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蘭:自小奮進的孩子》
作者:黛襲
賈蘭,賈府第五代子孫,草字輩。
草,已經預示著賈府第五代的孩子們,將從王公貴族跌落到尋常百姓家。
最先預見到這種生存危機的是草字輩的一個媳婦兒——秦可卿,她在夢中警告鳳姐早做抽身的準備,但是鳳姐置若罔聞,非但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反而變本加厲的從事非法活動,從中賺取好處,也不知做了多少這樣的事情。
具備遠見卓識的可卿早早的死了——就算不死,背一身風流債,或許也無暇顧及賈府將來的命運;再說,真到現實生活中,賈府上層中也輪不到她說什麼話。
頹勢已顯,尚未傾倒,賈蘭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成長。
賈蘭的母親李紈,金陵世宦家的女兒,因丈夫早早死了只好自守茅籬,不管他人興與衰,卻暗暗積攢錢財,和生活較量,和命運拼一口氣。
賈蘭自小跟著母親生活,是母親生活的精神支柱,小小年紀的他大約也能察覺自己的重要,因此,奮進努力便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大約賈蘭五歲時,這個時候,寶玉十一二歲,他們叔侄倆在一個學堂裡上學。寶玉上學,聲勢很大——身邊跟著好多的小廝大漢,帶著貼身丫頭準備的暖手的手爐,穿金掛玉,公子風範,想必這些,賈蘭也會有,只是差一些,但賈蘭並不太注重,這且不說;
被父親寄予厚望的寶玉和學堂裡其他男孩們傳紙條,拋媚眼,賈蘭看在眼裡,不屑在心裡,因為賈蘭是真心想學習聖人之道,將來好有一番作為,其他都不重要。
金榮事件中,寶玉鬧的不亦樂乎,賈蘭不聞不問,照舊讀自己的書,和賈蘭要好的同樣沒了父親的賈菌,受了別人的欺負,就罵「好囚攮的,這不是動了手了嗎!」跳出來揪住那個飛硯的同學就要打,賈蘭卻極口相勸,「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
如果說賈菌的表現是一個孩子該有的,那麼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作為幼童的賈蘭其實已經過早的成熟,五六歲的年紀,居然能做到隱忍不發,也不仗勢欺人。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過去我還以為人是一年一年按部就班的增長歲數呢,但不是那樣,人是一瞬間長大長老的。」
賈蘭仿佛沒有童年,所有屬於寶玉的那種光彩絢爛賈蘭全部沒有,他只是覺得自己不應該浪費時間在別方面。因為擁有了這種非凡的心智,將來他跟隨賈府落魄,卻又靠著自強不息胸懸金印就毫無懸念了。這是賈蘭該得的。
賈府,對賈蘭母子還是很關注的。
賈母,覺得李紈年輕守寡不容易,在經濟上特別優待,工資和福利跟王夫人是一個級別,又怕她沒事做,叫她專門陪侍小姑針鑿。這份工作,輕鬆與娛樂兼具,消遣與賺錢齊飛。
更何況,賈母在疼孫子之餘也很重視這個重孫子:酒席上,讓賈蘭挨著自己坐,抓果子給他吃;平常時,遇到賈蘭愛吃的肉也想著分給他一碗;
賈政,更將一份愛給了賈蘭,比如,元宵節猜燈謎,賈政叫來了孫男第女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說說笑笑歡度佳節,忽然發現賈蘭沒在,詢問後才知道因自己疏忽了沒有叫他,賈蘭牛心古怪,自尊心受打擊不肯來,這種情況如果換作是寶玉,賈政不知道怎樣訓斥一番呢,但因為是賈蘭,賈政就命賈環和小廝趕快去請;
後期,賈蘭大一些,就把寶玉賈環和賈蘭一起帶出去應酬,家族的祭祀活動少了寶玉也不會讓下一輩的賈蘭缺席,脂硯齋批語曾說,「賈政極愛賈蘭」,此言非虛;
王夫人,平時好像祖孫倆沒有什麼交集,但在抄檢大觀園時,王夫人在檢查寶玉的丫頭時,也把賈蘭的丫頭奶娘檢查了一遍,其中一個稍微妖嬈一點,就攆出了園子,惟恐把賈蘭帶壞。
就連元春,回家一次,也想著賞賜賈蘭名貴點心。點點滴滴,那一點不是溫暖的呢?林林總總,哪一件沒有關愛賈蘭呢?
可是,住在稻香村的李紈還是感覺到了冷落——賈府對賈寶玉鳳凰般的寵愛,再加上寡婦身份,木訥性格,迎來送往總不用她,遠遠不如鳳姐生活的鮮活生動、活色生香,原本屬於鳳姐的該是她的呀,李紈又怎能真正做到「心如死灰」?
那種隱隱的怨憤又怎能說出口?賈府覺得已經十分對得起賈蘭母子了,可是李紈早已把不滿的黴菌種植在賈蘭小小的心中,賈蘭的內心因此總有一塊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那裡會吞噬逐漸長大的賈蘭的所有溫情,變得冷漠勢利,自私冷酷。
怎麼說呢,失去父親固然是賈蘭的不幸,但因為失去父親,母親變的充滿鬥志,教育好兒子以圖將來的信念之火熊熊燃燒,卻又總用哀怨的冷水潑向賈蘭稚嫩的心,這才是賈蘭的大不幸。
奮進的賈蘭心裡時刻想著的,應該是他三姑姑慷慨激昂的一番陳詞,「將來出去做一番事業,自有我的道理!」
所以讀書之餘,賈蘭還要拿張小弓練習射箭,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看見寶玉在園子裡閒逛,就說,「我以為叔叔不在家,出門去了呢!」
賈蘭的眼裡,寶玉的形象從小時那會就一直沒變——一個被寵壞了的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人,整天忙來忙去的事情,在賈蘭那裡不屑一顧;
賈赦病了,寶玉賈環賈蘭叔侄三個一起去看望,結果邢夫人只摩挲寶玉一個,寵愛之心十分明顯,賈環看了,暗自不滿,呆了一會就使眼色給賈蘭,意思是要走,賈蘭只好依從他。
不同的心理反應隱約透露趙姨娘和李紈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同,面對寶玉的受寵,趙姨娘是暗爭,所以賈環心懷不忿;李紈是自強,所以賈蘭瞧不上這種熱鬧;
後期,十三歲的賈蘭,不再甘居叔叔之下,不僅四書五經的熟悉程度已經超過了寶玉,就連寶玉的長項也要適時出手,挑戰一二,證明自己。
中秋時節,他見寶玉寫了一首詩受到賈政的獎勵,於是,也便出席做一首遞與賈政,讓賈政看了十分歡喜;
另一次,賈政令叔侄三個賦詩讚嘆林四娘的英雄氣概,賈蘭更是搶先做出。賈政從不曾疾言厲色訓斥過賈蘭,這大約是父親和爺爺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但同時也應該是賈蘭的自強,正好契合了賈政對子孫的期望之心。
說起來,賈政也是個異數,但因為肩負家庭重擔,所以只好改變自己,用功名之心期望寶玉,偏偏寶玉是個到了懸崖不回頭的孩子,也是讓賈政頭疼不已,賈蘭不是這樣,賈蘭小小的孩子已經完全接受社會的規範,期望靠著自己的努力改變處境。
賈蘭十幾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當機會來臨時,他他的功名立馬水到渠成,這份功名甚至可以讓他不受家族被抄的牽連。他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的站在天地之間。
但往往壞事接著好事,好事連著壞事。賈蘭最後結局,紅學界目前存在兩種看法:一、功成名就之時,精神支柱李紈死了;二、功成名就之後,自己戰死在疆場,賈蘭寫的那句「捐軀自報恆王后,次日青州土亦香」便是讖語。
我傾向於後者。但我真不希望這樣,賈蘭是多麼認真生活的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從不懈怠,是個好兒子,好臣子,可是結局就像現代社會那個幾年吃方便麵努力考取博士學位,卻在興奮時刻通知患上了肺癌的女孩一樣可悲,這又怎能不叫人黯然神傷,潸然淚下?
談什麼扼住命運的咽喉,那是小學課本上的句子,大了,就知道命運有多殘酷,殘酷到你無論怎麼掙扎,都像風雨中蜘蛛織就的網一樣隨時都會刮跑,殘破,無影蹤……喜歡此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珍愛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