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的藍點 世界上最遙遠的「自拍」

2021-02-26 中科院物理所

本文轉自虎哥工作室(微信號:tigerstudio2016)

作者:林伯虎

文中音頻為物理所公眾號編輯所加

上面這幅照片平白無奇。畫質拙劣,主題不清,簡直要讓單反迷和高清控抓狂。

即便我告訴你,這齣自一架1977年的照相機,拍下這張照片時已經13歲高齡。

或許我還應告訴你:這是一幅發自60億公裡外的地球自拍。

地球,沒錯,就是畫面中間那個不經意的淡藍色小點,是成就這幅照片的全部原因。

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最遙遠的回望。

一位科壇傳奇,一場曠世飛行,一段傳世文字。照片的背後,一場關於空間和時間的逐夢和反思。



(1)

卡爾·薩根(Carl Sagan)生於紐約布魯克林。這個猶太家庭出來的熊孩子天賦異稟,上中學時已經對門門課拿A感到無趣,不得已只能用厚紙板做模型,自學了分子結構。

甚至在父親支持下,卡爾給自己建起了一間化學實驗室。為此,老師專門請來他家長,商量能不能把這個天才送去私立學校,因為老師覺得「他真的很不一樣」。

這個不一樣的卡爾,更大的興趣在於仰望星空。

卡爾的父親來自遙遠的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今天,這裡屬於烏克蘭的一部分。這片土地上孕育的族裔,似乎天生嚮往著頭頂的繁星。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生於1907,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火箭設計者,第一艘載人飛船總設計師,烏克蘭人

卡爾與空間和時間的緣分似乎從小就註定。他記得很清楚,4歲那年,父母帶他去看1939年紐約世博會。他目睹一顆裝載著1930年代物品的時間膠囊被埋入地下,並將在千年後被打開,向後世的人類講述先祖的生活起居。

卡爾那時不會想到,多年後,自己會把一顆時間膠囊送上最遙遠的地外。


(2)

1960年,太空迷卡爾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行星的物理研究。

早在50年代,物理高材生卡爾已經成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顧問。

其時,為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機緣,美國人正在加緊趕工。

1965年,科學家發現,幾大行星將會形成一個特殊的排列結構。如果太空飛行器利用該結構產生的引力彈弓,原本30年的四大行星之旅可以縮短到12年完成。

如此的行星排布,176年一遇。

為此,美國人不僅先後發射了先驅者10號和11號,還專門研發兩架空前絕後的機器。

旅行者一號,將肩負起看清木星、土星的使命。

順便,為了一絲被地外生命尋獲的可能,721.9千克的探測器上安放了一顆來自地球的「時間膠囊」。

卡爾是膠囊的製備者。這是一張12寸的鍍金銅質唱片,除在封面上標註地球位置等信息,還包含著星球上55種語言的問候,以及27首世界名曲,包括中國古琴曲《流水》。


(3)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一號」搭載泰坦3號E半人馬座火箭,從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遠行。

兩年後,旅行者飛臨木星,拍下了美輪美奐的行星畫面。

1980年,探測器掠過土星。

500萬公裡外的土星全貌

到1989年,旅行者一號已經圓滿完成尋訪太陽系行星的任務,逼近太陽系的邊緣。眼看這個超期服役的傢伙分分鐘可能喪失功能,卡爾提出一個想法。

讓這個離家最遠的人造飛行器轉個頭,回望一眼離開了12年的出發地。

這將是一張空前的照片。地球,從未被人如此遙遠地眺望。

阿波羅11號的月球視角,38萬公裡外看到的地球

(4)

這個決定幾乎馬上被NASA否定。肩負重任的旅行者,每一個動作都必須為科學價值設計。

但這個回頭,科學家認為毫無意義。明明就是一次勇往直前的探索,回望身後有什麼意義?

甚至,他們認定這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控制60億公裡外的相機完成一次自拍,這樣的難度,遠勝一般的自拍杆。

60億公裡,一句話通過無線電信號傳過去需要5個多小時,遑論這傢伙還在以每小時64000公裡的速度向太陽系的邊緣逃逸。

為了讓卡爾們死心,NASA不惜用上了全世界官僚的通用語言:管這事的人已經不在這兒工作了。

(5)

卡爾沒有死心。持續的遊說終於換來了NASA的轉意回心。

Richard Truly,時任NASA主管,他本人曾是一名太空人。1989年,剛剛上任的Truly接受了卡爾·薩根的建議,決定用6個月完成回望太陽系的拍攝

1990年2月,來自南加州的空氣動力實驗室,旅行者一號終於收到了發自地球的家書。

在調整姿態之後,他用相機拍下了60副面朝太陽系的行星全家福

因為拍攝期內地球靠近太陽,致使成像中出現光帶

從太空拷照片需要點耐心。通過無線電,每個像素傳到地球需要五個半小時,全部64萬像素的圖像全部下載用時足足三個月。

信號被還原成圖片後,卡爾們看到,這個不可一世的星球,竟在茫茫星空近乎消失不見。

這個孕育神奇生命的家園,這個終日爭鬥傾軋的人間,在宇宙眼裡,不過是一粒失去了空間感和時間感的塵埃。

卡爾決定為這幅圖寫一本書,講述太陽系中的地球。書名他取為《暗淡的藍點》

該書登上了當年的紐約時報暢銷榜。書中開頭部分的描述和這幅照片一道,成為美國人過目難忘的經典。

卡爾希望人類看到,地球其實只是浩瀚星空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存在。

(6)

1996年,卡爾離開了人世。終年63歲的他自然明白,在銀河系中,這樣的離去只是微不足道的瞬間。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旅行不會止息。

到今天,孤獨的旅行者一號依然在深空中穿行。它的相機已經報廢,再也無力睜眼回望自己的家鄉。

到2020年,當探測器上的三塊放射性同位素電池耗盡,這位來自地球的使者將徹底斷絕與家鄉的聯繫。

但是,它將繼續帶著卡爾的時間膠囊,踏上前往銀河系中心的旅行。

如果順利,他將會在公元40272年到達1.7光年遠的小熊星座。

據說,那裡可能存在等著打開時間膠囊的地外生命。

願那時,人類依然守望著這顆宇宙間的塵埃。


Look again at that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再仔細看看那個小點。就是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d out their lives.

在這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這裡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學說,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貪汙政客、每個超級巨星、每個至高無上的領袖、每個人類歷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is pixel on the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地球是這個浩瀚宇宙劇院裡的一個小小舞臺。想想從那些將令們和皇帝們那裡溢出的血河,他們的光榮與勝利只為了讓他們成為了這一點上一小部分的短暫主宰。想想棲身在這點上一個角落的人正受著萬般苦楚,而在幾乎不能區分的同一點上的另外一個角落裡亦同時棲身了另一批人。他們有多時常發生誤解?他們有多渴望殺了對方?他們的敵意有多熱烈?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 in all this vastness –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我們的裝模作樣,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的錯覺以為自己在宇宙裡的位置有多優越,都被這暗淡的光點所挑戰。我們的星球只是在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裡一粒孤單的微粒而已。我們是如此的不起眼——在這浩瀚之中,我們不會從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們自身。

The Earth is the only world known, so far, to harbor life. There is nowhere else, at least in the near future, to which our species could migrate. Visit, yes. Settle, not yet. Like it or not, for the moment, the Earth is where we make our stand. It ha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e pale blu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

地球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棲身之所。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人類別無他處可供遷徙。去訪問,沒問題;去定居,還不行。好惡與否,僅就當前,地球仍是我們的大本營。一直有人說天文學是令人謙卑,同時也是塑造性格的學問。對我來說,希望沒有比這張從遠處拍攝我們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範,去展示人類自大的愚蠢。對我來說,這意味著我們有責任更加友善地關懷彼此,保護和珍惜這暗淡藍點——這個我們目前所知唯一的家園。

(部分譯文參考維基百科,有改動)

ref:

Carl Sagan: Pale Blue Dot

http://www.nasa.gov

Pale Blue Dot: An Alien View Of Earth : NPR

http://wikipedia.org

相關焦點

  • 暗淡藍點,我們擁有的所有和唯一
    此後旅行者1號繼續旅行,至今已距離我們220億公裡,處在太陽系的邊緣,成為目前飛行最遠的人造飛行器。1 旅行者1號    1977年,旅行者1號攜帶著人類文明最美好的片段,靜靜地躺在發射塔上,等待著。控制室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忙碌但秩序井然。
  • 重溫暗淡藍點!這可能是全人類收到的最佳情人節禮物
    今天是情人節,你可能不知道,三十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給全人類送上了一份非凡的情人節禮物。這張地球照後來被卡爾·薩根命名為暗淡藍點,成為旅行者1號最具代表性的傑作,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震撼無數人的心靈。是的,照片中那個只有0.12個像素的微弱亮點正是地球——我們的地球只是一個光點,一個孤獨的像素。
  • 暗淡藍點:「湯姆船長」的浪漫旅行
    為滿足小小的好奇心而義無反顧地只身前往深邃的未知空間,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遊歷——太空,不愧是人類終極的浪漫。在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小夥子,你應該多出來走走的……」「可我的世界觀和你的不一樣……」「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 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文字:桃園野菊   誦讀:丫丫小時候,總以為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是看不見的山的那邊;長大後,曾以為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望不到邊際的天涯盡頭。可後來,漸漸才發現,其實,這個世界上最遠的遠方是人的心裡,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因為山的那邊只要邁開腳步總能抵達,天涯的盡頭只要信念不滅終能到達,唯有人的心,如若缺少欣賞與懂得,無論跋千山,還是涉萬水,都是抵達不了的。許多時候你會突然醒悟,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其實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看不見;我說了那麼多的話,你卻聽不懂一句;我有那麼多的好,你卻認作不好。
  • 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英文版 . 朗讀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英文版(節選)                                         ——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 暗淡藍點:不同角度看到的地球
    自28年前,旅行者一號拍攝了「暗淡藍點」,探測器們從遙遠的地方回望地球並拍攝照片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 「藍點」點亮WE大會:預約新宇宙,開啟新未來
    3  今年騰訊WE大會的主題正是「藍點」。  1990年,旅行者1號在太空拍攝的暗淡藍點,也就是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引發了人類對宇宙和地球關係的全新思索。  我的這些觀點當然不是主觀論述,我們可以看看今年「藍點」邀請的嘉賓陣容。不管是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主要奠基人Steven Weinberg,還是人造皮膚的先驅鮑哲南,抑或者是我國量子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潘建偉,他們所做的科研項目和落地的成果,都不僅僅在於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在宇宙世界的渺小,而是渺小的我們也敢於探索未知,衝破一切阻礙,去迎接各種可能和未來。
  • 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英文版,簡單又深情!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你卻不知道我愛你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you don't know I love you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It is when my
  • ——峇里島必去的藍點教堂
    旅拍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邊遊邊拍這也讓我有機會體驗到了不少峇里風情這其中令我最震撼和難忘的當屬藍點教堂會去藍點教堂純屬偶然我們的拍攝地包括這個地方我之前從未聽說過攝影師告訴我主要是為了拍無邊泳池和教堂我也就沒想太多
  • 恭喜藍點前途留學教育的趙同學 成功拿到哥倫比亞大學offer!!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趙同學就讀於國內本科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但是想申請美國熱門的分析專業,趙同學在籤約藍點前途之前,找到了某知名留學中介公司幫忙申請哥大學習分析專業面臨著沒有學上的巨大壓力之下趙同學又問了很多家中介,但是因為時間原因均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或者勸他明年在申請。最後在朋友的介紹下趙同學找到了我們,根據留學顧問老師給出的合理建議以及分析的情況,與藍點前途教育籤訂了合同。
  • 世界上最遙遠的異地戀!跨星球秀恩愛,這對情侶虐了整個宇宙的單身狗...
    然而在美國有一對情侶經歷了世界上最遙遠的異地戀▼跨越星球的戀愛Scott也要發一張「和同事自拍一個#兄弟情#」▼但就算能看到再美的風景在Scott心中也比不上他的美人Amiko迷人畢竟這個世上最遙遠的「異球戀」讓Scott
  • 世界上最危險的自拍,主人公最喜歡站在樓尖擺姿勢
    世界上最危險的自拍,到底可以有多拼?這個來自俄羅斯的姑娘Angela Nikolau,是一名自學成才的攝影師,熱衷一切極限運動不說,還特別熱衷於在樓尖體驗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她會爬遍城市每一座高樓,然後用自拍的方式,紀錄自己的愉悅感。
  • 易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三觀不合!
    三觀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看世界的觀念。前不久子曰在豆瓣上看到這麼一個日記,就是一對情侶看熱播的電視劇《娘道》,女生認為該劇宣揚女性為家庭犧牲的思想極為落後,而她的男友卻認為電視劇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於是這對情侶在一周後分手。
  • 《惡魔之魂 重製版》評測:希望藍點以後不要再改人設了
    在接受重製光線照射之後,最明顯的就是在畫面上的變化,這一點在一開始捏人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和原作的區別了。衣服的紋路、質地和光照表現有著很大的提升,比如在我玩PS3原版時,黑衣火防女身上的衣服形狀與紋路就因為畫質表現看不太清;在重製版中能夠比較清楚的看清衣服的形狀與點綴在衣服上小飾品,甚至還能看清脖子上戴著的頸帶的布料質地。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
    我最喜歡的顏色是棕色,我最喜歡吃的是甜煉乳,巧克力排第二。我有一隻公雞叫伊索,它現在還不會生蛋,但總有一天會的。我媽媽喜歡抽菸、板球和雪利酒,我爸爸喜歡在小棚屋裡陪死鳥玩。在美國,寶寶是怎麼來的呢?他們是從可樂罐裡鑽出來的嗎?在澳大利亞,寶寶是在啤酒杯裡找到的。這裡有一張我的畫,我的耳朵畫得不好,但牙齒還是很不錯滴。要是你能給我回信,那就太好了。
  • 林心如曬自拍照,結婚4年頸紋明顯皮膚暗淡,這還是紫薇格格嗎?
    8月1日,知名女星林心如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張自拍照,照片中的林心如將頭髮全部挽起,露出完整的五官,無懼年齡的林心如選擇素顏出鏡,不施脂粉的臉蛋皮膚依舊緊緻透亮,膚色卻稍顯暗淡。有網友看到急速變老的林心如,直呼:林心如的肌膚真的暗淡可好多,都變成小麥色肌膚了。
  • 《人鬼情未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生與死
    首先西方文化裡最出名的莫過於莎士比亞了,其最出名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典型的愛情與復仇,還有他的四大悲劇基本上都是關於愛情和復仇的。其次,我國的武俠小說就更不用說,像金庸和古龍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於復仇和愛情的。看來愛情和復仇是人類藝術創作的兩大基本主題,這兩種情感的帶來衝擊力即使穿越千年也依然讓人揮之不去,此恨綿綿無關時間,無關場景,無關身份,甚至超越生死,超越物種,超越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