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 通訊員 瘦竹
「知美學堂」第三季第3講「一紙傳心:中國手工造紙技藝的傳承與衍生」於2020 年 11 月 21 日晚在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博通過紙的歷史、手工紙的製造工藝、手工紙當今面臨困境以及為了手工造紙技藝的傳承所做的大量工作等幾個方面分享了中國手工造紙技藝的傳承與衍生的價值和意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博在講座現場。
本次講座獲得了現場及線上B站直播的眾多觀眾好評,其中B站直播的觀眾高達 1.7 萬人。由於出差在外,「知美學堂」的總策劃、主持人韓湛寧通過視頻在線方式參與了本次「知美學堂」活動。
▲深圳圖書館5樓報告廳座無虛席
在紙發明前,冊和龜是文字的最近載體形式。在無紙時代,甲骨、陶器、銅器、玉石器、簡牘和帛等都曾經作為文字的載體。直至我國西漢初期,人們便開始以廢舊麻料為原料造紙。公元 2 世紀初,蔡倫在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期間,改進造紙技術,將經過處理的樹皮和魚網增加到新的造紙原料中,進一步提高了麻紙的質量。此後在公元 7 世紀中國又發明了印刷術,造紙與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對人類的文明傳承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數字媒介發達的時代下,信息傳遞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書寫漸漸遠離我們的日常,紙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手工紙面臨種種困境。隨著機製紙的廣泛應用,手工紙面臨著「技藝傳承難、產品創新不足」等難題。
▲手工造紙之美
那麼,手工紙是否就此離開時代舞臺?它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它應以怎樣的方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原博認為,應該回歸原點,回到手工紙作為一種材料和媒介被創造出來的原點,重新去思考和探索它的可能性,審視那天然的纖維經由匠心巧手幻化出來的紙張之美。
為了中國手工造紙技藝的傳承與衍生,原博提出了三個維度的努力方向,即:「紙為文化——知識傳播為價值塑造」,通過創作、展覽、學術研究及出版等途徑進行廣泛傳播,從而提升社會大眾對傳統工藝技術與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紙為生活——傳承創新為生活日用」,通過與現代生活關係緊密的手工紙產品的開發,帶動手工紙的生產和發展,使其在創新中得以傳承。以產品研發、藝術創作拓展手工紙的可能性;「紙為自信——秉持匠心為文化傳承」,讓人們在手工紙的文化和知識輸出中,在傳承技藝工匠精神的傳播中,在手工紙的藝術創造中,獲得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原博為講座籤名題字
為此,原博創立了「紙原」品牌和「中國手工造紙聯盟」,「紙原」是一個以中國手工造紙聯盟為依託,關注現代生活與工藝文化的設計品牌。旨在以研究為基礎、以設計為手段,以工藝為載體,整合設計與工藝的力量,構建中國第一個手工紙設計品牌,為現代人提供有故事、有溫度、有文化意涵、有品質的紙品生活。「紙原」創立後,為手工造紙的工藝復原、輸出、傳播做了大量工作。
▲參加講座的嘉賓
原博還創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手工造紙與紙藝術研究所」,以中國傳統手工造紙的文化研究為入口,以手工造紙的技藝傳承為基礎,進行藝術創作和設計研發。以紙為媒,聯結古今。面向當下人們的文化和物質生活,創造有文化內涵和工藝品質的手工紙作品,探索麵向未來的中國人的紙文化載體。以紙為媒,聯結世界。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手工造紙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紐帶作用,通過展覽、講座、工作坊和論壇等形式,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將中國優良的手工紙產品和研創成果展示給世界。
原博最後總結,作為造紙術的發源國,我們應以今日的實踐創新向前輩致敬,也應將手工紙所承載的原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發揚光大,更應該不斷探索手工紙的運用研究和創新實踐,將這一古老的工藝煥發出時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