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12月8日,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中國與國際教育連結之智能時代與教育升級分論壇中,康奈爾中國中心主任、康奈爾國際辦公空間研究中心主任華穎做了精彩演講。
華穎:謝謝論壇的邀請,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論壇。剛才前面幾位已經很高屋建瓴的發表了觀點,我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講吧。我是6年的美國求學經歷,在康奈爾10年作為老師的經歷,我是建築的背景,我求學的時候校園特別小,非常適合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建築學之外,還有行為學和環境心理學的背景。
前面幾位講了幾點我感觸特別深,我也是中美交流的受益者,在自己做老師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嘗試怎麼讓學生從溝通互動交流當中受益。秦先生講的問問題的能力,剛到美國的感覺特別明顯,因為我自以為分很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但到了美國之後,第一學期就有點被打倒的感覺,好幾門課老師就說,你自己定一個題吧,一下子有點懵,自己覺得沒有準備好。還有合作的能力,我在的領域是一個非常應用的科學,一開始覺得合作很容易,只要跟別人坐在一起組個團隊就可以開始了,但慢慢覺得,跨學科說來容易,其實這個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黃主任講的哈佛的課程非常好,有一個對多樣性的理解。原先我總覺得同齡人跟我的想法應該差不多,對多樣性只理解成,學校亞裔學生佔多少比例,只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等到真正融入這個環境當中,才發覺溝通,包括講自己的觀點,也要考慮到多樣性。
我舉兩個具體的例子,現在在教學當中,技術是無處不在的,作為老師有兩點感到威脅。學生坐在下面一谷歌提一個問題,我回答不出來。有一些明星課程,我們是不是有一些不用教了,我還蠻沾沾自喜的,覺得設計不那麼容易被AI取代,定製化、個人化,包括效果導向,怎麼把學習效果達到最強,在這些技術逐漸對課程的支撐比較好之後,我發現,原先我們有一種課叫設計課程,或者作坊式的課程,這種課程是僅限於設計的,很小的班,題目都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現在其他的領域也都開始嘗試這種,我們在紐約有一個新校區,叫康奈爾科技,兩年的研究生課程裡,第二年有兩個學期各有一門設計課的方式,不追逐標準答案,以啟發性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是以技術達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坐在教室裡吸收知識為前提的,從以前比較有樂趣或者點綴式的課程,慢慢開始向核心的課程方向走了。
我經常會跟到學院來招生的公司有一些接觸,他們會問學生,除了成績單上顯示的全部是A,在這四年當中有沒有一個激情項,自發的想研究某一個東西,或者想做成某一個事情,這逐漸對我們的課程有影響,現在就有一類課程,就是學生自發的,他可以邀請教授加入到他的課程當中。比如他想做一個無人駕駛的汽車,他就自己組了一個學生團隊,邀請老師加入,在網際網路知識的支持下,他在數個學期的情況下,就可以有一個體現他特別感興趣的項目,充分體現他能力的機會。這些是傳統教育模式之下沒有的東西,是特別令人激動的。
(責任編輯:嶽權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