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老師跪著教書」,老師如何更有尊嚴,這兩點是關鍵!要從根本上解決師道尊嚴衰落的原因,更要加強制度和環境建設。
根本途徑: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
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是重振師道尊嚴的根本途徑。而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關鍵又在於教育要去行政化、去功利化。
教育去行政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這為維護「師道尊嚴」提供了思想及制度指引。祛除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必須要建立以教育自身規律為根本宗旨的現代教育治理制度,積極協調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係,逐步做到由政府控制向學校自主控制轉變。
除此之外,還應以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以培養層次結構合理、受眾地區均衡、課程體系豐富、教師教育結構健全、教育思想結構創新等方面為重點,有針對性地在模式、方法、思想、機制創新等範疇加大改革力度,為「師道尊嚴」實現在新時代的適切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作用。
教育去功利化對於學生來講,父母生其身而師造其魂,而後自立其命。所以為人師者,需要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素養、樹立正確的三觀、長養學生的志向而凝聚成其精神、生命之魂魄。功利化的教育觀早就蔭蔽了教育最根本的「立命之重」,即教育所傳遞的「道」。而去除教育功利化的關鍵在於教育評價方式的改革。
教育部正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首先是要逐步建構「綠色」學生評價體系,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單一評價傾向;
內外兼修:營造制度環境和加強師德建設
重構師道尊嚴必須加強內部和外部建設。從內部方面來講,教師要提高自身職業道德與專業能力,加強師德建設;從外部方面來看,政府要加強政策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加強師德建設涂爾幹在《教育與社會》一書中指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權威,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具有較高的道德能力,是代表道德的權威,是社會道德和社會文化的促進者。重振「師道尊嚴」的關鍵也在於要不斷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加強師德建設。同時,教師常被稱為「教書匠」,「匠」,在《辭海》一書中的解釋是「從事各種手工技藝的勞動者」。將教師稱作「工匠」,不僅僅因為工作的特性,更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蘊含著「工匠精神」。恢復「師道尊嚴」更要注重教師的「匠人精神」建設,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
營造制度環境彼得洛夫在《論教師的威信》中指出:「如果沒有威嚴,那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正常的關係,沒有順利進行教學和教育活動的正常條件。要想達到「師道尊」除了加強老師自身的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外部政策環境的支持。
1.重構社會輿論環境,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
重振師道尊嚴需要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宣傳引導;社會媒體要積極發揮功能,引導尊師重教的輿論走向。
2.加強制度建設,保障教師權利和義務
教師作為專業從教者享有基本的教育權利並應履行應盡的教育義務, 有權行使教育權利、履行教育義務受法律保護是教師有尊嚴地教學的基本條件, 也是重振師道尊嚴的重要內容。新時期重振師道尊嚴必須明確好教師的權利和義務,為教師發展提供法律保障,防止惡意詆毀中傷教師的事件頻繁發生。
明確教師的懲戒權。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維護教師依法執教的執業權利,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教師教育管理學生的合法職權,研究出臺教師懲戒權辦法。學校和相關部門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無過錯但客觀上發生學生意外傷害的,教師依法不承擔責任。