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羅曼蒂克消亡史》是懸疑諜戰片,由程耳執導並擔任編劇,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杜淳和很傻很天真的阿嬌等主演。電影展現的故事之中,出現了2個身穿軍裝的侵華日軍形象,分別是陸先生的妹夫渡部,還有一名頭髮花白的、裝牛逼最後卻被一槍打死的「少佐」。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和研究二戰時期日軍可以佩戴在軍裝上的勳表。
影片播放到1小時40分左右,出現了淺野忠信身穿侵華日軍制服的場面,這時他佩戴了兩排6枚勳表。下面,我們對這些勳表對應的勳章進行簡要介紹。
淺野忠信軍裝上第一排第1枚勳表對應的是旭日勳章(Order of the Rising Sun),這枚勳章設立於1875年4月10日,是日本明治政府的第一種勳章。勳章以中央的紅日向外散發光芒,影射日本的「旭日之國」思想,授予在處理國際關係、宣揚日本文化、或在其他專業領域、在福利和環保事業中做出成就的日本人。旭日勳章以天皇的名義授予,由首相負責審批執行,可追授。二戰結束之前,也授予侵華日軍的相關人員。
淺野忠信佩戴的勳表沒有任何加綴標誌,這在勳表目前的規則標準中並不正規,因為即使是最低級別的第8級白泡桐葉級勳章,也在加綴上圖所示的類似大奔車標的標誌。
淺野忠信軍裝上第一排第2枚勳表對應的是瑞寶勳章(Order of the Sacred Treasure),該勳章於1888年由明治天皇設立,分為8個級別。1888–2003年,瑞寶勳章的勳表是銀色背景,帶2道黃色線條。
2003年日本勳章體系改革之後,瑞寶勳章的綬帶和勳表變成藍色背景,帶2道黃色線條,而且取消了第7和第8級,主要授予政府公務員,表彰他們的長期貢獻,包括政府和地方官員、軍人、大學學者和學校教師。2014年,日本規定參聯會主席如果年齡達到70歲,則被授予大綬帶級瑞寶勳章。
淺野忠信軍裝上第一排第3枚勳表對應的是1931-1934中國事變戰爭勳章(China Incident War Medal),該勳章1939年7月27日根據第496號天皇詔書設立,授予1937~1945年的侵華日軍,1946年根據日本政府第177號令廢止。儘管日本政府仍在正式文件將中國的抗日戰爭稱為「中國事變」,但日本媒體經常用日中事變(Nikkajihen)或「日支事變」(Nisshi jihen)等其他表述來解讀。Shina這個詞在中國一直被理解為一個貶義詞,但是日本方面一直在不斷沿用,其心可誅。
淺野忠信軍裝上第二排第1枚勳表對應的是國家神社基金會紀念章(The National Shrine Foundation Commemorative Medal)該獎章於1940年設立,
淺野忠信軍裝上第二排第2枚勳表對應的是大東亞戰爭獎章(1941-1945 Great East Asia War Medal),由於扣環上的日文為「紀念之章」或「從軍記章」,這枚勳章也被一部分軍迷稱為從軍記章。該1944 年設立,授予二戰末期參戰的日軍人員,儘管目前仍不清楚勳章的授予標準,但是軍事學術界認為這枚獎章的性質是紀念章,與中國事變戰爭獎章類似。由於獎章設立之後日本就宣告投降,沒有來得及追授此前陣亡的日軍,因此該獎章授予的數量非常少。據美國研究人員皮特森分析,當時的美國佔領軍共計銷毀了約10000枚大東亞戰爭獎章。另據日本財政部1965年的年鑑顯示,日本造幣局當時儘管製作了一些獎章,但是從未授予,由於是日本官方資料,這種說法更可信一些。於是,我們可以根據日本財政部1965年的年鑑假設,大東亞戰爭獎章從未授予過任何侵華日軍,因此淺野忠信軍裝上也不可能出現它的勳表。
淺野忠信軍裝上第二排第3枚勳表對應的勳表我不認識,至少在日軍二戰時間的勳章列表裡無法查到,因此也無從研究介紹。但是,淺野忠信的軍銜佩戴的是中佐,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臨戰還出現了一名頭髮花白的少佐,他最左側一枚勳表對應的應該是金鵄勳章( Kinshi Kunshō),這是1890年2月11日(紀元節)設立的軍事榮譽,戰前的日本對日本陸軍、海軍軍人、軍屬授予的唯一勳章。金鵄勳章分為7個等級,只授予有戰功的軍人,大將與皇族軍人若沒有戰功也不會被授予。日本戰敗後,根據駐日盟軍總司令的指示,1947年5月3日依據「昭和22年第4號政令」廢止了金鵄勳章。因此,儘管這名少佐的年齡過大,當上大元帥年紀都不算輕的,但是他當時應該是立了戰功,否則他也不會獲得連他的上級淺野忠信都沒有的這枚勳章。淺野忠信扮演的是日軍間諜,長期潛伏,不可能立下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