是恩威並濟的兄、妻子前是溫柔寵溺的夫,一身浩然正氣,滿腔家國大義;蒙淺雪,巾幗英雄、武將世家,曾一桿長槍護王府,果真不輸男兒郎,戰場上是他的戰友,廳堂上是她賢惠的妻子,只是遺憾啊,「盼白首如霜」奈何世事無常,兩人終是沒能到白首。《風起長林》裡最惋惜的就是蕭平章了,劇裡用他的死催化蕭平旌的成長,也暗示了長林家族悲劇一般的命運。
林間明月,看層巒疊嶂,寒角旌鼓長纓,千騎卷平岡,願許天涯,攜手再無思量
這句歌詞應該指的是林奚和蕭平旌,本劇我最喜歡的一對CP。《琅琊榜》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結局有很強的對比性:第一部林殊捨生取義,英魂永留梅嶺,終是保家衛國而死,故人卻都仍在,《風起長林》裡故人全都已逝,世間甚至再無長林之名,蕭平旌最後遠離朝堂,與林奚攜手天涯。都曾經是金陵城最閃耀的少年,都是那般生龍活虎意氣風發,一場滔天浩劫讓林殊成了地獄歸來的梅長蘇,父兄的死和沙場的歷練讓蕭平旌成了成熟穩重的長林王。不能說老天爺對誰是不公平的,畢竟,讓梅長蘇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再一次成為林殊永遠留在北境,也未必不是他最好的歸宿,最後蕭平旌和林奚策馬奔騰快意江湖,也算是了了梅長蘇「此生一諾,來世必踐」的願吧。



良弓藏,亦無傷,嘆天道何時不幽茫
從《琅琊榜》到《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一直圍繞的矛盾就是高高在上的君和功蓋蓋住的臣之間的矛盾。「衣冠葬王陵,遺骨歸梅嶺」蕭庭生一生都奉獻給了北境,他愛自己誓死守衛的土地,更是謹記尊師的教導,絕無謀逆之心。可是這赫赫威名軍功卓著的長林王府終究是在群臣的忌憚和討伐中摘下了那塊牌匾,正如荀白水說的那樣「長林之罪,最在將來」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掌權者本身能造成威脅的力量都是有罪的,長林王的確不能保證自己的後代不會因為這滔天的權勢和優待有所歹心,但是像大臣們所說的那樣君臣互疑褫奪功勳又未免真的傷了忠心肝膽的魂,這大概是一個一直無解的命題吧。


喚男兒歸來戰北方,寸心寸血挽長韁。論豪氣何曾怨悲涼,清平世間享
「無論世間是否還有長林名號。身為長林二郎,自當保佑君主,為家為國而戰」
蕭平旌從琅琊閣到京城,一路無軍符無敕令,單憑長林之名,起兵勤王。當看見四面八方趕來的千軍萬馬之時,我真的是相當震撼。像歌詞中唱的「喚男兒歸來戰北方,寸心寸血挽長韁」長林風骨,何曾忠義,號令千軍萬馬,絕無二話,有戰必回!蕭平旌畢竟是長林男兒,心裡流著忠義之血,果真是「一腔碧血,兩代忠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最後蕭平旌歸隱田園,對皇帝對一心嚮往自由的他來說應該是最合適的,但我相信,他心中最家國的對北境的牽掛一直不會放下。

說完了,致敬海宴,致敬孔笙,佩服佩服,五體投地,望塵莫及
最後放上這首歌!真的好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